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文摘   2024-10-10 18:18   山东  
一波强势美图
乳腺癌浸润皮肤 , 肿块纵径大于横径
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 , 回声不均匀 , 血流信号丰富
肿块形态极不规则
良性乳腺钙化 , 钙化灶粗大伴声影
低回声肿块 , 后方衰减 , 伴肿块边缘恶性晕征, 表现为肿块边缘不规则增强、增厚回声包绕
乳腺癌 , 肿块内少量沙砾状钙化灶
肿块内广泛的沙砾状钙灶
乳腺癌瘤体血流信号丰富 , 肿瘤滋养动脉不规则增粗
乳腺恶性肿瘤内高速高阻型动脉频谱 ,PSV:37cm/s, EDV:6.85cm/s, RI:0 .82
癌性肿块浸润乳腺后间隙和胸肌 
乳腺癌浸润皮下脂肪层
诊断乳腺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乳腺癌的异质性
首先,这种差异表现为不同的乳腺癌病灶大体形态差异很大,Stavros提出把各种乳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想象为一个连续变化的谱,边界清楚的癌和毛刺状分别居于两极,而多数癌的表现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不同程度的具备上述特点。
以往强调乳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有毛刺、后方衰减,实际上这仅仅是一部分侵润性乳腺癌的表现,绝不能因为缺乏这些征象就除外乳腺癌。

其次,乳腺癌的异质性也可表现在结节内部,即病灶不同部分的形态也有较大差异。
因此诊断时必须进行多角度观察,努力寻找病灶潜在的各种恶性声像图征象加以分析诊断。
通常,一个乳腺癌病灶会同时具备3~5项不同的恶性声像图征象。

另外,经超声发现的临床触诊不清的乳腺癌病例构成与以往经触诊发现的乳腺癌不同,其中导管内癌所占比例相对增高,直接影响到各种恶性声像图征象的敏感性。这类乳腺癌多表现为小分叶状的肿块、导管扩张伴钙化灶或局部结构紊乱,即便是侵润性乳腺癌,由于肿瘤周围成纤维反应弱,使毛刺的出现频率低,而常常仅表现为肿块边界不清。
▲典型的乳腺癌的恶性声像图征象包括:
(1)形态:不规则,纵横比> 1;导管不规则扩张;
(2)边界:肿块向周边生长、成锯齿状或成角,有毛刺或有厚薄不均的强回声晕;周边呈小分叶状;
(3)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后方回声衰减;
(4)钙化:低回声内部可见不规则分布的簇状点状强回声;
(5)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丰富,走行不规则;
(6)频谱:呈高速高阻型;

一部分椭圆形或分叶状的乳腺癌病灶,和正常乳腺中的脂肪组织及一些良性病变(如纤维腺瘤)超声表现相近,容易漏诊或误诊。这类乳腺癌多为黏液癌或一部分中分化的侵润性癌、导管内癌,这些病灶虽然边界清晰,但是经仔细检查,可以在肿块的部分区域发现小分叶或形态不规则的征象,同时肿块多有后方回声增强,并伴有比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对诊断有帮助。
一部分侵润性癌中心部分的低回声较小,而周边有较宽的强回声晕,容易忽略低回声部分,而将强回声晕视为正常的纤维组织,尤其是当病灶的位置比较表浅,图像调节欠佳时。
此时应多角度扫查,注意识别病变内部的低回声部分或病变后方衰减部分。

从超声声像图类型的角度可以大致将乳腺癌分成两大类:肿块型和非肿块型

(1)肿块型:该型是典型的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但是一部分导管内癌或侵润性小叶癌,病变弥漫,无边界明确的肿块形成,与典型的乳腺癌超声表现不同,容易被漏诊。
(2)非肿块型:该型没有明确的占位效应,常见的类型包括导管扩张型和局部腺体结构紊乱型。结构紊乱型指局部正常的导管小叶结构消失,表现多数的斑片状低回声伴有或不伴有点状钙化灶。

部分乳腺癌尤其是导管内癌,仅表现为导管或小叶轻度增大、扩张,尤其当邻近组织有良性增殖性病变时,未形成明确的肿块,而是节段性结构紊乱,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伴或不伴钙化,病变范围大者甚至可累及多个象限,如果在超声扫查时未能正确的认识此类征象,则往往容易漏诊。
这类结构紊乱型的病灶往往是低分化的导管内癌(粉刺癌),通过采取沿导管长轴的切面扫查,可以更好的观察扩张导管的形态、内部有无不规则的微小钙化,对可疑患者应进一步行X线乳房检查以避免漏诊。

某些侵润性小叶癌,病变弥漫,仅引起受累区域组织回声增强,而无明显的占位肿块形成,超声易漏诊,由于侵润性小叶癌的病理组织学特殊性,导致X线也出现假阴性。
部分患者临床可触及局部乳腺质地明显变硬,超声在相应区域多角度扫查,可发现局部强回声内部存在不规则的低回声和不同程度的后方衰减。

总之,规范且个体化的乳腺超声操作技术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前提,同时要从理论上全面认识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工作中长期的病例随访,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提高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超声检查
超声医学、B超、彩超、医学资格考试、超声仪器、超声医师、超声医生、掌上超声、超声诊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