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54

健康   2024-11-03 12:21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54

2019年5月13日

【课前开示】

讲课之前先说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大家在共同学习、修行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藏历等历算学上看,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因此大家在行为上要比较低调、谨慎、不放逸,如《入菩萨行论》所讲:“如树应安住。”《龙王鼓声经》中也有很多这类教言。

总之,大家平时要尽量减少人员聚集或各种名相上的活动,坚持以低调方式专注自身闻思修行,减少琐事,减少散乱,减少引起关注的各种行为,这样可能会修行圆满。当然,现在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但每一年的情况都不相同,大家还是要谨慎。

第二件事,现在有些佛教徒、非佛教徒以佛教名义买卖加持品、化缘、募款,这种现象比较严重。佛学院这边,有些人以法会名义组织供斋、供僧,在网上筹钱,这些都是假的。前段时间,有一个喇嘛还以我的名义筹集法会供斋款,后来管家已经报警了,他只有离开学院。

希望佛教徒遇到这类事情时能以智慧取舍。我们喇荣寺、佛学院,从来没有为了供斋、修建、造像等事而化过缘。如果有人以这些名义化缘,说明他们肯定有其他目的。

现在网上还有很多人在卖某位上师、某个佛学院或某座寺院的加持品。真正的加持品,还是免费送给大家好一点。然而,有些人是根据加持力大小来定价的,加持力越大,价格越高——“这是几百僧众加持过的,要几百块钱;这是几千僧众加持过的,要几千块钱;这是一万僧众加持过的,价格更高。”其实,以金钱来衡量加持力大小是很困难的。

如果真想利益众生,就不能用这种方式,希望有信仰的人不要这么做。佛学院当中有些事我也看不惯,像医院、商店里卖的一些东西,说是僧众加持过的,可以养生、美容、长寿——僧众到底能不能给予这些加持也不好说,因为好多僧人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养生方面也不怎么样。所以,养生等事情可能不是佛学院和僧人的特长吧?

现在科技比较发达,要养生的话可以借助医疗保健等方式。而佛教擅长的是心灵领域,让僧众加持你去除皱纹可能有点儿困难,你看电视上有些老僧人也是满面皱纹。

当然,三宝的加持肯定存在,但若将佛教教义与商业相结合,或将信仰与商品相混杂,有些问题确实比较难分析。在这方面,大家还是要以智慧来判断。

我再强调一下,希望大家能够谨慎行事,平稳有序地次第修学,不要比较疯狂、高调地做一些事情,否则对自身和整个佛教都不利。弘扬佛法、闻思修行都要有智慧和善巧方便,还要经常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如今全球局势比较复杂,大家也应该清楚。因此,考量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修行方式,才有机会修行圆满。

上节课留了一个悬念:香积如来的饭只有一钵,而在场大众则有成千上万,很多声闻就担心这钵饭不够分。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

幻化菩萨说:“你不要以小乘声闻的小福德、小智慧衡量如来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即使四大海洋有穷竭之时,香积如来给大家的那一钵饭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假使让所有人一起吃饭,他们能吃揣如须弥山那么多的食物,而且并非吃一两天,也并非一日只吃三餐,而是在一大劫中日夜不停地吃,这一碗饭仍然不能穷尽。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香积如来具有无尽的戒、定、慧和解脱、解脱知见,具足这些功德的人吃剩的食物终究不可用尽。

  • 无漏五蕴

有些初学者可能不太了解什么是无尽戒、定、慧和解脱、解脱知见,其实这是无漏五蕴。为什么叫“无漏五蕴”呢?因为有漏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到佛地时会变成具有无尽功德的五蕴。

1.戒蕴,到佛地时,色蕴变成了戒蕴,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形象,就像月影显现于不同水器一样。

2.定蕴,到佛地时,有漏的感受——受蕴变成了如如不动的定蕴,如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一直安住于禅定当中。

