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抑郁症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健康类疾病之一,影响着广泛的群体。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疲劳感、活力减退等。通常,临床诊断抑郁症会同时考虑到症状表现和病程,以及病情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只有达到抑郁症诊断和治疗标准的人,才需要接受干预治疗。既往有研究发现,相比于无抑郁症状的人群,已存在相关抑郁症状但尚未达到诊断和治疗标准的人群,未来某个时间段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高出近3倍。如果能及时识别这部分患者,并采取相应的个体化干预措施,将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患病风险,从而预防抑郁症的发生。近日,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已存在相关抑郁症状但尚未达到诊断和治疗标准的人群开展心理治疗干预措施,如行为疗法、改善睡眠等,6个月即可将罹患抑郁症风险降低42%。研究主要作者之一,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David Ebert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预防措施可以对精神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截图来源:The Lancet Psychiatry
这是一项系统性综述和纳入个体参与者数据的荟萃分析,研究人员筛选了Metapsy数据库创立至2023年5月1日的相关抑郁症心理干预文献,最终纳入了30篇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这些研究均在基线时已存在相关抑郁症状但尚未达到诊断和治疗标准的人群中,比较了心理干预治疗措施组和对照组抑郁症发作情况,并经过标准化访谈进行证实。研究共涉及7201例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9.9岁,其中3697例参与者接受了心理干预治疗措施,3504例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治疗措施与抑郁症发病率显著降低相关(IRR=0.57,95%CI:0.35~0.93),其中干预6个月时,参与者罹患抑郁症风险降低了42%(IRR=0.58,95%CI:0.39~0.88),干预12个月时,参与者罹患抑郁症风险降低了33%(IRR=0.67,95%CI:0.51~0.88)。不过,干预24个月时,未观察到心理干预治疗措施与抑郁症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IRR=1.16,95%CI:0.66~2.03)。相比于曾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参与者(IRR=0.92,95%CI:0.61~1.36),未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参与者采取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在预防罹患抑郁症方面,效果更好(IRR=0.39,95%CI:0.25~0.62)。在沟通方式上,相比于面对面沟通、基于网络的沟通和其他形式的沟通,电话沟通的作用似乎更为有效,但需要提醒的是,仅有2项研究进行了比较。此外,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治疗措施的效果与年龄、教育水平和性别等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抑郁症状尚未达到临床抑郁症诊断和治疗标准的个体,也可从心理治疗干预措施中受益。这部分人群在接受干预后的第一年内,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显著降低。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达到何种程度的抑郁症状时开展心理治疗干预措施的效果最好。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The Lancet Psychiatry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参考资料
[1] Buntrock C, Harrer M, Sprenger AA, et 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the onset of major depress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Lancet Psychiatry. 2024 Dec;11(12):990-1001. doi: 10.1016/S2215-0366(24)00316-X.
[2]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TUM). Preventing clinical depression: Early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offer protection. News Release 8-Jan-2025.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9837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