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58

健康   2024-11-05 13:49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58

2019年7月22日

前段时间没有课,因为我出去了一下,看看病,也去一些地方讲讲课。《维摩诘经》已经讲了一年多,前面还比较圆满,后面的内容不太多,希望大家认真听完。做一件事、发一个心也不容易,每个人在修学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违缘障碍,但都有办法遣除。

第十品之前主要讲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诸声闻、菩萨、大德前来看望。后来维摩诘居士依靠神变,得到了香积世界的美食。从第十一品开始,维摩诘居士、声闻众和众香世界的菩萨来到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佛陀告诉大家美味佳肴也可以做佛事。

上节课讲到了十三种佛事,妙衣、佛的妙相等都可以度众生。很多人以为,做佛事就是念经、超度等仪式。实际上,最究竟的佛事是以各种方便方法度化众生的行为和事业。

我们今天继续讲佛事。很多人认为,佛度化众生的行为应该是正面的、易于接受的。但《维摩诘经》中讲,佛菩萨会利用魔众、烦恼做佛事。可以说,修行人遇到不顺、生起烦恼、遭遇痛苦,也是获得成就的机会,因为这会让自己获得更高、更深、更微妙的境界。

学习《维摩诘经》,会让我们懂得佛教的甚深意义、拓宽视野。现在,大多数佛教徒对佛教的了解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并不明白佛教的甚深意义。所以佛教徒特别需要闻思,通过闻思才能通达佛教的究竟意义。有些人自认为是佛教徒,对佛教有所了解,实际上他们对佛教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按照有些大德的观点,佛事有正行、逆行两种[1]。正行之佛事即前述十三种,如用语言文字、梦幻泡影等比喻做佛事。现在开始讲逆行方面的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阿难!有四种魔,是八万四千烦恼之门,这些是众生疲劳之因,诸佛即以四种魔和八万四千烦恼做佛事,这叫做入一切诸佛法门。

很多人会觉得这难以想象,因为在人们的观念当中,贪嗔痴三毒及其引发的八万四千烦恼是必须要对治的。《贤劫经》中说:对治贪心、嗔心、痴心、等分烦恼各有二万一千法门,共八万四千法门[2]。《注维摩诘经》等很多注释都引用了这个教证。这里的“二万一千”是怎么算的呢?《维摩经义记》中说:佛的功德有三百五十种门,每一门都以修持六度为因,这样就有二千一百诸度;以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之患,总共就是二万一千诸度[3]

  • 三种佛事

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是传统的说法,此处说法有所不同。鸠摩罗什大师在《注维摩诘经》中说,佛事有三种:一是以善行做佛事,二是以无记行做佛事,三是以不善行做佛事[4]

以善行做佛事,就是前面讲的十三种佛事。当然,这十三种佛事中,有些也不仅仅是善行,但可归于此类。

无记之佛事如虚空,非善非恶,众生可依此而证悟,如密法中就有观虚空的修法。

不善之佛事,就是此处所讲的利用烦恼做佛事。生起八万四千烦恼时,若能通达其本性,就能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获得智慧,所以说这是一种佛事。正如《注维摩诘经》中所讲:“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意思是说,依靠贪心断除贪心,依靠嗔恚断除嗔恚,就像良医用毒药祛除毒素一样。很多人觉得,毒素应该用药去除,怎么能用毒去除呢?实际上,良医是可以做到以毒攻毒的。

《宗镜录》中引用教证说:“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这个教证放在第四品也比较贴切,因为该品是讲烦恼、众生等都是道场的道理。《宗镜录》还引用《仁王经》的教证说:“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犹如下医以药成非药,上品良医用非药为药。”众生未觉悟时,会将本有之菩提执为烦恼;众生觉悟后,即使显现上生起烦恼,也清楚其本性就是菩提。犹如下等医生会将药变为毒,上等良医会将毒变成药。