3.慧蕴,到佛地时,有漏的想蕴变成了慧蕴,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4.解脱蕴,到佛地时,有漏的行蕴成为解脱蕴,即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无漏蕴。

5.解脱知见蕴,到佛地时,有漏的识蕴变成无漏的解脱知见蕴,以各别自证彻知万法真相。

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和大小乘阿毗达磨,都对无漏五蕴有所宣说。了知了无漏五蕴,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佛陀的一碗饭可以供那么多人食用,因为佛陀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并非我们有漏的身体和有限的心识所能衡量,不要说我们这样非常平凡的人,即使是证悟了人无我的声闻阿罗汉也无法衡量。

  • 文殊菩萨与阿阇世王

文殊菩萨也曾加持阿阇世王用于供斋的饮食,令其取之不尽,跟此处所说相似。

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中讲文殊菩萨的功德时,引用了《阿阇世王经》的故事。当时,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无间罪,他特别后悔,就到佛陀面前忏悔。佛陀清楚,除了文殊菩萨以外,其他人都很难调化阿阇世王,于是佛陀加持舍利弗对阿阇世王说:“如果你想忏悔罪业,最好明天请文殊菩萨应供。”阿阇世王同意了,他就邀请文殊菩萨明天来应供。同时,佛陀也私下告诉文殊菩萨:“如果阿阇世王请你应供,你应该接受,这会使芸芸众生获得解脱。”

当天晚上,文殊菩萨入于一种特殊的三摩地,刹那间越过东方八十百千佛土,到了吉祥如来的刹土,他请求吉祥如来:“您能否派此刹土的诸大菩萨去娑婆世界,赴阿阇世王之宴?”吉祥如来派了八万二千菩萨跟文殊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初夜、中夜、后夜,文殊菩萨对这些菩萨宣说了不同法门,令其获得了不同的境界。

第二天早晨,迦叶尊者带着五百弟子来到文殊菩萨前。文殊菩萨问:“你带这么多人去哪里啊?”迦叶尊者说:“我要去化缘。”以前,僧众都是排队去化缘的。文殊菩萨跟迦叶尊者是好朋友,他对迦叶尊者说:“今天刚好阿阇世王请我去应供,那我们一起去吧!”

当时迦叶尊者可能有点担心,因为他没有提前约,于是他说:“我为求法,不为求食,即便得不到食物,我也会跟你一起去。因为在别人面前,听不到你所传的法。”

于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了阿阇世王的王宫——文殊菩萨有八万二千眷属,迦叶尊者有五百眷属,总共是八万二千五百位眷属。

阿阇世王看到来了这么多人,当时就吓坏了,因为先前文殊菩萨对他说,大约有五百眷属前去应供,所以他只准备了五百人的饮食。结果来了这么多人,阿阇世王就很担心饮食不够。

这时,四大天王里的毗沙门对阿阇世王说:“大王不用忧愁,今天不是有文殊菩萨在场吗?他很厉害的,只要他一加持,仅以一抟食物也能使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饱足,更何况这么几位眷属?他的布施方便无穷无尽。”听到这些话,阿阇世王心花怒放。

随后,文殊菩萨请菩萨们入座,他们依靠神变而各自就座。阿阇世王想:“这些菩萨没带钵盂,怎么用斋?”我们有些道友,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时也会担心碗不够,马上到商店里去买一些纸碗。但纸碗不是很卫生,大家以后尽量少用。

正当阿阇世王担心菩萨们没有钵盂时,不知依靠谁的加持,所有钵盂从菩萨们自己的刹土纷纷飞来了。之后,阿阇世王开始供斋,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饮食一直取之不尽,大家都得到了饱足。

阿阇世王惊奇不已,马上跑到文殊菩萨面前请教:“我今天只准备了五百人的饭,但是怎么一直取之不尽啊?”文殊菩萨就以善巧的语言跟他说:“这就像你那懊悔一样无有造作。”

