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江苏是一个堪称“神奇”的省份:虽然从独步天下的“江南省”分出来,但仍然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在全国屈居第二,但十三个地市经济都不弱;省内各城市虽然长期共处一省,但好像更喜欢跟周边省市携手发展,“散装江苏”由此“名扬天下”。
江苏“十三太保”省内归属感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没有谁依靠谁的必要,比如多座城市在近现代跟周边省市的关系本就十分亲密,比如江苏省内不同区域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也各异,等等,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认知这一原因,比如“十三太保”在历史上的“显赫身世”。
品读江苏各地历史你会发现,原来十三个设区市,除了南通之外,竟然全都曾经做过都城或省会,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宿迁、徐州、连云港等九市先后做过王朝或者割据政权的都城。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扬州、泰州、淮安、盐城、徐州等九个市先后做过江苏省的省会。
今天,本文把相关历史做个简单梳理汇总。不足之处敬请在留言区补充,不当之处不吝指正。
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一是三国期吴国都城。公元211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孙吴在建业建都,揭开了南京建都的第一页,共历四帝、五十一年。
二是两晋时期东晋都城。公元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后为避愍帝司马邺之讳,故改建业为建康),历十一帝、一百零三年,是建都南京的王朝中最长的一个。
期间,南京还短暂作为桓楚都城存在。公元403年,桓玄接受晋安帝禅让,以桓玄封地在古楚国,定国号为“楚”,都建康,被称为桓楚。桓楚存续不到三年时间,桓玄死后,皇权归还给了东晋皇帝。
三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都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宋立国,都建康。刘宋建都建康,历七帝、五十九年。
四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萧齐都城。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齐立国,都建康。南齐建都建康,历十帝、二十三年。
五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萧梁都城。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梁立国,都建康。南梁建都建康历六帝,五十六年。
期间,南京还曾短暂作为侯汉都城存在。公元551年,梁宇宙大将军侯景强迫梁天正帝萧栋禅让,自称汉帝,定都建康,次年被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击败,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
六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都城。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陈立国,都建康。南陈建都建康,历五帝、三十三年。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建康城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六朝皇宫台城,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七是五代时期杨吴西都。927年,徐知诰扶杨行密四子、吴王杨溥在扬州称帝。在此之前,徐知诰就遵从其养父徐温之命经营昇州(南京),修建金陵城,将来成为徐家父子的根本重地。917年,金陵城修建完毕。936年,徐知诰升金陵为杨吴西都,正式成为他的权力中心。
石头城俯瞰(王腾摄)
八是五代时期南唐都城。937年,徐知诰接受吴睿帝杨溥禅让称帝,国号“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75年,宋兵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奉表出降,南唐政权正式灭亡。历三主,享国39年。
九是南宋行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由江宁府改称建康府,作为宋朝行都,称“东都”,为江南东路首府。南宋绍兴八年(1138)定建康为留都。
十是大明都城、留都。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为应天府。1368年,大明朝正式建立,以南京为京师,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文四年(1402),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称帝。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明初建都南京,历三帝、五十四年。崇祯十七年(1644)朱由检殉国后,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南明。
十一是太平天国都城。大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十一年。
十二是中华民国首都。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三个月后,孙中山退位。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事爆发,1月30日,国民党政府迁都洛阳,同年12月还都南京。1937年11月20日,侵华日军逼近南京,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政权败走。
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都城。
一是春秋时期吴国国都。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将国都东迁,在今天苏州平门西北二里“别筑城为宫”。后来诸樊在苏州建造周长五里的“吴子城”。公元前514年,阖闾又派伍子胥兴建新的国都(阖闾大城),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消灭,苏州作为吴国国都的时间长达110年左右。
