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节,你可能会注意到,身边有不少人开始出现发烧、咳嗽和流鼻涕的症状。他们去医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结果发现既不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也不是流感病毒感染,而是感染了一种名为鼻病毒的病原体。
那么,鼻病毒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鼻病毒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鼻病毒?
鼻病毒(Rhinovirus)对鼻腔环境有着独特适应能力,因此鼻病毒这个名字,也源于它特别适应在鼻腔中生存。
作为一种小RNA病毒,它拥有着丰富的“家族成员”,至今已被鉴定出近170种不同的身份。它将自己分为A、B、C三大“族群”,每个“族群”下又有出众多“子嗣”——“A族群”拥有80位子孙,“B族群”有32位,而“C族群”则达到了57位。
它的这种多样性,使其能够以各种面貌频繁地侵袭人体,让人防不胜防,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与它多次“邂逅”,造成我们人类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
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有研究表明,它几乎承包了普通感冒的半壁江山,近半数到2/3的普通感冒均由它一手策划。这位病毒界的“多面手”不仅擅长制造常见的感冒症状,还可能巧妙地引发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他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真可谓是个让人不可忽视的“疾病制造者”。
什么季节易感染鼻病毒呢?鼻病毒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鼻病毒感染全年都有发生,在寒冷天气月份(北半球9月至5月)达到季节性高峰。
鼻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
直接传播: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着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间接传播:鼻病毒可在室内环境温度下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患者可能通过接触被感染的物体而感染。
鼻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鼻病毒感染可能无症状,也可能伴有普通感冒的常见体征和症状。无症状感染一般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出现症状感染时,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而异,例如:
成人通常表现为流鼻涕、鼻塞、咳嗽和/或咽痛或咽痒,一般不伴发热。症状通常在5~7日内缓解。
儿童比成人更常见咳嗽、流鼻涕和鼻塞,并且最初可能表现为发热。儿童症状和体征的持续时间也更长,70%的儿童在第10日仍有临床表现。
此外,某些情况下鼻病毒感染可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有时也可能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因此我们对于鼻病毒感染也不能过于轻视。
鼻病毒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核酸检测: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
血清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鼻病毒。然而,由于鼻病毒具有多种血清型,这种方法受到限制,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方法可以检测鼻病毒抗原或抗体,适用于鼻腔冲洗液等样本。该方法操作简便,但需要一定时间(约48 h),并且由于鼻病毒血清型众多,存在交叉反应的问题。
鼻病毒感染有特效药物吗?
鼻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去治疗鼻病毒,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恢复,但大多数人是可以自愈的,不需要特殊治疗。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常感觉到有时感冒吃药也不管用,过几天自然就好了的原因。
而对于鼻病毒感染,我们更多可以做的是对症处理,对于高热患者进行退热,咳嗽、咽痛患者可以服用止咳药或者进行雾化治疗,而发热超过3天或呼吸道症状加剧等情况即需要及时就医,以防加重或合并其它病毒感染。
协和医学小贴士:
作为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的“幕后黑手”——鼻病毒,我们应正确知晓其特性,了解它的传播途径和引发症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感染者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出现感冒症状较重,请您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测,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
孔令君
检验科主管技师,从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十余年,参与发表论文数十篇。
审核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伊洁
检验科副研究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基金会检验专业青年委员,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Clinical Epigenetic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SCI文章。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
陈雨
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支部书记。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微生物与感染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医学检验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检验学组秘书,《临床检验杂志》编委,合计发表SCI论著10余篇,参与发表SCI文章40余篇,中文论著30余篇,主编书3部。研究方向:感染分子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分享,点赞,在看,传递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