【随笔】一本书的勾忆

文摘   2024-12-25 11:30   云南  
    前些日子,我闲来无聊,决定整理书架上的旧书。旧书间,一本早已发黄的《读者》杂志从书架第三层掉落。我下意识的捡起那本书,翻开书页,当年用红笔书写的文字“2005年9月23日购于兰坪县新华书店仍清新可辨”。面对在书架上躺了近二十年的《读者》,倍感“岁去弦吐箭”,一幅曾与《读者》邂逅的画面,如电影般在我脑中回放开来。
    初识《读者》杂志,是我在中专求学的2001年。记得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校图书室。图书室里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一次次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夏日的一个傍晚,我又一次来到图书室,漫不经心地浏览着各类报纸。我的邻座坐着一位女生,她正聚精会神阅读着一本我以前没读过的杂志。我没有询问她,慢慢等待着她离开图书室。大约十五分钟后,那个女生离开了图书室,把书放回原处。我迫不及待重新取下那本封面印着《读者》的杂志,细心阅读起来。一瞬间,我被书中优美的词句所深深吸引,文章情节此起彼伏,意犹未尽。那天我沉醉于《读者》的字里行间,摘录下卷首语中的话语:“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永恒,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此后,我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每次都免不了与《读者》的会面。后来,图书室可以外借课外书,我满心欢喜,特意借来《读者》,感悟书中的人生哲理。
    中专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人民教师。在去兰坪县河西乡中心校报到的途中,我特意前往兰坪县城的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了六本《读者》,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一师一校的日子很难熬,学生放学回家后,《读者》自然成了我的“挚友”。寂寞时,读几篇《读者》中的文章,心情豁然开朗,感慨万千。没用几天,我把六本《读者》都阅读完毕,只能读读其他的书籍了。没有《读者》陪伴的日子,心里尤为空虚和失落。
    在兰坪河西任教的那三年,总会出现“断货”的困境,只有到县城或是出去学习时才能与《读者》相伴,常一口气买上几本,如饥如渴的饱读一番。从兰坪调回家乡任教后,我发现单买不划算,且一年二十四期难以买齐,干脆就在邮政所订阅。现如今,《读者》经过多次改版,页面更加美观,字体也更为人性化,但它一直以来“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随着物价的走高,《读者》也从原来的每本三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本十元,但对于爱好《读者》的人说,十元一本的定价根本不值得一提。
    屈指算来,《读者》已陪伴我走过了二十余个春秋,它就像我生命中的挚友,难舍难分的挚友。它也是我人生旅程中的一盏明灯,永远指引我不断迈步向前。它更是一把打开我心灵的钥匙,在充斥着欲望和浑浊的社会风气中,使我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中生生不息。
    朋友,请打开《读者》,让自己的心灵体会到别样的美吧!
    【个人简介】耿晓伟,男,怒族,生于1983年7月,福贡县子里甲完小教师,怒江州作协会员。从小爱好阅读,2011年起开始写作,文学作品散见报刊杂志。2022年参加云南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培训班,2023年8月至今参加向阳江业余散文学习创作班。

编辑:余秋尚

编校:周才金

编审:左敦圣





投稿须知:

    1.作品须为原创文学作品

    2.投稿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

    3.联系电话:0886-3990805‍

    4.投稿邮箱:455708260@qq.com。

    5.投稿时请附2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1幅作者生活照。





听命湖文学
怒江州作协公众号设作协动态、作家档案、名家名篇、文艺评论、会员风采、新人新作等栏目,目的就是坚守怒江文学阵地,弘扬怒江文学精神,发展怒江文学事业,请怒江州文学爱好者们坚持“民主、团结、服务、引领”的原则,积极踊跃参与其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