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之际,作者满怀对查理·芒格的深切敬意,撰写了一篇意义非凡的文章。此文不仅深情回顾了芒格一生的智慧精髓,更蕴含了作者渴望与大家共享的宝贵启示。
文章笔调轻松诙谐,巧妙地揭开了芒格赠予我们的三大宝贵财富。那么,芒格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与生活哲学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领悟呢?让我们一同继续阅读,探索这位智者留下的无尽智慧……
“我的剑留给能够挥舞它的人”
——查理·芒格
今天是2023年12月16日,距离查理·芒格先生去世相隔半月。相信很多无论是有心纪念他还是纯粹蹭热度的人,其实都已经在当天第一时间陆续出了很多关于他的文字。
但事实上,撰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是有难度的,人们确实可以用长篇大论去描述他的卓越,却都难以落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总结。因为企图用一篇文章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论本来就是件多余的事情。
而我,只想花点时间清净的谈谈以我的角度从芒格身上得到的三大启示。
提及芒格,人们最热衷讨论的莫过于他的那些“投资智慧”和“思想哲学”,以及他如何充当巴菲特的“幕后大脑”、“顶级僚机”,二人在伯克希尔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复利神话,诸如比亚迪、可口可乐、好士客。但我倒是想把他“活得越久,创造越多”放在对我启示里的第一位。
无独有偶,在读了《三国演义》不下十遍后,虽然从不否认里面确实英雄辈出,群英荟萃,而且人性智慧,权谋高光都不计其数,但若论结果导向的话,我眼中只有司马懿及其家族算得上是赢家——他成功把所有对手都熬死了,并且奠定了大一统的主旋律。这份旋律与对手的灰,一起在西晋的风中飘扬。
大家都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抛开已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信息茧房”暂且不论,我反而觉得如今媒介的发达更是空前凸显出了很多生命的脆弱——可能哪一天哪一个时刻就会看到谁的生命戛然而止了,并且每个人都能捕捉到近乎发生于每一天的这种脆弱,它的凄美、无奈与唏嘘不仅跨越了地域,也跨越了时间,可以是意外,也可以不是意外。
或许是意味着青春回忆结束的某个明星的撒手人寰;或许是以流星般掠过时代的天际,留下一道后来者都难以掩盖的光芒的某个业界翘楚的溘然长逝;又或许是千千万万里的某个普通人化作星际的一颗尘埃,须知真正的告别从来都没有古道长亭。
叔本华在《人生智慧》里写到,“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有人说,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按我说归根结底是属于那些身体好的,活得久的。史蒂芬·柯维以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风靡全球,影响无数有志之士,但是他输给了一场本来再也普通不过的自行车摔倒,未免令人唏嘘。所以芒格把生命定格在99岁的高龄,不夸张的讲,俨然跑赢了地球上90%的人了。
当然,像芒格这样长寿是离不开很多要素的,百里挑一的基因、优良的医疗保障、良好的习惯和心态都缺一不可。
大多数人或许也只能在心态习惯上改变——别老以为来日方长,这不过是在拿时间当资本来熬着,在拿健康当赌注。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生理健康,尤其是在一个心理健康尚未普及,却又致抑率极高的大环境里——更别轻易跟自己较劲。
只有我先惜命,保住小命,再有其它,别一上来就宏大叙事。
许多人在取得成功后,总是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天赋。芒格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承认除了努力或天赋,也不能忽视这个世界上往往还有幸存者偏差。非凡成就的背后,确实蕴含着智慧、努力,但还有大量的运气成分。
尤其纵观国内,无论是投资市场还是整个营商环境,都是对成功者慕强的,正所谓“谁成功谁有理”,促使很多成功者无一例外的热衷于在采访和演说中搞“事后总结”。他们是“慷慨陈词”的、是“高谈阔论”的,是“尽诉衷肠”的,诸如发表如何保持饥饿感、如何满足好奇心、如何获得幸福、如何Work-life balance、如何听从内心的声音和勇敢追寻梦想的陈词滥调。光鲜的理由千篇一律,失败的原因无人问津。
更有甚者,会跳出来大肆传授投资技巧,有的会通过短视频收割流量;有的会组建各种KOL社群和讲座分享收割韭菜;有的会通过博文来搞知识付费;在我看来,任何真正在投资领域中吃到肉的人,大多是不会有闲心和时间出来“指点迷津”的,而最好的投资风向往往是最开始不为大众所留意的,甚至是被大众嗤之以鼻的,而不是已经被市场鼓吹出来的假象。
芒格老友巴菲特亦早有言在先,“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因为投资的底层本来就是一场反人性的博弈,与其文绉绉的说是“做时间的朋友”,倒不如说是“思考得越不像个正常人,越有机会赢。”
如今传授所谓投资技巧的,更多的无非是那些利用“内幕消息盛行”时期抓住机遇或“把侥幸当经验”之徒的泛泛而谈。尽管他们那一套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但他们都深知一个道理:跑去沙漠上淘金的人不一定能赚到钱,但是在沙漠卖水卖淘金工具的人肯定可以,某种意义上也比直接淘金更轻松,也一定会有人买账,并且成为信徒成为粉丝。而乐于买账淘金工具的人多半是最心急的,这类人最爱干的事不外乎“追涨杀跌”。于是乎很多同龄的九零后大多匆忙进场,有些人都还没淘到金就在买淘金工具的路上成为了“韭零后”。
少有人会像芒格一样,当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告诫这个世界「你要变聪明啊」时,芒格不过在试图让自己和让大众「你要少愚蠢啊」。