众菩萨眷属用餐后,将钵盂一抛,那些钵盂竟然都停在了空中。阿阇世王很惊讶,又问文殊菩萨:“空中没有任何依处,那些钵盂为什么都能停在空中?”文殊菩萨说:“你的恶行依何而住,它们就依何而住。它们虽然无所住,但在不坠落的同时,不著不住一切法,也不堕于何者。”

随即,阿阇世王请求文殊菩萨:“我要遣除懊悔。”文殊菩萨说:“你那个懊悔,恒河沙数佛陀也无法遣除。”一听这话,阿阇世王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本来今天供斋是为了清净罪业、遣除懊悔,但文殊菩萨居然说,恒河沙数佛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他特别伤心,马上栽倒在地。

大迦叶尊者连忙说:“大王不必惊惶,文殊菩萨这样讲是有善巧密意的,您要问他密意何在。”阿阇世王就请教文殊菩萨所说何意。文殊菩萨说:“佛陀出有坏了知诸法无生如虚空,无法被染污,所遣懊悔也无有自性,所以我说连佛陀也无法遣除。”由此,阿阇世王明白了罪业无有自性,证得无生法忍并遣除了懊悔。

刚才这个公案中,文殊菩萨加持五百人的饮食取之不尽。本经中也讲,香积如来可以加持一钵饭享用不尽。以前我们佛学院供斋时,不算特别大的锅做出来的斋饭,也可以满足几千僧众的需求,还是很稀有的。当年我们去五台山时,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清凉石,也能容纳五百人——那时留下来会供的人大概有五百多一点。后来我再去看的时候,觉得那块石头连一百个人都容不下。

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但没有信仰、实执心比较重、尚未获得一定证悟的人可能不太相信,听到这些还可能昏厥在地。所以我也不必多说。总而言之,佛菩萨的密意确实很不可思议。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𣩠

这一钵饭令在场所有人获得饱足以后,仍然取之不尽。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

所有菩萨、声闻、天人(藏文中提到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人类,食用此饭以后,身心都非常快乐,就像一切乐庄严国的菩萨一样。

众人吃了香饭以后身心愉悦,不像有些道友,吃了饭以后感觉很不舒服,又是头痛,又是胃痛,又是肚子痛。今天中午,我问几个道友:“你们身体怎么样?”一个人说:“我经常头痛,特别不舒服。”一个人说:“我晚上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是经常做噩梦。”还有一个人说:“我最近胃特别不好。”我们娑婆世界的每个众生,真的有很多痛苦,看起来很好的食物,不同的人吃下去以后会感受不同的痛苦。而众香刹土的食物,人们吃完以后都身心快乐。

这种快乐,就像一切乐庄严国的菩萨们所感受的一样。窥基大师说,“一切乐庄严国”指一切清净刹土,比如极乐世界,那里的菩萨们只有快乐,没有痛苦[1]。而我们人类,大多数感受是痛苦的,很多人经常觉得自己命苦、倒霉,心里很苦,或者身体上很痛苦。清净刹土的菩萨们则截然不同。

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吃了香积如来的香饭以后,周身毛孔都散发出妙香,这种香气就像众香国土的诸树之香。

众香国土有特别香的树,吃了香饭的人,身体也散发这种香气。一般来说,戒律清净、获得圣果的菩萨们,身体会散发功德妙香。古往今来的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功德相。虚云老和尚的一些介绍中说,他一年最多洗一两次澡,但他的身体一直散发妙香。

据说,人们使用香水最初是为了掩盖体味。以前,一些欧洲人不爱洗澡,时间长了身体就比较臭,为了掩盖这种体味,他们就发明了香水。后来,香水逐渐在市场上被售卖。

南怀瑾先生说他见过一位禅师,基本上一年都不洗澡。有一次,南怀瑾先生去见他,南老心想:“他肯定很臭的。”于是不敢接近。但那位禅师硬让他过去,他只好到他的蚊帐里去,没想到他闻到了一种特别的香味——一种不同于化学制剂的浓郁香气,一直萦绕在禅师周围。

