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里的生菜种植大赛,会是农业未来的样子吗

时事   2025-01-10 12:02   广东  

  全文共5058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从集装箱里的生菜,到餐桌上的生意,集装箱里的小小乾坤,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世界的面貌。


文 | 吴一一


清晨,集装箱里的灯光慢慢亮起,系统正在模拟大自然里晨曦时分缓缓变化的光线,以及强弱不定的微风。一排排种植架上的水培生菜,浸润在人工温光下,开启新一轮的光合作用。

千里之外,解晓巍通过远程传输数据,看到这些生菜的尺寸,已经跑赢团队最乐观的预期。他很高兴——这意味着,集装箱里小小的“植物工厂”正在按计划工作,他们的理念和设计逐步奏效。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现场

过去五个多月里,在上海崇明的光明花博邨,六个这样的集装箱静静矗立,暗自较量。每一座集装箱都是一个“小型农场”,集成了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农业技术,探索着设施农业最前沿部分

▲上海崇明,六支队伍打造的植物工厂集装箱

这场大赛自启动便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目光:每支队伍需要在规定预算内将一只固定尺寸的集装箱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出生菜智慧种植方案。16支队伍的142位国内外优秀青年专家学者经过初赛角逐后,最终六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而后再经过160多天的持续努力,决赛结果20241227日揭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赛博农人队夺得冠军,其凭借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调控,将集装箱种植生菜的栽培面积生产效率提升到了0.33千克/平方米/天,而目前日本植物工厂领军企业未来公司的该项数值为0.3-0.45千克/平方米/天。

上海农科院团队在约42立方米的空间中实现了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产量突破,且综合品相、食味俱佳,最终获得本届大赛二等奖和“最佳风味奖”

解晓巍带领的叶菜侠队因为种出单株重达460克“菜王”获得“最高单株重量奖”。

比起名次和奖项,各队在大赛中展现的技术、取得的突破,或许有着更远大的意义。

正如大赛评委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冬仙所说,“植物工厂的技术创新,能够让我们看到未来农业的潜力某些成果,或许也会成为相关产业投资的转折点。

在植物工厂的科技探索背后,农业产业迎来翻天覆地重构,智慧农业未来的模样正在显现——交叉的科学领域,多元的人才结构,全新的产业链,以及商业落地的巨大空间。

从集装箱里的生菜,到餐桌上的生意,集装箱里的小小乾坤,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世界的面貌。

▲集装箱里种植的“优雅”生菜

1

集装箱里的“实验田”

这是“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第四个年头。

从往届的草莓、番茄,到本届的生菜,大赛延续了设施农业挑战赛的主题,继续聚焦AI种植探索自主设计和建设集装箱植物工厂,并在全人工光环境可控的集装箱植物工厂内开展一种作物的种植比拼。

所谓植物工厂是一种全新的种植模式,它能够在高度控制的环境中,实现作物的高效、智能化种植。为此,六支参赛队伍在过去五个月里,在自己设计的集装箱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每一个集装箱都充满了科技感,也都是一方新农业探索的“实验田”

赛博农人队大胆地将冷源接入系统与冷凝水回收技术结合,采用了多源节能调控系统。在集装箱内,他们通过冷源接入降低温度,最大程度减少空调能耗。在生菜生长的明期,当箱外温度低于箱内10摄氏度以上,或者在生菜生长的暗期,箱外温度低于箱内7摄氏度以上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冷源。

▲赛博农人队采用了多源节能调控系统。(摄影:李傲)

这一创新系统的价值在寒潮来袭时得到了验证。通过启动冷源接入系统,他们成功将空调的日能耗环比降低56%。最终,他们的栽培面积和产量较上届比赛分别增加了2倍多、6倍多,而空调能耗占比却下降了近70个百分点,展示了在节能与高效之间的巨大突破。队长杨浩表示:“如果将这套方案应用到大型植物工厂,每公斤生菜的用电成本可以降到行业领先的10度电以内,这让我们看到植物工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相比之下,上海农科院团队的设计理念则集中在光照和栽培架的创新上。他们设计了一种可移动的垂直吊挂栽培架,这栽培架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需求,可以逐步展开,确保每一株生菜都能在20厘米的生长间距内茁壮成长。整个集装箱内高达6层的栽培架,为1600株生菜保障了充足的生长空间。为了确保环境更加适宜生菜的生长,上海农科院团队还为集装箱配备了独特的灯光系统。红光、蓝光和紫外光分别对应着地上部分生长、根系生长和维生素C的积累。“经过50天的悉心照顾,我们最终收获了302千克生菜,超过预期一倍。”队员们骄傲地说道。