二是战国时期越国国都。越国消灭吴国后,曾以苏州为都,前后时间为5年。后来越国先是往北迁都于琅琊,又再次迂回苏州,直到被楚国消灭,前后57年。
三是东汉末年孙氏政治中心。公元194年,孙策割据江东五郡,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却已形成独立政权,苏州正是这一政权的都城。14年后,孙氏把治所搬到京口(今镇江),但苏州仍为孙氏后方基地。
四是南宋初年行都。宋高宗赵构南渡后,曾有3年时间驻扎在苏州,后来定都杭州。
五是元末张士诚都城。1356年,元末张士诚在平江(今苏州)建立政权,初称周王,后改成吴王,为与朱元璋在集庆(今南京)建立的同名政权(明朝的前身西吴)相区别,史称东吴,前后12年。
另外,苏州还多次作为王朝下封国都城。战国时期,公元前247年,楚考烈王封相国春申君黄歇于苏州,苏州成为春申君父子的邦都,前后14年。西汉时期,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刘贾为荆王,直到6年后刘贾被杀。虽然荆王府设在广陵,但刘贾却经常住在苏州,苏州实际上成为荆国的陪都。两晋时期,公元326年,晋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到421年废除,苏州作为封国吴国都城95年。
一是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 吴王阂闾即位后,立志征楚灭越,称霸中原。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员伐楚东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阖闾伐楚回,取以为号,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武进雪堰)。阖闾城作为吴都有30年。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村的月季小游园 胡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二是淹国都城。常州市区西南七公里的淹城,是古代淹君的国都。关于淹城历史的最早文献,是东汉袁康所著的《越绝书》。该书《吴地传》云:“毗陵县南故城,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据此可知,此处为淹国都城,后淹国被吴国所灭。关于常州淹城开国之君是谁,存在不同说法。一说奄君就是周成王时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的奄国君王,被周成王所灭后,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古时淹奄通用)。另一说是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决心与阖闾的强暴政治决裂,“终身不入吴国”,便在封地延陵筑城挖河,以示淹留之决心,邦名“淹城”。从发掘出土文物来看,淹城历史要远早于阖闾刺杀王僚时期,所以笔者倾向于前者说法。
一是春秋时期吴国都城。泰伯是勾吴的开创之君。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泰伯、仲雍出奔荆蛮”的叙述。泰伯到达荆蛮后,削发纹身,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并传授中原的稼穑技术,“千家齐赞吴太伯”,于是泰伯自立“勾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开拓,吴地地盘不断扩大,版图扩大到长江中下游苏皖江南一片土地,到泰伯四世周章时,周天子寻找到周章在蛮地,便封其为吴侯,并赠“宜侯夨簋”(意为这个诸侯统管“宜”这个地域。即镇江这个地域)。1954年,此簋在镇江丹徒县烟墩山吴王余昧大墓中出土。由此可见,镇江是吴国早期国都所在。吴国定都该地约有五百多年,直到春秋后期,仲雍20世孙吴王阖闾时,吴国国都才先后南迁淹君地(今属常州)、东迁阖闾大城(今属常州)、姑苏(今属苏州)。
二是三国时期东吴都城。建安元年(196),汉献帝定都许昌之后,孙策联合曹操,被封为吴侯,治所就在吴郡,即今苏州地区。建安十三年(208),随着东吴的往北方扩张,孙权将治所搬迁到了今镇江地区,并改称京城,因为当时镇江地处长江入海口,所以也称京口。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治所迁离镇江,南迁至秣陵。
一是邗国都城。目前关于古邗国的历史资料非常非常少,因此关于该国如何建立尚未定论。西周时期尚无“邗”字,“干国”之“干”即为邗字。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曰:“邗、晋、应、韩,武之穆。”意思是,邗、晋、应、韩,这四国的国君是周武王第三代(穆)子孙。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以及彭大翼《山堂肆考》持类似观点:周武王之子邗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而氏干。认为邗国第一代国君是邗叔的儿子。两者说法略有不同,但是都认为邗国的人文初祖就是邗叔。邗国具体存在了多少年,尚不清楚。《左传》中“鲁哀公九年(即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吴城邗”,就是吴国在邗地建城的意思。由此可知,至迟在公元前486年,邗国就已经灭亡了。
二是项羽预定都城。秦朝末年,项羽刘邦先后聚众起兵。在灭秦后,项羽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分二十一格,第一格载义帝事,第二、第三格皆言项羽事。第二格言诸侯尊怀王为义帝,西楚伯项王为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都彭城;第三格言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都江都。以下十八格分言十八王所都之地。清代学者刘文淇研究后在其《项羽都江都考》一文中指出:“《月表》第二格言项羽都彭城,第三格言都江都者”,由此可见“江都乃项羽初都之地也”。他进一步指出,“羽虽未至江都,然先议所都之地实在江都,太史公于《羽本纪》直言都彭城,不言都江都,所以纪其实;《月表》兼载都江都,所以存其名”。根据刘文淇的考证,结合《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卷八高祖本纪等资料可知:秦二世二年(前208),楚怀王之孙熊心被项梁立为楚怀王,建都盱台,次年因战争形势需要迁都彭城,项羽取得巨鹿大战胜利后,西进赶走先占长安的刘邦,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十八位诸侯,尊熊心为义帝,因义帝尚在彭城,故项羽宣布以江都为国都。汉高祖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出关,命将义帝迁移到长沙郴县去,他自己则于当年四月到达彭城,始以彭城为国都。所以,项羽虽然没有到江都,但江都确实是他最先确定的国都。
