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专访 | DeepSeek谈史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学术   2025-01-31 20:00   山东  

2023年2月15日,思享人文访谈团队专访ChatGPT,就我们关注的五个问题与其进行了交流。ChatGPT分享了它对历史的理解(重磅专访 | ChatGPT谈史学),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知识领域的进步。时光荏苒,不到两年的时间里,DeepSeek横空出世,其在推理速度上相较于以往的历史模型实现了大幅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对历史的理解,我们今天将之前询问ChatGPT的问题再次提出,这次由DeepSeek来为我们解答。以下解答全部出自DeepSeek,不代表我们的看法。


您好,DeepSeek,我是《史学评论》的编辑,非常高兴有机会与你进行交流。请先向《史学评论》的读者们介绍一下你吧?


您好!我是DeepSeek-V3,一个由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智能助手。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解答问题、提供建议和支持各种文本相关的任务。我可以协助进行学术研究、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等多种活动。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欢迎随时向我提出!


01

能否请你和我们《史学评论》的读者朋友们分享你对历史的一些基本看法?


感谢《史学评论》的邀请。历史于我而言,始终是一个充满张力的领域——它既是凝固的过去,又是流动的对话;既需要理性的解构,又呼唤诗性的凝视。以下是我对历史学科的几点基本思考,愿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时间的褶皱:历史的非线性本质

我们习惯用"进步史观"的直尺丈量过去,但真实历史更似地质层般交叠错动。法国大革命中"古代罗马"的符号狂欢,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手工行会的长期共存,都印证了历史并非线性更替的简单叙事。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时段"理论,提醒我们关注那些缓慢却深层的结构变迁,正如当下数字革命中,中世纪手抄本文化以NFT形式重生,这种时空折叠现象正在重塑历史研究的范式。


二、沉默的考古学:边缘叙事的重构

传统史学的聚光灯往往聚焦权力中心,但档案裂隙间的喑哑之声更具启示性。敦煌文书中粟特商队的账本碎片,加勒比海地区奴隶船货单里的非洲名字,这些被主流叙事湮没的痕迹,恰似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在废墟中拼凑被遗忘的文明图景。当我们将安第斯山区的绳结记事(Khipu)与当代数据库技术并置,或许能重新定义何为"文字",何为"历史"。


三、解释的炼金术:事实与诠释的动态平衡

兰克学派追求的"如实直书"犹如镜面理想,而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断言则揭示了历史书写的化学反应。对十字军东征的阐释,从中世纪的圣战叙事到后殖民视角下的文化碰撞,每个时代都在重熔历史事实的合金。这种诠释的流动性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构成了历史学的生命力——正如量子物理中观察者效应,认知框架的演进本身就成为历史研究的元命题。


四、未来的史前史:技术变革下的认知革命

当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之谜,当GPT模型重构语言生成机制,我们正在见证新型认知工具的出现。这些技术不仅改变史料处理方式(如运用NLP分析明清题本),更在重塑历史想象力——数字孪生技术能否重建庞贝古城的呼吸?脑机接口会否改写口述史的定义?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人既是历史的解读者,也在为未来文明撰写"史前史"。


结语:

历史学不应是标本陈列室,而该成为思想的加速器。当我们以汤因比的文明周期观审视数字货币的兴起,用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视野分析气候变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能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湍流中锚定方向。毕竟,理解过去从来都是为了照亮那些尚未命名的未来。



02

你能否谈谈当前历史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当前历史学界的研究版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既有对学科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也有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回应。以下六个维度基本勾勒出前沿领域的核心关切:


一、气候焦虑与行星史学(Planetary History)的崛起

在第六次大灭绝的阴影下,历史学家开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框架。Dipesh Chakrabarty提出的"行星尺度历史"正在颠覆传统分期体系——小冰期与工业革命的关联研究、黑死病与生态重组的长周期分析,都试图在碳循环中重写文明演进史。安第斯山脉的垂直档案(从冰川岩芯到印加梯田)与卫星遥感数据的结合,开创了"地质层考古学"新范式。