去年,我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介绍顶果钦哲法王的文章中说,顶果钦哲法王无论在他的佛堂、卧室还是在机场等任何地方,身边都有一种并非人造的自然香味,因为法王未在身上涂抹任何香。甚至法王圆寂多年后,宗萨仁波切偷偷去闻他的法座、他的床,还能闻到这种妙香。

我完全相信他的说法,因为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他老人家去印度时,我当随从,经常给上师洗衣服。印度的天气特别热,一般人的衣服放几天就臭了,但上师的衣服总有一种妙香。洗完衣服以后,我手上芬芳的香味很长时间都不会消失。我这样说,并非因为法王如意宝是我的上师,我就特意赞叹他,而是事实就是这样。

我有上师一件东波[2]的袖子,里面是羔儿皮,外面是紫色绸缎,上师可能没有洗过。多年以后,我打开那件东波,还会闻到一股香气。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你们证实一下,不然信奉唯物论的人不一定相信。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这时,维摩诘居士问众香刹土的菩萨:“香积如来以何种方式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那些菩萨说:“我们国土的香积如来,不像你们一样用语言文字说法。他的说法方式比较特殊,只是以各种香令诸天人、人类得入律行。菩萨们各自坐在香树下面闻其妙香,就会获得一切德藏三昧定。得此三昧定的人就像获得了宝藏一样,自然具足大乘佛子的戒定慧等所有功德。”

得入律行”,在很多译本中是“调伏其心”,意为通过香味令人心得以调伏并获得证悟。

香积如来不用语言说法,众香世界的菩萨也不像娑婆世界的众生那样以耳根接受佛法。在我们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是通过耳根听闻上师、佛菩萨传法,慢慢净化自心而得果的。但众香世界的菩萨,是通过鼻根获取佛陀和刹土为其提供的妙香而得果,因为妙香中自有法的意义。

在娑婆世界,人们也不完全是依靠耳根接受佛法的。像如来密意传,就是如来通过意传的方式加持弟子,令其获得上师的意趣。还有菩萨的持明表示传,是通过表示方法让弟子认识心性。比如密宗灌顶中,上师让弟子看水晶球而认识心性。莲花生大士的传记中,莲师对弟子说:“虚空在那儿。”弟子就直视虚空,由此认识自己的心。或者上师什么话都不说,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默然不语,弟子在这种境界中也可能获得证悟。

《五灯会元》中也有这样的公案。正值秋季桂花盛开之时,黄庭坚来到寺院,一位禅师问他:“黄居士!你闻到香味了吗?”黄庭坚一闻桂花的妙香,忽然就开悟了。

可见,娑婆世界也有依靠特殊方式而开悟的。密宗上师进行灌顶、直指心性时,会让弟子闻柏树等香气和牛角等比较臭的气味,然后问弟子:“这两种气味有什么差别?”有些人就会依靠这种因缘而顿悟。

但娑婆世界毕竟不是众香世界,那里的菩萨吃的也是香,如来说法也用香,直指心性也用香——那里的香肯定好卖。可能很多人又要在网上说了:“这个高香是香积如来加持的。”尤其在佛的节日,卖高香可以赚大钱。

以上讲了香积如来传法和菩萨获得证悟的方式。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众香世界的菩萨问维摩诘居士:“如今释迦牟尼佛怎么说法呢?”