现在有些医生,在用药不当的情况下会致病人死亡——本来是药,没用好就变成了毒,令人殒命。而上等的医生,会将毒变成治愈疾病的良药。同样,修行不好、境界很差的人,即使遇到了非常殊胜的大乘显密佛法,心相续也无法与之相应,甚至完全背道而驰,最终堕入恶趣。而修行比较好的人,可以将烦恼转为道用,从而获得菩提。对于这个道理,大家要好好思考。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入此法门的菩萨,见到一切清净美好的佛土(如极乐世界),不会觉得很欢喜,不会生起贪执心,也不会执著这是特别高等的刹土。

普通人见到特别殊胜、美丽的环境时会生起贪著,觉得这是特别高级的地方。但依靠魔和烦恼做佛事的菩萨不会如此。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如果见到一切不清净的刹土,也不会感到担忧,其不清净相不会给自己带来阻碍或损害。

入于此法门的菩萨,看到娑婆世界特别低劣的景象,比如非洲的脏乱差等,不会感到担忧、痛苦、伤心、绝望,因为这些不会对他们造成阻碍或损害,不会将其吞没。在菩萨眼中,清净刹土与不清净刹土完全平等,因此不会见之而生悲喜。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这些菩萨对佛生起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清净的信心和欢喜恭敬之心。

入一切诸佛法门的菩萨,为何会对佛生起这样的清净心呢?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诸佛如来的功德是平等的,但为度化不同众生,他们示现了不同佛土。

这一句在唐译[5]、藏译等版本中是:诸佛如来已通达诸法平等性,为成熟、度化众生才示现清净与不清净刹土。佛经中讲,迦叶佛、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等七佛在身量上不同,但这只是他们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已,其功德并无贤劣之别。所以,从本体上讲,清净与不清净没有差别。

《大智度论》中说,释迦牟尼佛也有清净刹土,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样;阿弥陀佛也有庄严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不清净世界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一样[6]。这可能是很多人未曾想到的。智者大师说,西方有一个清净刹土叫做无胜,释迦牟尼在那里教化众生;而且诸佛也于娑婆世界现转法轮[7]

对于某些众生来说,佛陀的示现是固定的。但《注维摩诘经》中讲:“佛无定所,应物而现。在净而净在秽而秽,美恶自彼于佛无二。”佛陀在清净众生面前显现清净,在污秽的众生面前显现污秽;美与恶完全观待众生自己,在佛的境界中并无二法。

《维摩诘经》的一些内容打破了人们的惯常思维。大多数人认为,清净就是清净,不清净就是不清净,烦恼就是烦恼,智慧就是智慧……对很多事物有非常坚固的执著,尤其是声闻乘行者和凡夫。但究竟而言,这些对立的法都是平等的。若泯灭了二法之分别,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清净相与不清净相并无差别。

  • 童年往事

前段时间我从汉地回来后,回了一趟家乡,想起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与净、不净平等有关。当时我可能是一个伏藏大师——伏藏小师父吧。这个故事我本想保密的,因为有些人听了不一定能接受,但在比较特殊的因缘下,今天我也想给大家讲一下。

我是1985年离开家乡的,转眼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叫绕柯村,面积挺大的,里面有很多山谷,我能叫出名字的就有二十多个,坐车穿越整个村子要花半天时间。那是我以前天天放牛的地方。现在,村里大概有一百六十多户、六百多人口。出家后,我就一直没有回去过。这次村里耍坝子,让我也去一下。我本来不想去,但后来还是决定去一下。回到村里,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关于伏藏的故事。

去年,有一个外国人采访我好几天,他们想写点东西,但当时我没有想到什么。这次回到家乡,就像《入行论》所说,依靠对境才想起了一些故事。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小视频,视频中有我们村耍坝子的地方——干湖,取伏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播放视频)

