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淮安市淮安区,2001至2012年称楚州区,在2001以前为淮安(县级)市,1988以前称淮安县,在1914年以前、自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的1500年中一直称为山阳县。山阳地处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是著名的漕运中枢。明清两代,总督漕运公署就设置在这里,负责督查催促漕运事宜,管理南粮北调的筹运工作。
“山阳”之名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有因湖得名说、封地说、侨置说等等。但据现存地方文献或史料,应和某座山有着较大的联系,即山南说。据中国古代的地名命名原则,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如衡阳以在衡山之南而得名,洛阳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也就是说山阳县是因为位于某山之南而得名。这座“山”,就是钵池山。清代《钵池山志·叙》中云:“淮安旧县治曰山阳,以位于钵池山南而名焉者也。”但这里的钵池山不是今天的钵池山,而是古钵池山。
淮安区曾名山阳县
我们今天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淮安人,只要你问他“钵池山”在哪?他都会告诉你在现在的水渡口万达对面,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理坐标。然而,这却是一个被后人制造的历史地理位置。
今日钵池山公园
我们现在熟悉的水渡口钵池山公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还有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成的、全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山,和波光粼粼湖泊环境一起,景色宜人。然而,我们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论,它只是一座刚出现不久的“新钵池山”,和历史上的古钵池山有很大不同。
现钵池山公园位置
钵池山因山脉绵延“形似钵而得名”,说白了就是山不直,山脉弧度绕得有点大。是一座因为洪水、采矿而消失了的小山。山不大,但也有五公里左右的长度,淮安的《府志》《县志》《河下志》等等史籍中都有记载,其中《淮关统志》《淮关小志》这两本书记载得最多,因为钵池山就在淮安钞关的后面。
乾隆淮安府山阳县志钵池山位置在板闸附近
那古钵池山究竟在哪?答案是:今天的板闸遗址公园以北的生态文旅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区域。板闸曾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安钞关署的驻地,钞关署的官员闲着没事儿做的时候,就会去北边的钵池山转转,因为在当时钵池山也是一座名山,环境好、名胜古迹多,香火也旺盛。钵池山出名在哪?这可是道教洞天福地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排名第四十,是春秋时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炼丹得道成仙的地方。所以很多人愿意去转转、看看,也留下了不少文章、诗篇。
今钵池山公园老子塑像
那钵池山具体位置呢?各种古籍里,有着大量的记载。辽兴宗的时候有一个状元叫王棠,他来过淮安,写过一篇《游钵池山记》,上面记载道:“去淮城十里,钵形,袤延周匝可十里许,环以水,故名。”这钵池山前面有运河,后面是淮河,所以环以水。《淮关统志》中也有记载:“钵池山在关署西北五里许。”这里说的关署就是淮安钞关署,在今天枚皋大桥的西侧。而我们今天见到的关署、关楼都是复建的,因为建设的需要,给挪了地儿。我们站在枚皋大桥运河北岸往桥下看,官署大致就在那个位置,再抬头看西北方向,大概也就两公里多的距离,就是钵池山的“主景区”位置,大致在现在淮安市绿地世纪城的北边。
在明天启《淮安府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钵池山积水不泄,遂成山子湖。”而山子湖就在淮安钞关署的正后方,可见钵池山已经从关署西北绵延到关署正北。因为积水,才形成了山子湖。如果打开地图看看淮安的地形,从今天淮安绿地世纪城北边位置,向东绵延五公里,当是当年的钵池山脉,它的南边正是山阳县,古人这地名起的一点也不假。
现市政府附近属于原来钵池山区域
钵池山脉似钵状蔓延,是有点弯弯绕的意味,参看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代淮安府城地图、运河图、黄河图,钵池山的山体可能起于经济开发区以东,终结于乌沙河畔,也就是今天的玖珑湾和翡丽湾小区之间,那再向东,可能山已经没有了,就只剩下一些高岗,然后继续向东、东北了。如果要从纯地质的角度说,整个淮安城的西北到东北,就都是山,按古代地名的命名原则,淮城位于钵池山之南,属于地理上的“阳”,当然就是名副其实的“山阳”了。而今天钵池山的位置,再往南,清江浦区却变成了“山阳”。
现在的钵池山公园
至于今天钵池山公园的位置,那其实就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大水,在老坝口处撕开了一个约两百丈宽的一个大口子,大概有600多米宽,700亩水面,所以这里就被称为“大口子”。
钵池山公园又名“大口子湖水利风景区”
钵池山,山虽小,但寺院、名胜、石刻云集,虽今已无影无踪,但民国初年在淮安板闸当过税务监督的冒广生,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本珍贵的史志一《钵池山志》,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钵池山的文化、历史、风俗,留下了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作者: 张璞,淮安市淮安区文史资料研究中心
来源:方志淮安、映像淮安
编辑:常雪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