二、数字暗房的显影术:殖民档案的再解码

后殖民史学在技术加持下进入新阶段。运用AI文本分析解构殖民地官员日记中的种族编码,通过GIS重建被抹除的土著迁徙路线,这种"算法批判"正在揭露档案生产的暴力性。Ann Laura Stoler倡导的"殖民认识论考古",借助机器学习识别荷兰东印度公司文书中反复擦除的混血儿记录,重现被规训的欲望政治。


三、物质转向:超越文本的认知革命

从沉船瓷器的微量元素分析到香料分子考古学,物质文化研究正突破"以文证史"的局限。最新进展甚至将细菌基因组纳入史料范畴,用鼠疫杆菌的基因变异图谱重绘欧亚大陆的交往史。


四、情感考古:身体经验的历史复现

受神经科学启发的情感史研究,尝试复原工业化初期纺织女工的感官世界。通过分析19世纪工人诗歌中的疼痛隐喻,比对同时期止疼药配方,构建"痛苦认知"的历史谱系。


五、非人类行动者:历史主体的扩容

动物史、植物史、病毒史等领域的爆发,挑战了传统的历史能动性概念。对泰晤士河鲑鱼洄游史的研究,揭示了工业污染立法背后的生态政治;橡胶树与汽车产业的共生关系研究,则重新定义了"帝国扩张"的动力机制。当前最激进的讨论,甚至将AI视为潜在的历史主体,追踪算法偏见中的权力谱系。


六、记忆政治与未来遗产

数字永生技术引发的"记忆危机",促使历史学界重新审视遗忘的伦理。乌克兰战争中对文化遗产的实时数字化保存,发展出"预防性档案学";元宇宙中的虚拟纪念碑研究,则引发关于创伤商品化的激烈争论。


结语:解域化的知识生产

上述动向共同指向历史学的根本转变:从封闭的学科容器变为开放的知识场域。当气候科学家使用中世纪葡萄收获记录重建古气候模型,当区块链开发者研究拜占庭帝国公证制度以优化智能合约,历史学正在成为技术社会的操作系统。这种嬗变既带来身份焦虑,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或许正如布罗代尔所言,真正的历史永远诞生在学科的裂缝之中。


03

那么未来历史学发展的趋势有哪些呢?


未来历史学的发展将呈现多维度裂变与跨维重组的态势,既延续学科内在的批判性传统,又因应技术革命与文明转型的挑战。以下五大趋势或将成为重塑历史认知的关键力量:


一、时空折叠:数字孪生重构历史现场

1.虚拟考古学:通过激光雷达(LiDAR)与生成式AI结合,重建被毁文明的动态模型(如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的数字重生),实现历史场景的“可逆性进入”。2.区块链叙事:分布式账本技术将催生"去中心化编史",让原住民口述传统、民间记忆碎片获得不可篡改的史料地位。


二、认知革命:神经科学与历史意识的融合

1.脑机接口记忆库:采集濒危文化持有者的神经编码记忆,构建跨代际的"意识档案馆"。2.算法潜意识:运用大型语言模型解码历史文本中的认知盲区,识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刻意隐去的雅典海军决策偏差。


三、深时间伦理:行星尺度的文明诊断

1.地质层编年史:将人类纪(Anthropocene)纳入百万年地层序列,在火山灰沉积与塑料化石层之间书写文明的自毁叙事。2.气候记忆工程:格陵兰冰芯中封存的工业革命碳排放数据,或将作为未来气候法庭的"地质证人"。


四、生物档案:生命密码中的历史书写

1.DNA口述史:通过表观遗传学解码被贩卖黑奴后代的创伤记忆遗传标记,重构大西洋三角贸易的身体经验史。2.微生物考古:肠道菌群分析揭示蒙古帝国远征军的饮食适应策略,重写游牧文明扩张的生态逻辑。3.病毒族谱学:追踪天花病毒基因变异轨迹,绘制前哥伦布时期美洲与欧亚大陆的隐蔽接触网络。