这个湖为什么叫“干湖”呢?因为它在冬天会结冰。夏天,湖边开满美丽的鲜花,湖水清澈,但一下雨就比较浑浊。干湖位于山顶,站在湖边俯瞰,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干湖边采花、唱歌、玩耍、打架。四五岁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跟一些放牧的小孩在湖边玩耍,男孩女孩都有。有些小孩穿着衣服,有些小孩可能没有穿衣服,牧民的孩子跟你们城里的孩子生活方式不太一样。

后来,我们又到干湖里游泳、沐浴。我在湖里摸来摸去,找到一个比较好看的宝瓶,扁扁的,我特别欢喜。以前,我经常听老人讲,伏藏大师德钦朗巴在道孚某个湖里取出过伏藏,贝玛林巴在不丹的燃烧湖中也取出过伏藏。我想:“我是不是也得到了一个伏藏宝瓶?”当时我很开心,准备用这个“宝瓶”给大家灌顶。

那时的宗教政策没有开放,我虽不知道怎么灌顶,但听一些老喇嘛悄悄地讲过,《闻解脱》灌顶时要念阿波肯匝。于是我就一直念阿波肯匝、阿波肯匝,用浑浊的湖水给小伙伴们灌顶。我自己喝了“灌顶水”,让他们也喝,大家都很开心。

干湖附近还有一汪特别澄清的水,现在也有。我对那些小伙伴说:“刚才用伏藏品灌了顶,现在用甘露水给大家沐浴,这清澈的水就是天人的无死甘露。”我自己喝了,也给大家喝,大家都很开心。

过了一会儿,天开始下大雨。我们都没有雨伞,有人用一块布挡雨,有人用花草做的帽子挡雨,我就把宝瓶放在头上挡雨。我们在那待了很长时间,向晚才回去。

几天后,隔壁的龙卓喇嘛(当时他不敢穿出家衣服)来找我父亲佑波,还去了我的玩伴嘉尼玛等附近几家,说有人搬家时丢的东西可能被我们捡到了。我们牧民,都是冬天在一个地方生活,夏天又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人们把所有东西放在牦牛身上,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有一户人家路过干湖时,牦牛滑到了湖里,它背上驮的东西也都掉了。他们好不容易把所有东西捞起来,重新拴在牦牛上。你们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不知道有多麻烦。他们继续赶路,到目的地才发现,觉吉老奶奶的尿壶不见了,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尿壶。

当时,觉吉老奶奶跟孩子们的关系不太好,她经常向父母告状,说这个孩子调皮、那个孩子调皮,父母就会打我们。那些人说,当时你们这几家的孩子在附近玩,应该捡到了尿壶。

我不知道后来父母有没有把尿壶——我在湖里找到的“宝瓶”还给他们,反正我们用它喝了水。这就是我小时候发生的关于清净与不清净平等的故事。

那天我还想起了几个故事,方便的时候再讲。当时,我们那些小孩子对清净和不清净没有什么执著,没有想到老奶奶不清净。只不过后来我们跟其他小孩打架时,他们经常说:“你们是不是用尿壶喝水的那一群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有点儿……

回村那天,我发现儿时的玩伴都已经老了。耍坝子时,我见到当年的一个小女孩冈嘎,我问她记不记得这个故事,她说:“记得是记得,但是不敢说。”我又问了我弟弟和其他人,他们都不记得了,也许因为那个时候还很小。但我记得很清楚,尤其是重新回到干湖那个地方的时候。我想,能回忆前世的人,是不是到了前世待过的地方也会唤起很多回忆?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佛告诉阿难:“你看诸佛的刹土,大地有若干,但虚空并无若干;同样,诸佛色身有若干,但其无碍智慧并无若干。”

诸佛的刹土各不相同,有些刹土的大地凹凸不平,有山谷、有悬崖,而有些刹土平整严净,虚空就没有这些差别,完全一味一体。同样,诸佛的身相各不相同,有些高大,有些相反,身色也有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但诸佛证悟的智慧无有阻碍,在法界中一味一体,本体当中无有高下。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佛又告诉阿难:“诸佛的色、身、威严、相、种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无漏五蕴)、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以上为内证功德),大慈大悲、行住坐卧等威仪、所行(有些版本中还有行为和圣道)、寿命、说法教化众生、成熟众生、清净佛土、具有各种佛法(以上为度化众生的外相),诸佛在这些方面都是同等的,所以叫做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佛陀。