现在众香世界的菩萨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我去西方一些学校时,对他们的教学很感兴趣,会询问相关情况。有些西方老师对我们这边也特别感兴趣,他们有很多疑问,比如:“你们佛教大学是什么样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如何?他们吃什么?他们为什么都剃了头发?”虽然东方和西方在同一个世界,但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之间还是不太了解,认为对方有很多玄妙之处,心中充满了疑问。同样,其他世界的菩萨对娑婆世界的情况也非常好奇。

在宗教界,不同宗教人士互相交流时,一开始也会感觉比较陌生,甚至有点排斥其他观点。但稍有接触后,大家就会觉得其他宗教的教义也非常有意义。所以,人在比较孤陋寡闻、尚未通达世出世间的很多道理时,不能对某些事情信口开河地做出论断。否则,等自己年龄成熟、见识丰富了,就会发现自己曾因为见识短浅、智慧欠缺,对很多事做出过错误的判断,而且有些错误很难弥补。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维摩诘居士说:“这个刹土的众生刚强难化,所以释迦牟尼佛为其说刚强之语来调伏他们。”

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们:释迦牟尼佛的所化众生跟你们完全不同,因为我们这里是“发展中国家”,你们那里是“发达国家”,什么都依靠香来解决。

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精神非常伟大,法王如意宝以前也经常说:“如果释迦牟尼佛没有发愿救度我们,我们这些浊世众生就无人度化。”就像现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很多善知识都会去;而条件不好的野蛮之地,就很少有善知识去。当时,很多佛都发愿度化清净刹土的众生,只有释迦牟尼佛选择了特别野蛮、刚强难化的浊世众生。

因为此刹土的众生刚强难化,佛陀才以刚强的语言来调伏。鸠摩罗什大师说:佛陀的语言有三种,即软善语(柔软的善语)、刚强语和杂说。对喜欢行持善法、容易调伏者,以柔和、慈悲的语言来调伏;对野蛮、刚强难化者,以刚强的语言来调伏,如显现忿怒金刚语来呵斥;对于既柔和又比较野蛮的人,则用杂语加以调化[3]。有些道友就是这样,既批评又赞叹才可以调伏。若一味赞叹,其野心就会越发增上;若一味批评,他就无法坚持下去。

刚才众香菩萨问:释迦牟尼佛是如何说法的?按照慧远大师的分析,维摩诘居士的回答可以归纳为苦集灭道四谛法[4],及人乘、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的法要。首先讲苦谛。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

说这是地狱众生、这是旁生、这是饿鬼界众生,这是八难中除三恶趣以外的难处,这是诸根不具、特别愚钝者所生之处。

这些是苦谛,后面还会讲苦因——集谛。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讲:“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行恶会得到恶果,就像种下苦瓜等种子会获得苦果一样。每个众生都会根据自己种下的因而感受不同果报,无人能代受。行持善法会获得善妙和快乐,就像种下甘蔗等种子会获得甜的果实一样。由此可见,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长寿天、边鄙地和诸根不具等八无暇是苦果。其苦因——集谛是什么呢?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

这是身体的邪行,这是身体邪行的果报;这是口邪行,这是口邪行的果报;这是意邪行,这是意邪行的果报。

此处略说了恶趣和六道的苦因——身口意之恶行,后面还会广说。

这些也属于人乘的教法,即身体要断除杀、盗、淫之邪行;语言要断除妄语等邪行;为断除意之邪行,要断除饮酒,因为饮酒会令其他罪业悉皆现前。

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

这是杀生,这是杀生的果报;这是不与取,这是不与取的果报;这是邪淫,这是邪淫的果报;这是妄语,这是妄语的果报;这是两舌,这是两舌的果报;这是恶口,这是恶口的果报;这是无义语,这是无义语的果报;这是贪嫉,这是贪嫉的果报;这是嗔恼,这是嗔恼的果报;这是邪见,这是邪见的果报。

这是讲天乘教法,即断除十种不善业。这个内容我就不广说了,因为去年讲的《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中对此讲得很清楚,比如杀生的果报为短命等。

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体的三种罪业,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绮语)是语言的四种罪业,贪心、嗔恼、邪见是心上的三种罪业,总共是十种不善业。慧远大师在此处说“文皆可知”,意为看经文就能明白,所以我也不解释了。