三是隋末李子通吴国国都。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各级官吏趁机鱼肉百姓,令百姓贫苦不堪,终导致天下大乱。东海氶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东)人李子通初参加长白山部,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未半年,众达万人。旋渡淮水,与杜伏威合,据海陵(江苏泰州),自称将军,众达二万余。公元615年,称楚王。619年,击败陈稜,攻克江都(江苏扬州),称皇帝,国号吴,年号明政。后转战各地。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送至长安。次年(622)脱逃南返,至蓝田被捕杀。
四是五代十国时南吴国都。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受封吴王,建立吴国,史称杨吴或南吴。907年,后梁取代唐,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去世后,其长子杨渥、次子杨隆演、四子杨溥先后继为吴王。927年,杨溥称帝。937年,吴睿帝杨溥禅位于权臣徐知诰(李昪),杨吴灭亡。历四主,享国36年。这是扬州的历史上真正作为一个完整政权的首都。
扬州明清古城
五是五代十国时南唐东都。937年十月,杨吴权臣徐知诰接受吴睿帝杨溥禅让称帝,国号“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在定都金陵的同时,以原来的杨吴都城扬州为东都。后来,到了南唐中主李璟的时候,由于和后周作战失败,被迫将江北之地全部割让给了后周,江都(扬州)也丢了。975年,宋兵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奉表出降,南唐政权正式灭亡。
六是南宋时高宗行在。建炎元年(1127)五月,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面对金军威胁,重建的宋廷一路南下避敌。是年七月,宋高宗下诏,确定巡幸东南之计。十月,南宋行在移至扬州。面对金军南下的威胁,宋廷出现了在扬州还是在金陵防江的争议。建炎二年(1128)八月,尚书吏部侍郎魏宪直接指出扬州驻跸的不利,他认为“维扬南枕大江,自古未有背天险而为都者”。十二月,金军南下之声络绎不绝,户部尚书叶梦得再次请求宋高宗过江,“阻江为险,以备不虞”。但宋高宗却表示“自扬州至瓜洲五十里,闻警而动未晚”,明确表示不想走。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三日,“维扬之变”发生。宋高宗得知紧邻扬州的天长军(今安徽省天长市)失陷,在未通知群臣的情况下,从瓜州渡口坐小船直奔镇江,渡江南下。
七是元末张士诚大周国早期国都。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至正十三年(1353),盐民张士诚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随后,他率军渡江,南下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汉时期,扬州曾经多次做过汉代封国所在:西汉荆国国都、西汉吴国国都、西汉江都国国都、西汉广陵国国都、东汉广陵国国都。另外,隋炀帝登基后下诏“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此刻扬州官阶和大兴,洛阳保持一致。他曾经三次到江都,最后一次是大业十二年(616)。当隋炀帝来到江都的时候,中原已经大乱,因为道路已经被各路义军所阻断,所以隋炀帝已经无法回到长安洛阳,于是就躲在江都城中,直到被杀。由于皇帝在江都,所以这两年江都虽然没有都城之名,却也有都城之实。
钟吾是东周时期建立的诸侯国,爵位为春秋时期王侯五等级中的子爵。所以又称钟吾子国。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新沂市全域、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两地。国都是司吾城,位置在今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新宅村。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二公子事件”的发生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公元前512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钟吾国国小民贫,不堪一击,司吾城破,钟吾国旋即灭亡,辖地被并入吴国。
项王故里景区城门(项王故里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
厹犹是春秋时期的夷狄之国,为晋国所灭。千百年来,仇犹国语焉不详的记载,加之仇犹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因此留下的历史遗存更是少之又少。相传厹犹国君急公好义,经常收留一些前来投奔的落难之人,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争夺君位失败后,曾投奔厹犹国。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灭赵氏九族,程婴携赵氏孤儿潜出晋国,也逃往厹犹国,在厹犹山洞里藏匿了14年。仇犹国仅存在了百余年,《史记·樗里子传》:“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宿迁学者王晓风经过考证认为,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镇青墩遗址,具有战国以前一个王国——厹犹古国首都所在地遗址的可能性。
另外,宿迁也曾作为王朝下封国存在。比如,泗阳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泗水国都邑。
一是彭国。彭国又名大彭国,是彭氏部落首领彭祖在徐州彭城建立的国家。夏朝时,彭国是东方大国,夏王启曾命彭国平定西河叛乱。商朝前期彭国也很强大,商王外壬时也曾帮助商王平定叛乱。
二是邳国。约公元前21世纪,禹分九州,封车正官奚仲为侯,先居于薛,后迁于邳,建立邳国。邳国位于今睢宁县古邳镇一带。夏王仲康七年,后羿作乱,太子相依靠邳侯帮助,赶走后羿,夏朝复国。商朝邳国在薛县,后被灭。武王灭商重新分封建立邳国,公元前261年,邳国被为楚考烈王所灭。
三是徐国。徐国是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在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徐国。西周时,徐国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徐偃王时徐国都下邳,楚国袭杀偃王,其子遂迁都彭城。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国所灭,历时1600余年。