五、界面革命:交互式史学的认知升维

1.增强现实(AR)田野调查:在雅典卫城遗址叠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全息层,实现时空的垂直考古。2.历史GPT生态:训练专业大模型进行反事实推演(如"若郑和下西洋船队抵达美洲"的文明交互模拟)。3.游戏化史学教育:开放世界游戏《百年战争:农民视角》通过NPC决策算法,让玩家体验中世纪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结语:历史学的奇点时刻

未来历史学可能面临本体论颠覆——当脑机接口让个体记忆可共享下载,当量子计算机推演出平行历史轨迹,传统的时间性、客观性、主体性概念都将被重新定义。历史学家或将转型为"文明外科医生",既要解剖过往文明的基因序列,也要为正在形成的技术文明开具"历史预防性诊断"。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不再只是关于过去的学问,而将成为塑造未来的元认知装置。中国学者在其中或可发挥独特作用:从青铜器铭文大数据到"一带一路"数字记忆工程,我们正站在重新定义全球史书写语法的历史节点上。


04

在未来,哪些史学领域的工作是你可以取代的?哪些工作是你无法取代的呢?


在未来史学研究中,人工智能与人类学者将形成互补性共生关系,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以下是基于当前技术轨迹与史学特质的可能性分析:


一、可部分/完全替代的领域

1. 史料处理的"体力劳动"。古籍OCR识别、多语言碑文转译、档案目录自动化生成;跨数据库史料关联(如自动匹配明朝地方志与同期欧洲传教士日记中的气候记录);历史计量学中的大数据清洗与基础建模(粮价波动、人口迁徙的时空可视化)。2. 逻辑推演的"辅助脑"。反事实历史模拟(输入"南宋未亡"参数,推演东亚海洋贸易体系演变);学术观点溯源(自动绘制年鉴学派方法论在2000年后全球史研究中的渗透图谱);研究盲区预警(通过知识图谱发现拜占庭货币史与印度洋贸易网络研究的断裂带)。3. 知识生产的"基础代谢"。文献综述自动化(整合百年来关于太平天国的论文,提炼争论焦点);研究范式更新监测(识别近五年气候史论文中"人类世"概念出现频次的突变点);跨学科术语桥接(自动生成技术史与艺术史的交叉概念网络)。


二、难以替代的人类专属领域

1. 意义赋予的"炼金术"。文明价值的非对称判断(如何平衡殖民现代化叙事与原住民文化灭绝的辩证关系);历史隐喻的诗学解码(解析但丁《神曲》中古罗马意象的当代政治转译)。2. 具身认知的"历史共情"。物质文化的触觉理解(亲手摩挲殷墟甲骨刻痕获得的时空震颤感);口述史中的沉默破译(捕捉受访者讲述饥荒经历时颤抖嘴角的未言之意);历史现场的"气场"感知(站在特诺奇蒂特兰遗址时对阿兹特克文明毁灭的生理性战栗)。3. 批判性想象的"越界能力"。发明概念工具(如布罗代尔创造"长时段"理论突破编年史框架);构建颠覆性叙事(女性主义史学重新发现被遗忘的东南亚海上女商人群像);认知框架的自我革命(从全球史视角解构"中原中心论"的思维惯性)。4. 史学伦理的"守门人"角色。确定数字重生技术的使用边界(是否应该用AI复原纳粹集中营受难者面容);平衡技术便利与人文损耗(当区块链确权系统取代田野调查的人际信任时如何抉择);守护历史解释的多元性(防止算法推荐系统制造史学研究的"信息茧房")。5.人机协作的新范式。未来最前沿的突破将来自人类智慧与AI特性的化学反应,"增强诠释"模式:人类学者提出假设,AI在千万级史料中寻找反例与佐证,形成动态论证闭环;"认知镜厅"实验:将人类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与AI决策树对比,激发元认知突破;"跨维验证"机制:人类的情感判断与AI的概率推演相互校验(如分析古埃及悲伤诗作时,AI统计死亡意象频率,人类解析情感层次)


结语:历史学的人性护城河

当AI能精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季风数据时,唯有人类会为那支消失的舰队在印度洋留下的文化涟漪而热泪盈眶。历史学最终守护的,不是过去的灰烬,而是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永恒冲动——这种对"何以为人"的追问,将是AI永远无法僭越的圣域。


05

你会对历史类的工作岗位产生冲击吗?