断除十不善业就会获得天乘的果位。

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

这是悭吝,这是悭吝的果报;这是毁戒,这是毁戒的果报;这是嗔恚,这是嗔恚的果报;这是懈怠,这是懈怠的果报;这是乱意,这是乱意的果报;这是愚痴,这是愚痴的果报。

这些是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比如悭吝是布施的违品,毁戒是持戒的违品,嗔恚是安忍的违品,懈怠是精进的违品。有些人这一世非常懈怠,因为他们前世也很懈怠,这是一种等流果。前世很散乱的人,今生也会散乱。一方面,前世的行为是此世果报之因;另一方面,此世行为又是后世果报之因。所以,前世之因和今世之果都是后后苦谛之因,属于集谛。

此外,乱意是禅定的违品,愚痴是智慧的违品。以上主要讲菩萨乘。

从“是身邪行”到“是愚痴报”之间都在宣说集谛。

不同的果报都有各自不同的因。《华严经》中讲:“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若灭于业彼皆尽。”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种种不同的果报,没有一法不由业力所生,如果泯灭了业,世间一切显现都会消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感到困惑:我们两个同样创业,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他却那么成功?实际上,世间种种差别,比如别人长得很好看、自己长得很难看,别人特别富裕、自己特别贫穷,别人很受欢迎、自己常被讨厌……原因是什么呢?都是由业力造成的,非由业力所成之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

所以,无论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缘叫业力。诗集《天真的预言》为十八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作品,其中有些诗句充满浪漫气息,其意义也与佛教教义比较相合,比如“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他的诗中还讲了很多,比如杀害虫类的话,虫类就会不高兴,而且会给人带来痛苦;杀害野兔的话,这种恶行习气也会染污清净行为。

西方能出现这样的诗歌作品,与其历史、宗教背景不无关系。由此也可看出,西方很多智者对这个世界的某些看法是合理的。不像有些人什么都不承认,只觉得一切都是平白无故而发生的,遇到事情时只会抱怨,完全不去追究现象背后的根源。

比如,有些人身体不好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怨天尤人。其实,很多事情的发生不仅与显而易见的因缘有关,还与自己想不起来的因缘有关。比如一个人为什么智慧不错?因为他的父母曾在他很小的时候精心培育他,但他也许想不起来了。为什么有些事情可以熟能生巧,而有些事情怎么样也学不会?其背后也有一种无形的因缘,这就是业。

对业的认识特别重要。若能认识业,很多想不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对业没有丝毫认识,很多问题都无法理解,进而不能原谅这个世界。比如你可能想不通:为什么你那么善良,周围的人对你却是那个态度?你是这么好的人,大家对你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有很多因缘的。如果我们能学得深一点、透一点、细一点,很多深邃的奥秘都会通达,这非常有意义。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

这是戒律,这是持戒,这是犯戒;这是应作,这是不应作;这是障碍,这是不障碍;这是得罪,这是远离罪。这是清净,这是垢染。这是有漏,这是无漏。这是邪道,这是正道。

这部分内容在讲道谛。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结戒指佛陀制定的戒律。佛陀制定戒律后,何种行为属于守持戒律,何种行为属于违犯戒律就比较清楚了。

“是应作,是不应作”,这是应该做的,这是不应该做的。在佛陀的教言中,对于何为善法,应该行持,何为恶法,不应行持,都说得很清楚。

“是净,是垢”,此为清净,比如智慧;此为垢染,比如烦恼。

  • 次第之道

佛教徒要懂得何为道、何为非道。现在有些西方人,学习佛法是从上往下的,不像东方佛教徒,先修加行,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遵循从下往上的次第。很多上师刚开始比较爽快,直接给弟子直指心性,告诉他们“一切无来无去”等道理,然后再让他们学下面的法。一般来说,上师直指心性后,若弟子真正认识了自心,就不用再讲下面的法了。但因为弟子都没有懂,上师就又开始讲基础法。

前几天我遇到一些人,一点佛法基础都没有,但特别喜欢高法。他们自认为是很善良的人,不用学基础法,但实际上,十不善业中的杀盗淫妄、绮语恶语粗语、贪嗔痴他们样样具足,只是自己不承认而已。所以,基础法还是很重要的。