过去三个世纪的金融史已经表明,每次人们试图变得过于聪明的时候基本上会导致愚蠢,而愚蠢只会带来可怕的灾难。芒格说,“要朝前想,往后想——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所以他鼓励的恰恰是一种逆向思维,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避险思维(而且是避大险)——“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如果要明白投资如何获得收益,首先是研究投资如何才能变得失败,历史谷底的状况,而不是单纯的“买哪只”,“哪只有钱途”;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而不是照抄市场成功案例。
因此,相比直接教人如何成功,芒格的逆向思维的好处在于,它是大方承认了幸存者偏差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仍然有机会去减少失败的概率,让失败变得可控一点。与此同时,不去盲从,不去信服,不去给任何人加滤镜,保持逆向思维的前提是足够独立的思考,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倘若我尽可能控制风险,即使还有可能失败,但至少可控的范围越大,失败的概率就会越少,这样反过来不就是越接近成功了吗?
芒格也说过,一是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策略;二是要与正确的人同行。并强调,“找到好配偶的关键是首先必须值得拥有好配偶,因为好配偶绝对不是傻瓜。”
我其实特别想把芒格这个逻辑进一步延伸,有一个在当代部分年轻人眼里可能土得掉渣的论点,我反而是一直深刻认同的,那就是“门当户对”的匹配。
当提及对理想型的要求时,很多人难免会把“三观契合”、“磁场相近”、“兴趣一致”等花里胡哨的标准挂在嘴边,但很多时候都抵不过一个“门当户对”。
抛开物质保证和财力匹配这类的因素,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分析,我认为“三观”和“兴趣”都是可以在后天通过努力的自我培训去养成的,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对方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理想型的TA。尤其是在一个人确立了心仪的目标以后,这种后天“加工”的成分可能会更浓厚。
所以很多时候也并不是双方聊得来,不是真实的“灵魂伴侣”,也不是电光火石间的“一拍即合”,顶多是其中一方的兼容性非常强,包括但不局限于丰富的同理心、渊博的知识面和多样的阅历等。
而一个人过往在原生家庭成长的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无法抹灭的经历,反倒更能说明这个人的本性和素养,是更有说服力的人格证明,因为这种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是没有办法伪装和脱离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前提保障下,旗鼓相当的能力、学历、阅历、眼界才更显得匹配的意义,从而互相尊重和理解。
那么说到人格,就不得不提当下盛行的MBTI人格测试了,很多人也喜欢拿着MBTI的结果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划标签,但是稍微熟悉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MBTI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测试时的各种状态,可能具备参考价值,但绝对不会是衡量的标准。
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建立亲密关系乃至走进婚姻后,发现对方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觉得对方是在戴着面具做人,是在伪装,然后辛苦维系的表象破灭了。或许这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当初是否认真考量过“门当户对”以及原生家庭的问题了。
不过吧,“门当户对”的这条启示当然只限于想真正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并且也不能完全否决掉所有“门不当户不对”,人家兴许也有自己维系幸福的法门。
前段时间,我写下一段话,“人生不过是一场祛魅的过程,祛的魅越多,说明活得越够本。”
感谢芒格先生在人间走过的这一趟:施以慧根启愚生,传以重剑击猛兽。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自元字语。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
-END-
转载/合作/内训请联系我的微信号:puoke008
(添加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事由👍)
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
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五期,11月上海等你,点击下图提前预约!
提升国际贸易法律实务能力,赋能企业“走出去"
七大模块角度出发,将实务中的风险点一一提炼,点击下图提前预约~
超10年基本面量化实盘经验大咖
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你搭建可实盘的量化交易策略
人人都可以成为基本面量化投资者
9大模块,共1647分钟的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成
现已有来自500多家企业的学员加入~
点击下图进入课程,专享福利!👇
请关注扑克投资家并「设为星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