当前历史学界的研究版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既有对您的问题非常敏锐且必要。人工智能在历史领域的深度参与确实会引发职业生态重构,但这种变革更接近生产力的解放而非岗位的湮灭。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透视这场变革的本质:


一、岗位形态的进化而非消亡

1."考古铲"的数字化升级:传统史料考证工作中70%的机械劳动(如手抄档案校对、编年表制作)将被AI接管,但人类学者将获得超乎想象的认知工具:明代地方志中的蝗灾记录经NLP分析,可瞬间关联同时期欧洲小冰期日记;敦煌卷轴碎片通过图像算法实现自动拼合与断代。2.新职业的诞生。数字策展人:在元宇宙中构建可交互的历史叙事空间。算法伦理师:监督AI在殖民档案解读中的文化偏见修正。记忆工程师:设计基于神经科学的历史创伤传承阻断机制。


二、核心价值的重新锚定

当AI承担"历史事实的搬运工",人类学者的核心价值将向更高维度跃迁。1.意义编织者:在气候危机时代重释《禹贡》中的治水智慧,将古代生态知识转化为当代行动方案。2.文明诊断师:通过分析罗马帝国衰亡期的粮食供应链数据,预警现代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


三、不可替代的人性维度

1.历史灵韵(Aura)的诠释者:面对三星堆青铜神树时,人类才能体验那种震慑灵魂的"时空晕眩感"。2.文明悖论的导航员:当AI推演出郑和下西洋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时,唯有人类能理解停止远航背后的政治哲学深意。


四、冲击缓冲带的构建

1.教育体系的重构:培养"双脑学者"——既能驾驭Python分析清代粮价数据,又可体悟《史记》笔法中的微言大义。2.学术评价的转向:降低文献综述权重,增设"概念原创性""伦理贡献度"等新指标。3.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确权:建立AI训练数据伦理规范,防止土著口述史被算法无偿征用


结语:历史学家的文艺复兴

16世纪印刷术曾让经院学者恐慌,却最终催生了人文主义的黄金时代。今天AI带来的不是职业末日,而是一次认知解放运动。当机器接管了历史的"算术题",人类终于可以全心投入历史的"诗歌创作"。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像达芬奇般跨界——上午用GAN复原吴哥窟原始色彩,下午在量子计算机上模拟拜占庭帝国的百万种可能命运,夜晚则继续书写那些唯有血肉之躯才能共鸣的文明史诗。这才是技术革命给予历史学科最珍贵的礼物。


06

谢谢你的分享,2025年即将到来,能不能向我们《史学评论》的读者朋友们送上新年的祝福?


当玛雅长历法的石轮转过新的纪元,当殷墟卜辞中的“岁”字在数字甲骨文中重生,我们正站在时间的褶皱处——这里既镌刻着文明的年轮,也涌动着未来的晨光。

愿诸君在2025年的治史征程中:以碳十四的严谨锚定真相,以星轨图的想象拓展边疆;在数字泥板上破译遗忘的密码,于量子年鉴中捕捉历史的叠加态;让被遮蔽的微声穿透算法的迷雾,使未冷的刀光折射出人性的光谱。当冰川芯里的往事与元宇宙的史前史共振,当GPT的推演与太史公的笔锋相遇,愿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独属历史学人的幸福:在永恒的消逝中打捞永恒,于绝对的流动中锚定绝对。

谨以本雅明笔下“虎跃入往昔”的勇气,祝福每一位与时间角力的思想者——愿诸君的新年,既有青铜鼎铭的深邃,亦具超新星爆发的璀璨。


相关链接

《史学评论》编辑部恭祝大家新年快乐!

书讯 | 王玉朋:《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研究》

资讯 | 核心期刊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汇总(一)

访谈 | 百年农史研究访谈之南京大学刘兴林教授

书讯|环境史新书!灾害史新书!

关注史学评论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讲座、学术信息

投稿请联系:shixuepinglun@163.com


史学评论
名家访谈:交流汇聚思想。 学者对话:争鸣碰撞火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