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南开大学的科研项目就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今年年初,组内实现了超过27%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认证。”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袁明鉴介绍说,“这是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效率的最高值。”
立足基础研究,聚焦前沿领域,激情澎湃的化院师生,始终践行着科研报国的初衷。
早上8:00,在南开大学天南楼,化学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赛赛向课题组负责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袁明鉴汇报了一下工作进度,并与导师一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的表面微纳形貌,进而评估器件吸光层结晶质量。
2022年底,课题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研究实现突破;2024年,组内实现正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纪录效率的第三方权威纪录认证,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在85℃温度下,运行稳定性超过2000小时,性能衰减小于5%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这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水平。这篇成果的发表,博士研究生李赛赛、王迪、丁紫津及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姜源植是共同第一作者。
不久前,2024年度南开十杰揭晓,李赛赛榜上有名。对于已经开始的2025年整个课题组接下来要制备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顺利的话,今年能进入中试环节,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此正加紧攻关。
2024年9月,南开大学袁明鉴及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共同通讯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利用原位和外部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技术,研究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过程,发现了自上而下的快速单步结晶及其相变。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钙钛矿薄膜中Cs+的均匀分布,减少了接触损失,从而提升了器件性能。最终,他们成功实现了α-FA0.94Cs0.06PbI3太阳能电池的稳定功率输出效率(SPO)达到25.94%,并在2000小时的最大功率点追踪中保持了约95%的初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