唐译和藏译本中提到的佛陀功德要多一些,这些功德都是分开讲的:色、光(此译本中无)、身、威(威严的、庄严的)、相(各种妙相)、种姓……总之,三世诸佛在内证功德和度化众生的外相上都是同等的。当然,不同佛陀在不同世界会有一些不同显现,但都是用佛法度化众生,都会清净国土。

世间凡夫之间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大多数相同点是在贪嗔痴烦恼方面。诸佛的相同点则是在内证功德和外在的利益众生方面,因此佛陀被称为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佛陀,共有三个名称。

“三藐三佛陀意为正遍知、正等正觉。“正”有别于邪,因为佛陀的智慧完全是正确的,远离了六十种邪道,不会产生邪见。遍知意为佛陀通达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所有万法。所以,“三藐三菩提”就是完全正确地通达了胜义、世俗所摄一切万法。这是佛陀的第一个特点:智慧方面的特点。

佛陀的第二个特点用多陀阿伽度来表示,多陀阿伽度即如来(佛陀十名号之一),藏文是得银夏巴,意为如法如是而行,因为三世诸佛都如实了知万法实相。

第三个特点是佛陀,意为觉悟、菩提,藏文是桑吉是清净、断除,是觉悟、证悟。断除什么呢?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悟什么呢?觉悟万法实相。这是佛陀功德方面的特点。

由此可见,佛陀的名称有非常甚深的意义。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佛告诉阿难:“如果我广说这三个名号的意义,你以一劫的寿命也无法全部听受。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都像阿难你一样多闻第一,获得了正念总持,以数劫寿命也无法全部听受。”

即使我们能活很长很长时间,听佛陀以无碍辩才宣讲正等正觉、如来、佛陀这三个名号的意义,也无法全部听受。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所以,阿难!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无有限量,其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有些人认为,佛陀是一位印度王子,跟孔子、老子、柏拉图差不多。事实上,如果将佛陀看成普通的凡夫或世间名人,也许并未了解如来的真正意义,因为其辩才、智慧、功德不可思议。《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说:“如来智海无边际,一切人天共测量,假使千万亿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如来的智海无有边际,一切人和天人在千万亿劫中测量,也不能了知少分。

有些人可能对此心存怀疑,但慢慢学习、思考就会明白。其实人类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人类对整个宇宙的了解只有3%左右,还有97%是无法测度的。还有些人说,到2045年,人工智能的智慧将达到人类智慧总和的十亿倍。也就是说,再过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将远远超过人类。目前,人工智能的数据积累已经很难想象了,1秒钟内就能运行大量数据,这是人脑无法企及的。当然,人工智能的优势建立在数据基础上,对于深层次的心的本体、胜义空性,人工智能再如何发展也无法测度。而如来的智慧,则完全通达万法实相,大家学了《中观庄严论释》《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就会清楚。《四百论》中说,若对如来之法心生怀疑,可以先学空性法门,学了以后就会知道,如来对万法实相完全通达,何况其余法[8]

如果没有很好地闻思,就很难理解如来不可思议的辩才、智慧和大悲;如果真正去学习,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明白这些道理,并对如来生起感恩之心。

弟子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主要取决于法是否入心。如果弟子依靠上师的直指、引导而通达了万法实相,他的信心就不会退转,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想,他都清楚:上师和佛法的恩德不可替代,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我永远不会明白世界的真相,而会继续沉溺于轮回,永无止境地受苦。

一旦内心真正得到了法,领受了佛法的威力,就会特别感恩诸佛菩萨。因此,法融入心很关键,这决定了佛教徒对佛法、上师的感情如何。若佛法已经入心,信心就会自然生起,不用别人提醒、劝说。