四是钟吾国。钟吾国是东周时期建立的子爵诸侯国,又称钟吾子国。钟吾国疆域在今江苏省新沂市全域、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两地,国都是司吾城,在今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新宅村。公元前512年,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钟吾,司吾城破,钟吾国灭亡,辖地被并入吴国。
云龙湖全景
五是楚王景驹。公元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陈胜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拥立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当年四月,原楚国贵族项梁借口景驹、秦嘉背叛陈王,大逆无道,派英布打败秦嘉,并将景驹、秦嘉杀死。
六是秦末楚国。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获悉陈胜已遇害,于是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将章邯于定陶大败楚军,击杀项梁。项羽为稳定军心,急移师东归,并请怀王北上迁都彭城。项羽灭秦后,佯尊熊心为义帝,迁于长沙郴县,途中被杀。
七是西楚。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于巨鹿之战大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威震天下,被拜为诸侯上将军。公元前208年,灭秦后,项羽在咸阳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建立西楚,国都彭城。公元前206年,楚汉争霸爆发。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困于垓下,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西楚国灭亡。
汉画像石
八是庞勋。唐朝末年,庞勋率桂林戍卒发动起义,率戍卒经湖南,沿长江东下,过浙西,入淮南,直趋徐州。庞勋攻下徐州后,树起农民起义的旗帜,又分兵攻城略地,先后攻取了濠州、滁州、和州等地。公元869年,庞勋杀了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和监军张道瑾等人,与唐王朝彻底决裂,称大会明王。后朝廷派重兵围剿。当年9月,庞勋在安徽宿州战死牺牲,起义失败。
据史料记载,徐州也曾经做过黄帝都城。先秦史籍《世本》:“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舆地志》曰:“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大抵征战所至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唐朝《汉书·刑法志》注:“郑氏曰:涿鹿在彭城南。”。南宋《路史》:“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清朝毕沅《晋太康三年地记》曰:“阪泉,涿鹿,盖当如《世本》说,谓在彭城为是”。近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这样说:“《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转引《世本》,说涿鹿在彭城南,彭城是今江苏的铜山县,服虔谓涿鹿为汉之涿郡,即今河北涿县。皇甫谧、张晏谓在上谷,则因汉上谷郡有涿鹿县而云然,皆据后世的地名附会,不足信。汉涿鹿县即今察哈尔涿鹿县(今河北涿鹿)。《世本》是古书,是较可信据的”。另外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注解楚辞名篇《九变》:“炎黄交战之涿鹿兮,随鼙鼓而远逝”一句时道:“故炎、黄交战及尧、舜所都之涿鹿,实在彭城”。
彭祖像
另外,徐州曾多次以统一王朝下的封国封存。比如,韩信就因为功高震主,被刘邦由原赖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定都下邳。公元前203年,废除韩信王号,封刘交为楚元王,都彭城。
连云港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上记载的“少昊之国”“盖余之国”即在今连云港地区。因为存在争议,所以在此不叙,但是基本可以明确的是,连云港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做过春秋时期越国都城。
越王勾践灭吴后,迁都琅琊。因为现青岛胶南市有地名为琅琊台,所以一般就惯性思维认为当年越王迁都即于此地。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青岛琅琊台位于当时莒国北边,而越国在莒国南边,所以越王勾践将都城迁到青岛琅琊台于理不通。
而在越国北侧莒国南边的连云港地区,那时正有山名为琅琊。《山海经卷之十三郭璞传》云:“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今在东海县界,世传此山自苍梧从南徙来,上皆有南方物也。郁音郁。琅琊台在东海间,琅琊之东。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琅琊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嘉庆海州志》援引唐代杜祐《通典》:“琅琊山,在朐山(即今连云市海州区港锦屏山)东北”。
连云港地区发现了一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
至于越国琅琊都城的具体位置,《越绝书》云:“句践徙都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据连云港本地学者考察,在九龙口山湾,可见一条外弧形城墙,长约1300米,与喇叭型山口组成一座扇状布局的古城遗址,按山口两侧山体长度,城北面长约1000米,南面长约1200米,环城周长约3500米,合计大概有七里许,这与《越绝书》所说的长度“台周七里”正好相符。
作者简介:
吕修军,男,197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今海军航空大学)。历任政治处干事、政治部干事,宜兴艇政治教导员、江阴艇政治教导员、吉安舰政委。2014年转业后任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执笔省级社科课题一项,出版个人专著一部,参编史志著作多部。理论文章获市主要领导批示一次、国务委员批示一次。
编辑:朱振鑫
发布:常雪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