菜侠队则采取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设计思路,将植物生长的环境当作“家”来打造。在他们的集装箱内,每个种植单元都配备了遮光帘,并精心设计了空调风管和通风系统,让生菜在人工线性控制的环境下感受到“自然”的日出日落和清风拂面。“我们把每一棵菜都当做人来照顾,想方设法让它更舒适。”解晓巍说,最终的结果超出了预期,单株生菜均重超300克,“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思路是可行的”

绿叶先锋队则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出发,突破性地省去“操作舱”,极大提高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通过创新的“新农田”模式,他们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提高2.8,相较传统的田间种植方式,栽培面积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绿叶先锋队以近290千克的总产量取得了比赛的第二名。队员孙维拓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力求将植物工厂技术做成世界领先的水平。”

2

“斜杠青年”的新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队伍种植的同一种生菜,也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口感。

室墨司源队的队长熊元科逐一点评了各队的成果:自己种的生菜整体光强比较弱,植物向上生长,叶柄有点长,吃起来叶尖最甜,越往下越脆,“有一点点苦感,但主要是脆”;绿叶先锋队的生菜是极致的脆,有一点甜;上海农科院队的生菜很均衡,哪里都是正常的甜、正常的水;外形最显著的是叶菜侠队的生菜,特别大,口感也不错。“我很惊喜,第一次认识到每个队伍明明种的是同一种菜,但吃出来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侧重点。”

▲大众评审正在品尝不同队伍种植出的生菜

而在不同的口味背后,则是风格各异的团队,以及跨界而来的“新农人”。

这是熊元科第二次参赛,他本人正在上海交大攻读工科博士。而室墨司源队的109人来自上海交大,1人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其中3位老师,7位学生。“我们来自不同专业,有能源专业的、建筑专业的园艺设计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市场专业的。

▲第二次参加比赛的熊元科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不同学科的师生,在植物工厂的新场景里,往往能碰撞出意料之外火花,形成新的生产力。比如,熊元科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能源,在他看来,人的日常生活环境未必需要非常精准的温湿度控制,“但那种以分钟为单位的温湿调整技术,对集装箱里的植物来说,可能是有意义的”。

在叶菜侠队的解晓巍看来,这种“跨界”的合作,正在极大提升农业的想象空间。他介绍,叶菜侠的8人团队,“几乎就是公司的团队架构”,其中只有两三位成员是传统农业专业出身,其他成员则是从计算机、自动化甚至热能这样的专业跨界而来,甚至还包括财务人员。而解晓巍自己,则是学音乐出身的。

他进一步举例说,“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要通风,可能在传统的农业中,这是一个经验问题,但在热能专业的小伙伴看来,这是一件需要详细量化计算的工程,其他领域的技术,正在快速进入现代农业,形成生产力。”

▲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左)与队员毛欣。(受访者供图)

绿叶先锋队队员孙维拓也坦言,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课题方向,大家扎根在单一领域,往往只专注单一角度、单一指标,却很少从集成应用场景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集装箱种菜”这样的实战项目,给了他们一次全新的体验,能够完整设计、改造集装箱和种植叶菜,收获颇丰。

农业的人才结构,正在飞速变化。

事实上,本次参加比赛的“新农人”们,大多有着多元化的高学历。比如绿叶先锋队11名队员,人均博士;赛博农人队8名队员中,博士占6席;上海农科院团队10名队员里,有4人是博士

全新的农业,也在“催熟”全新的农人。

杨浩是所有决赛选手中唯一的“四朝元老”:“四届大赛贯穿了我的整个博士阶段,从在师兄带领下做数据采集、核算工作,到如今带队参赛,它是推进我博士课题研究的原动力。”

在他看来,几年的比赛,已经让自己从一个知足乐观的学生,变成了更加成熟冷静的项目经理答辩现场,他甚至打趣地跟各位与会企业家“自荐”,希望今后有机会在农业新质发展上有进一步的合作空间。

年轻的“新农人”,正在把“种菜”变成一件很酷的事。

在生菜试种阶段,每天需要对株高、株幅、鲜重、叶片数、叶面积等五个指标进行测量、记录、拍照,做一次大约6小时,上海农科院队队长苗辰说:“一个人太孤单就听音乐,我都是关上集装箱的门开放,那些菜都跟我一起听过周杰伦、梦龙乐队和酷玩乐队了。