我最近在翻译法王如意宝的零散教言,是法王涅槃十四周年时藏编组做的纪念册。等我翻译完,你们可以看看法王如意宝对托嘎如意宝具有何等信心。

弟子若认识了心性,对上师的信心会截然不同。有些道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世间老师只传授知识,而在佛教中,尤其是密法当中,上师会给弟子介绍心的本性,因此师徒之间的关系和缘起不可思议。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佛陀的不可思议很难理解。就像对不懂科学的人讲科学家的不可思议,他也无法理解一样。像我家乡的那些牧童,平时只关注牦牛,跟人交谈时,说的最多的也是牦牛——“某个地方有好多草,这些牦牛特别听话……”如果我跟他们讲人工智能,我在他们眼里就成了科学家。

其实我们村里的人也很可怜,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这么多年来从没出过一个大学生或干部。这些年我在各个地方建过学校,但我的家乡却没有什么改变。那天我回去一看,不禁感慨:“原来我生长的环境是这样的!”

这里讲到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从没学过相关道理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也许会将佛陀宣说的空性理解为杯子里没有水或经堂里没有人。但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说:如果知道牦牛不是马就是证悟空性,那印藏智者也不会用稀有之词来赞叹证悟者了[9]。如果知道屋子里没有人就是证悟空性,谁都可以证悟空性了。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阿难尊者陈白佛陀:“从现在开始,我不敢自称多闻第一。”

阿难尊者了知了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就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是多闻第一了。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佛陀告诉阿难:“你不要心生退意!为什么呢?因为,我说你是多闻第一是指在声闻当中最为多闻,并非在菩萨当中最为多闻。”

以前,佛陀称赞阿难多闻第一,阿难可能会生起一些慢心,但佛陀告诉他:你在声闻中是多闻第一,在菩萨当中根本不是,与诸佛相比就更不用说了。同样,有些人在某个领域比较擅长,是某专业的大学生、博士生、博士后,但在另一个领域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

佛告诉阿难:“有智慧的人不应以有限的智慧测度菩萨。”

菩萨的行为、境界、智慧、悲心的确很难测度。

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大海的深度尚且可以测量,但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辩才、利益众生的行为等一切功德不可思议、难以衡量。

《华严经》中说:“菩萨行无量,一切莫能知,示现一切行,欲度众生故。”一般凡夫确实很难测度菩萨的行为,他们一举一动都在利益众生,在不同众生面前示现不同形象。尽管诸佛菩萨早已断除三毒烦恼,但为了度化众生,还是会在具贪者面前示现贪欲,在恶龙面前示现嗔心等。

所以经中说,假使大海的深度可以测量(其实大海的深度也很难测量),菩萨的戒定慧等功德也难以测度。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

佛告诉阿难:“你们这些声闻最好不要去衡量菩萨的行为。”

佛陀曾说:只有像我一样的人才能了知其他补特伽罗的相续。因为菩萨的化现是多种多样的,很难从外相推知其密意。所以佛陀告诉阿难:虽然声闻也很了不起,但你们最好放弃评价菩萨的行为。

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这位维摩诘居士短时间内所显现的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在百千劫中尽力变化都无法企及。

一时在藏文译本中是“一上午”或“一会儿”。维摩诘居士在一顿饭的工夫所显现的神通力,是所有声闻、辟支佛在百千劫中尽力变化也不能企及的。比如他幻化的菩萨从众香世界取回香饭,供众人享用;他以神通之力令其房屋容纳了那么多人。一般的声闻缘觉的确很难做到。

由此可见,诸佛菩萨的示现不可思议、法门不可思议、行为不可思议、大悲不可思议,他们可以针对众生根器示现各种行为。

下面佛陀会转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法轮,在此之前,要令阿难为主的声闻清净自心,因此维摩诘居士示现神变,断除声闻的实有执著和傲慢心。若不如此,佛陀接下来所讲之法就无法饶益他们。另外,众香世界的一些菩萨也比较傲慢,以此也可令其相续清净。这就像密法的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一样。清净弟子相续后,佛陀就可以为其传授正行法了。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