佛陀对于道谛讲得很清楚——何为清净行,何为垢染;何为佛制罪,何为自性罪;何为障碍,何为解脱……这些在《俱舍论》等基础佛法中都有宣讲。有些道友对基础法嗤之以鼻,认为那些不是他们的境界,于是直接学中观、大圆满等高法。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小乘法行持得特别不好。

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这是有为法,这是无为法;这是世间法,这是涅槃法。

这是讲灭谛。灭谛是出世间的涅槃法、无为法,并非因缘所造,可以通过世间法和有为法来了知。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难以调化的人,心就像猿猴一样(藏文译本中说“心如野马”,可能译自不同的梵文本),因此需要若干种方法制御其心,才可以被调伏。

譬如象马,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就像特别野蛮、刚强、粗暴的狂象和野马,若想驯服它们,驯象师和驯马师需要对其施加种种痛苦,令其痛入骨髓才有效。

加诸楚毒”,在藏文译本和梵文本中是“击中要害”,意为在驯马和驯象过程中要使用各种方法,如果它们实在不听话,就要击中其要害,令其痛入骨髓,如此才可以令其调伏。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同样,对于刚强难化的众生,佛陀也要用苦切的语言令其心得以调伏。

鸠摩罗什大师讲了这样的比喻[5]:马有五种:一种是看到主人的鞭影就被驯服了;二是光看到鞭影还不行,还要被鞭子抽打才可以;三是要被利器刺入皮肤;四是要被利器刺入肉里;第五种最为野蛮,要被利器刺入骨髓才能被驯服。

同样,人也有五种:第一种见到他人的无常就能了悟,就像看到鞭影立即被驯服的马一样。有些人看到一些新闻报道,就能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第二种人看到自己的老师、善知识示现无常,自己才会了悟。第三种人看到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出现无常时才会了悟。第四种人,见到父母去世才能明白无常之义。第五种人,只有自身出现无常时,才能体悟无常。这种人就像最难调伏的马,要被利器刺入骨髓才能被驯服。有些人的确如此,当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被送到医院才懂得无常;有些人等到家里发生重大无常时,才真正了悟无常。

我觉得上面这个比喻很好,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讲得不是很细致,希望大家再好好思考一下。有些人稍微听一下《前行》等法,就懂得了佛教的意义。而有些人,善知识再怎么给他讲,哪怕是深入骨髓,他们还是执迷不悟。

所谓“苦切之语”,就像调伏最野蛮的马要使用铁器、利器和最粗暴的手段一样,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也需要用令其感到最痛苦的语言,比如直接讲苦的真相,或者用呵斥的语言击中其要害。

总之,娑婆世界的众生与众香世界的菩萨不同,不是嗅一嗅香气就能开悟的,他们待在娑婆世界还是很痛苦的。

有些道友想发心当法师,急着转法轮。其实,法轮也不是那么好转的啊!你看看这个世界的众生,并不容易调化。也许你转法轮一两年就转不动了,最后法轮停在那里,你自己跑了。

经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用苦切之语调化,但有些众生根本不会接受苦切之语。我跟这边的道友说过:“以后若想弘法,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就像上战场之前,要清楚对方的军队不会轻易被打败,你要先准备好各种武器弹药。”

从来没有转过法轮的人,还以为转法轮是特别舒服的事。事实并非如此。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要以为这里是众香世界,用香水喷一喷,大家就都开悟了,或者让他们在树下坐一会儿,起来时就变成菩萨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可能你转了十几年的法轮以后,发现那些众生越来越刚强难化,你不禁会想:“他们的心刚开始还比较柔软,听了这么多法以后,心却越来越硬了,比金刚钻石还硬。”那个时候,你可能就没有兴趣继续转法轮了。大家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以上介绍了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转法轮的情况,下面的内容明天再讲。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