▲上海农科院团队队长苗辰。(摄影:刘芸)

3

技术商业的“一步之遥”

和每一颗生菜一样,每一个心怀梦想的“新农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而看起来本应水到渠成的步骤,或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波折。

熊元科就分享了自己的“意难平”。在本次参赛方案落地过程中,他们这个有点“书生气”的团队,就因为缺乏经验和资源,导致原本在纸面上“看起来很美好”的方案,最终落地时出现了不少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事实上,如何让新科技落地生根,乃至带来更大的产业革新,是藏在“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集装箱里,更大的“野心”。

“植物工厂是农业数字化的前沿板块,也是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应用的活跃领域。”大赛评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我们相信,参赛团队的创新成果能够为农业科技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也期待参赛团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事实上,从本届比赛的项目设置,就能看出它与市场和生活对接的目的。

熊元科说,虽然连续两届大赛,比的都是“在集装箱里种东西”,但上届是在搭建完成的集装箱里种生菜,而本届则是需要团队自行设计集装箱,并且种植生菜,实战性明显更强。

因此,大赛既是一个不同背景的团队交流思想、切磋技术的平台,也是一个农业新技术与新思路的展示落地平台。

解晓巍说,他们在大赛期间,每天基本都会接到3-10个不等的电话咨询产品沟通合作“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受用”。而在决赛终期评审时,还有客户专赶到现场看产品,“我们在现场一共接待了五组这样的客户,最远的是从蒙古来的”。

同时,本次大赛的不少科研成果,也已经被写进论文或进入专利实审受理阶段,有一些大赛的科研成果也已进行市场推广。

比如,墨泉队参赛方案获得了不少市场主体青睐,其正在与上海餐饮企业合作,尝试种健康绿色韭菜,目前处在试验阶段;公司还与中东企业尝试种植罗勒、芝麻菜等沙拉菜品种,在泰国尝试种植草莓等非热带地区常见水果,希望用技术满足更多地区的不同需求。

室墨司源队凭借出色的节能表现,吸引了企业的关注熊元科说道:“武汉的一家农业企业一个月有上万度电的能耗,非常期待我们去合作,这让我们挺开心的。

在贺冬仙教授看来,植物工厂的产业化之路任重道远。虽然这个概念被叫得特别凶,但实际上真正产业化还在起步阶段,这个是非常头痛的一件事。因此,她觉得这届大赛的成果十分可贵:(赛博农人队栽培面积生产效率0.33千克/平方/天的数据,对我们是很有鼓舞性的,或许这届比赛,能成为我们植物工厂产业投资的一个转折点。

▲上海农科院团队给集装箱植物工厂内种植的“优雅”生菜补光

她觉得,植物工厂不能单纯地看产量和品质,更要注重商业模式的落地“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植物工厂来打造智慧农业的商业化方案,最终让这些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成为一个稳定、可复制的模式。她说,“我们希望它能进入到普通人家里,逐步降低成本,把这项技术的优势带给更多消费者。”

而在解晓巍看来,“植物工厂”这个当代智慧农业领域炙手可热的方向,也是中国人在农业产业新的突破口。“叶菜侠”背后的公司,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所在的潍坊,2020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沙拉菜、中国菜、中草药材、合成生物等绿叶草本类作物标准化生产工艺研究,目前其拥有多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叶菜生产装备体系,已经在日本、韩国、阿鲁巴、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落地植物工厂模式,而他们未来的方向,也是坚定地“出海”。“我们的种植集装箱,已经卖到新加坡、日本这样的地方,客户根据我们的操作手册,哪怕是零基础的‘小白’,也能种出优质的蔬菜,这对新加坡这样人口密度大、土地稀少、蔬菜种植成本高的地方,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他觉得,中国的“植物工厂”正在飞速崛起。“就在2024年,我们中国的设施农业装备力量已经在荷兰德国的顶尖园艺技术展达到了非常大的规模。中国人已经可以去荷兰建温室。此时此刻,我们的工程师正在做一个罗马尼亚的方案,种植罗马生菜和羽衣甘蓝,对方觉得我们和荷兰公司的核心技术差别不大,但得益于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我们的造价只有荷兰公司1/3左右。

他说,和很多的历史进程一样,这也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

小小的集装箱里,藏着广阔的市场,以及智慧农业无尽的遐想。

▲“叶菜侠”团队种下的生菜种子已发芽。(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