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养云轩:常年关闭的大门如今打开了(颐和园系列之137)

文摘   2024-10-24 18:25   北京  

自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向西,穿过长廊的东端点“邀月门”进入长廊,北望是一处称“葫芦河”的池塘,其间有一座单孔石桥。石桥之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角养云轩。养云轩既然名“养云”,“云”何来?乾隆皇帝在他的“咏养云轩”诗中写道:“水云养以湖,山云养以室。居山复近水,云相兹合一”。养云轩位居山脚,隔廊面湖。山上松烟石瘴汇成山岚,顺着山势灌入轩中;而水中的雾气,在晨曦暮霭中生成,向岸边涌送。于是,山与水的灵魂在流动的云霭雾气中交汇、融合。而游人走进这灵秀的“云”浸漫过的地方,便进入了“仙境”。

此前,养云轩给大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大门。设计独特,八角形,类似座钟。高2.62米,面阔4.4米。两重平顶上有九个宝瓶。门上刻有“川泳云飞”的石额。门外侧的石刻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是乾隆皇帝的手书。养云轩的门额和楹联什么意思呢?

我曾经听《颐和园匾额楹联浅读》一书的作者史元海老师讲过:“养云”,意为蓄云施雨,滋润稼禾,企望丰年。体现了重农桑、恤民本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乾隆一辈子都对地方上旱涝晴雨、收成丰歉极为关注。“养云”的目的是为了降雨,只有恰逢其时、应时而降的才是好雨。楹联和门额一样,说的也是下雨的情形。全联是说,雨像是从天外的银河那里倾泻下来,使河湖水面苍茫一片;天空的云彩像是开启了幔帐,把雨放了出来,使迷蒙的喜雨下个不停。全联围绕雨构思,雨是核心,是实质。乾隆皇帝知道,不下雨,养云是没有用的。联中用了“天外”、“银河”、“云中”、“翠幄”等字眼,使联语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而“宛转”、“菲微”,又把雨、水描摹得细致入微,造成全联语气跌宕起伏,极具声色。下联的一个“香”字,更是点睛传神之笔,把作者对天降甘霖的喜悦和对五谷丰登的企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们站在养云轩门口所能想见的。至于大门之内的情形,绝大多数人一无所知。

养云轩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十年时(公元1860年)末被烧毁。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修,有所添建,为顺山房和值房、净房。这种变化反映了功能上的差异,乾隆时期的养云轩是作为休闲休憩的场所,而光绪时期则变为了居住场所。颐和园时期随慈禧来园的嫔纪、命妇、格格在此歇息,据说慈禧的女画师缪素筠也曾住于此。清亡后,养云轩1931年进行补修,1932年对外出租。1941年又进行过修缮。2023年10月,颐和园完成了养云轩建筑本体及院落系统保护修缮。今年10月16日,养云轩常年关闭的大门打开了,接待游客游览参观。

我是16日上午9:00进的养云轩,算是最早进入的一批游客。养云轩为四合院落。正殿养云轩,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48.7平方米。高2.88米,进深5.46米,廊深1.12米。硬山顶,过垄脊,木方格吊顶天花,绘苏式彩画,金砖地面。悬挂“养云轩”匾。东厢房名“随香”,西厢房为“含绿”。

据介绍,养云轩将打造成颐和园研究院。根据使用需求及养云轩房间布局,10个房间及院落将承担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出版、对外交流等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四合院院落空间优势,在院内设置古建残件、盆栽展示区、古树检测成果、皇家养护技艺等四个室外展示区。养云轩的大门打开了,您去颐和园时,不妨去养云轩院里看一看。

今天的旧作链接,写了颐和园几处院子。

走进颐和园听鹂馆(颐和园系列之48)

我的私藏:颐和园澹宁堂(颐和园系列之76)

听史元海老师解读颐和园匾联:养云轩(颐和园系列之84)

贵寿无极院:慈禧太后听戏前后吃茶点的地方(颐和园系列之113)

历经多年修缮之后颐和园画中游低调与游人见面(颐和园系列之125)

心中的风景
心中的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