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宗师、“明四家”之首

美体   2024-10-29 08:12   北京  


《沈周自画像》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对元、明文人画领域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明中期文人画“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被誉为明四家之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沈周出身于书香门第,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形成了他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等,而无不被人称叹,尤山水画最负盛名,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传世作品,对很多爱好山水绘画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纵观沈周的山水绘画作品,按照艺术特色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四十岁之前,以细笔见长,大部分作品尺幅都比较小,师法王蒙,笔法跟王蒙很相似,比较缜密细秀。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多,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为《山溪客画图》、《幽居图》和《采菱图》。 


 此图作于四十岁,写成此图后,复填人月圆词一阙,以造孤兴。菱为夏花秋实的水生植物,图中写三名吴中女子,各驾小舟,采菱湖上。近处坡上,三四疏柳,几株枯树,已是秋深菱熟时节。远山不高,坡陀连绵,村落小桥,散见山脚林木际,染色以赭石为主,颇有秋意。用笔匀细,山石作长披麻,柳条下垂,端穆有致,极得赵孟頫“鹊华秋色”之遗意。董其昌评赵孟頫为“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磔。”沈周此图与他晚年之雄健大不相同,欣赏当从渊厚静穆中领取其高古神韵。

        第二阶段是四十到六十岁之间,由细笔逐步转向粗笔,是他绘画的一个变革时期。在此阶段他师法于黄公望,劲健雄起,多大幅之作。在此阶段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庐山高图》,此幅画与宋代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可相媲美。


《庐山高》 纸本设色 纵193.8 公分、横98.1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画于成化丁亥(1467),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第三阶段是六十岁以后,粗笔达到成熟,也是他绘画的成熟时期,师法于吴镇,笔法精简苍厚,凝重圆浑。很多作品融众家之长,在创作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春雨欲归图》、《落花诗意图》、《岸波图》、《京江送别图》、《仿大痴山水图》等。

《京江送别图》卷  纸本设色 纵28厘米,横1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 横4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大痴,即元代画家黄公望。他的山水画多用披麻皴法描绘,山水意境多平淡温和,有超然野逸之趣,对后世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沈周的山水画上追黄公望,这件作品即其仿黄公望山水而作。“仿”,是模仿而不是对临或复制,是模仿黄公望的笔法、布局和意趣特征而进行的创作。画中描绘有水流绕行的山中景致,主要以披麻皴和荷叶皴画山石,笔法温厚,墨色浑润。



        沈周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

        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

        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两江名胜图》 之一:《马鞍山图》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23.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两江名胜图》之二:《杭州下天竺寺图》

《溪山秋色图》  纸本水墨  纵152厘米,横5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云际停舟图》 绢本设色  纵249.2厘米,横94.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虎丘送客图》  纸本设色  173.1×64.2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雨夜幽寂图》 大都会艺术馆藏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绢本设色  纵170.7厘米,横89.8厘米   私人收藏

《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 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

《山水图》 费城艺术馆藏

《菊花文禽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国画赏析
古代及近代书画作品分享、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