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百年农史研究访谈之陕西师范大学王社教教授

学术   2024-12-29 18:02   河南  

整理者:杨艺帆,成雅昕,徐清,张凤岐,张强

摘编自 闵祥鹏,卢勇主编:《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商务印书馆,2024年10月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资生民衣食之源,又奠文明不坠之基。对于中国农史的未来发展方向,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王社教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历史农业地理学”。它是一门揉合了历史学、农学、地理学,甚至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多领域学科,需要更为精深的学科背景知识以及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能力,而这一学科概念的提出者是史念海先生。


王社教教授:史念海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三大奠基人之一,与谭其骧、侯仁之齐名。历史农业地理这一概念就是史先生首先提出来的。1982年,史先生带领团队在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历史农牧图组的编绘工作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历史农业地理的概念,他认为为了减少纰缪的出现,在绘制农牧地图之前,应该先写出相应的论文,然后再根据论文的论证制图,特别是农业部分,更应该如此。同时,对于历史农业地理的学科归属问题,史先生也做出了阐释,认为其应该属于历史经济地理的组成部分。因为讲到中国古代的经济,就不能不提到农业,如果将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并列,则会导致二者之间出现研究对象重复的情况。因此,史先生将其划归历史经济地理范围内。

自20世纪80年代史念海先生首次正式提出历史农业地理学这一学科概念后,从事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有关区域性的、专题性的、断代性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由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农业地理现象或景观,它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与现代农业地理学也就不尽相同。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首先必须搞清各个时期人口和垦田的数量变化,这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而是理清了量的关系,从而为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第二,是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作物类型的古今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地区分布差异,一方面借此衡量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也为该地今后的作物引种和推广提供参考。第三,是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今天的农业生产区域是由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区域演化而来的。只有明晰历史时期各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特点,才能充分发挥该地的优势和潜力。历史农业地理要切切实实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不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是很难实现的。

进行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既要看到历史农业地理现象产生的所有因素,又要分析其主导方面;既要复原出它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情况,又要考察其变化和规律;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定其普遍性,又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忽视其特殊性。影响农业地理的社会因素时时处于变化之中,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影响农业地理的自然环境在历史时期也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变化,也已为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所证明。研究历史农业地理,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自然都应给予充分的注意。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农业现象,这些现象保存至今的微乎其微,大都散见于史籍的记载之中,因而搜集和整理这些历史资料就成为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主要手段。同时,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过程,历史农业地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成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农学都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者不懂得地理学、经济学、农学等学科的一些规律和原理,也就无法解决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一切有关历史学的、地理学的、经济学的、农学的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掌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是发展。随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时下热门的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农史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王社教教授: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全球响应,并成为时下热门的话题,是基于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导致地力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引起粮食安全、农业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等的担忧,以及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需要。但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有自己特定的内含,与过去我们所认知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所不同,它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沿袭保留至今,仍然作为当地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复原力和可持续性都很稳定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也就是说,农业文化遗产不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遗迹和遗物,而是正在运行的历史农业生产系统。

毫无疑问,农业文化遗产的发现、认定、保护和利用,需要有农史研究的支撑,而当前的农史研究也确实为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我国农业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整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基本理念、农业技术的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含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贡献了具体的实践方案,并进行了理论总结,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的农史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发挥历史研究长时段分析问题的特长,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优秀范例中,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当然,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在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目标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的内容和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完全一致。

相关链接

书讯|闵祥鹏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出阶段性成果:《海外黄河文献丛刊》(全二十册)

书讯 |一起来看12月各书局推荐哪些新书好书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强推!!!)

书讯 | 《臆造南洋》:一部新南洋史,重新诠释东南亚华人群体的历史文化

资讯 | 《文史哲》投稿须知


关注史学评论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讲座、学术信息

投稿请联系:shixuepinglun@163.com

史学评论
名家访谈:交流汇聚思想。 学者对话:争鸣碰撞火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