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二科的温暖故事。一位患者家属多次向医院打来电话,不住地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几近哽咽。
今年66岁的李阿姨,性格非常开朗乐观,很热爱生活,用她的话说“从前身体没啥大毛病”“从来不‘娇滴滴’,一直都是家里的‘铁娘子’”。但这次生病,对于积极阳光的她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来院七天前,李阿姨无明显诱因地出现高热,体温最高时达到40℃,同时伴有发冷、寒战、乏力及腹泻。以为是感冒的她,在家自行服用退热药3天,前往地方医院进行对症治疗,但高热持续不退。
病情快速加重,李阿姨随即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反应迟钝等症状,紧急前往医大一院院急诊救治。
来院后完善检查发现,李阿姨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多脏器损伤,各项指标明显异常:化验提示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血象三系尤其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肝功异常,肌钙蛋白升高,末梢血氧饱和度下降;全腹CT平扫+增强提示胆囊壁增厚,肝内胆管略扩张,双肾周围渗出性改变,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且患者存在出血倾向,随时可能出现脏器出血,病情紧急危重。
2日后,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回报阳性,结合临床表现,证实李阿姨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这是一种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经带毒蜱虫叮咬传播,可以引起多脏器损伤,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达20%,重型患者病死率可高达44.7%,而危重型患者病死率极高。李阿姨就是面临极大生命危险的危重型患者!
面对生命受到疾病威胁的患者,医大一院院感染性疾病二科毫不犹豫、果敢担当,第一时间收治患者。
病情危重的脚步不断加速,李阿姨高热不退,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淡漠,反应迟缓,躺在感染性疾病二科的床上打着寒战。一向热爱生活的她,此刻却选择放弃生的希望。
李阿姨拒绝吃口服药,一心想出院、回家、“不治了”。李阿姨的女儿劝说无果,到医生办公室哭着请求医生全力救治她的母亲。
“患者的身体和心灵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给予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李阿姨的主治医生王宇说。
如何为患者点亮心灯,驱散病魔的阴霾?感染性疾病二科的医护人员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从初次就诊时的详细问诊和全面检查,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再到日复一日的耐心细致诊治,感染性疾病二科医生们的专业和用心,被李阿姨每天看在眼里。
在治疗过程中,王宇医生和张朕医生密切关注着李阿姨的病情变化,“今天的体温怎么样?”“恶心有没有好一点?”“饭吃的好不好?”……他们根据李阿姨的身体变化,实时调整治疗策略。曹丽君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不仅提供细心周到的护理,更是毫不吝啬地提供“情绪价值”,每天鼓励李阿姨,坚定她治愈的希望。
每天被这么一群充满爱的医护人员包围着,李阿姨渐渐地重拾了信心,渐渐开始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终于,在经过积极抗病毒、抗炎、预防出血、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李阿姨的体温逐渐平稳,神志大幅好转,消化道症状缓解,氧合恢复,各项指标趋于正常,脱离了生命危险。
如今,李阿姨已经康复出院,她和女儿带着一封信来到医院。她说:“是医生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们的付出我永远铭记在心。”她让我们一定要把这封信发布出来,一是表达对医护团队的无尽感激,二是希望鼓励正在迷茫无措的病友们不要放弃。
李阿姨的一封信
李阿姨与王宇医生、张朕医生合影
李阿姨与护理团队合影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二科是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在学科带头人章志丹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救治、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科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不断提升医教研水平的同时,注重医学人文关怀,以实际行动给予患者温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来 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 辑:闫奕涵 于倩倩
责 编: 晓 珠 郭 晓
稿件审核: 郭秀芝 邹欣芮
发布审核: 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