这时,众香世界的菩萨合掌陈白佛陀:“世尊!我们刚刚看到娑婆世界时,对其生起了下劣之想,现在非常后悔自责,我们愿舍离这种心念。”

一开始,众香世界的菩萨看到娑婆世界有很多荆棘瓦砾,众生寿命短促、身量矮小、烦恼炽盛、见解拙劣,就觉得这里很不清净,生起了轻蔑和邪见。刚才听闻佛陀说法,才发觉那样的心念特别不好,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了坚定的信心。所以他们现在要忏悔,完全舍弃低劣之想。

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为什么呢?因为诸佛的方便不可思议!他们为了度化众生,会相应其根基而显现不同刹土。

众香世界的菩萨明白了:原来诸佛平等,那些不清净的低劣显现,都是佛陀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方便,因为佛陀会根据所化众生的境界而示现各种各样的刹土。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讲了诸佛如来的十二种圣妙功德,比如示现劫浊、众生浊、烦恼浊等[10]。一般来讲,人们都觉得浊恶之法很不好,但实际上,这些法也能令人获得清净的智慧。若能了解不清净法之本性,就可以将其转为道用。

有些人遇到人生中特别大的痛苦、刺激或伤害时,觉得已经没办法活下去了。但过一段时间,经历了这些坎坷的人,在修行上会有很大进步。可见,若能善用违缘,违缘就会成为修行的助缘,就像良医能将毒变成良药一样。修行比较好的人,确实能将烦恼变成菩提。而修行特别不好的人,则会将所学的佛法变成邪法,从而毁坏自相续,就像庸医会将药变成毒一样。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唯然世尊!愿您赐予我们少许佛法,让我们回到香积世界后可以忆念如来。

众香世界的菩萨要告别了。这里的唯然,我查了几个注释,都没有特别明显的解释,可能是呼唤词吧——“世尊啊!我们马上要走了。”“上师啊!我要离开了,您在我的法本上签个字吧,我来一趟好不容易啊!”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坐火车去了新疆乌鲁木齐和黑龙江的齐齐哈尔等地,感觉去一趟特别不容易。当时我就想:“从这些地方来佛学院也很辛苦,我回去以后,看到新疆和东北来的居士,一定要好好关照他们!”但回到佛学院之后,看到东北来的居士和成都来的居士感觉都一样,并没有特别关注过谁。

我去西方国家时也经常想:“哇,我在飞机上飞了那么多天才到这里。以后这里的人去佛学院,我也要对他们好一点。”可是后来,我也没有特别关照他们,那些以前热情招待过我的人就觉得我人格不好——我去他们那儿的时候,我是特别慈悲的;现在他们来到这里,我就不理不睬了。

不管怎样,很多人到藏地或其他地方依止上师,离开时都会跟上师告别。众香世界的菩萨也是一样,他们临别时向佛陀求法,希望可以依此忆念如来。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佛告诉诸位菩萨:“我的法门当中,有有尽和无尽的解脱法门,你们应该好好修学。什么是有尽解脱法门呢?就是有为法。什么是无尽解脱法门呢?就是无为法。作为菩萨,要不尽有为法,不住无为法。”

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都可归结于“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八个字当中。凡是菩萨、发了菩提心的人,都要做到这一点。下面几堂课会详细讲,内容非常精彩。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不要断灭(“不尽”)世俗善根(“有为”),也不要安住在无为法的空性当中。

希望大家一辈子记住这个道理。有些人偏于空性法,只安住在禅定当中,什么世俗善法都不做。其实,世俗善根和胜义善根都是需要的,这代表智悲双运,有很深的意义。我也可以把这个教证发在藏文微博里,也许很多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关系。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