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手记|给你们一个世界,去重建!

企业   2024-10-24 20:01   云南  

给你们一个世界,去重建

2024年暑假发现“家乡美”乡村自然美育夏令营工作手记

文:榆钱儿
图:榆钱儿&小朋友们

2024年的夏天
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悠长且多彩的梦
在梦中
我们一起构想了理想的家园
重新看见了彼此的生活
发现了神话与现实的连接
更重要的是
看见了彼此


2012年的10月,我和伙伴们一同畅想自然教育可以做什么的时候,“在地”“可持续生活”这两个关键词跳到了我们的面前,于是在地成为了我们的名字,可持续生活成为了我们的愿景

在地,即在大地上,在本地,协助身边具体的一个个人,建构人与土地社区的连接,具有空间连接性的意义。 

可持续生活,则是一种反思过去,生活在当下,展望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具有时间连接性的意义。

基于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开始在不同空间里,尝试蹚出重建连接的不同路径,发展基于社群的绿色生活实践,开发基于在地性的自然课程研发,同时也开始尝试从城市出发,走进乡村,继续探究更多在地的可能性。

斑头雁手绘

2024年的夏天,我们分别在潘崀村、达祖村、官庄村,面向本村儿童,开展了系列“家乡美”自然美育营会。我们和本地伙伴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探索如何更好的为儿童发展共创生长环境。

我慢慢清晰的看见,每一个儿童营会,都是在几天的时间内,营造了一个生活剧场,亦是一个模拟空间,孩子们在这里被接纳,允许试错,和伙伴们一起合作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去逐渐建构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开始在重塑对于”社区教育”议题的再理解。

期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乡美,家乡之美亦能助力每个孩子的未来——共创可持续生活之美



在寻找“家乡美”的三期儿童美育营会中,我们也一直观察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变化。角色的变化过程亦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孩子们在一起共事,就像一场大型集体舞会,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就好像大海的潮汐一般。 



榆钱儿手绘



在开始之初,我们的角色是“大人”,是“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小组规则,为自己的小组起名字,熟悉团队伙伴,化解紧张不安的情绪。随着活动慢慢开展,孩子们越来越自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化身为观察家,去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如何化解一个个问题,解决团队内部的小冲突。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看得更全面,在恰当的时间适度介入。当团队的状况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则和孩子们一同,全然的投入在游戏体验中,成为团队的一员,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当然,也有偶尔疲倦的时候,离开小憩一会儿,让孩子们的声音在耳畔飘过,全身心的融在天地间,享受当下。

在儿童学习团体中,成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是一种能够将彼此的能力汇集一起,发挥更大能量的状态。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自身需要练习“第三只眼”,看见自己,与自己对话,及时调整状态,协助自我建构自然、自由、自在的心流体验。

我在想,流动的角色,亦是自由精神的体现,在协作儿童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达成了“心流”的体验感,能量的流动即心流的感受。以及,我们需要在时间的流动中,观察自己,是以什么样的角色状态嵌入在活动和团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看见自己,更好的理解自己。

我们是协助能量流动的载体,即成为儿童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大多都是大大小小一起玩耍,一起玩官兵捉贼,一起打雪仗,一起下棋,分享小人书……小孩子跟着大孩子身后,渐渐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非常多的技能,学会了彼此分享,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社区教育形式之一。

社区儿童总是混龄在一起玩耍,例如在达祖村的活动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18岁,相差12岁。最初我们有非常多的担心,担心因为年龄跨度大,有一些活动年龄小的孩子无法参与。在实际活动带领的过程中,我们惊喜的发现,混龄的好处真是太多了——小孩子天马行空的创意会激发大孩子的参与,大孩子超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协助年龄小的孩子的梦想得以实现。

潘崀村的白头树、达祖村的格桑花、官庄村的大海在孩子们的眼里便是一个大哥哥,他们带着童年玩过的游戏和生活体验与孩子们一起共建快乐王国。

一起围堰捕鱼@潘崀
孩子们分成不同的组,一起寻找虾虎鱼。先用手在铺满鹅卵石的浅水滩挖出一个倒葫芦嘴型的“堰”用湖畔生长的杂草做工具,形成小栅栏,推着水下的鹅卵石慢慢形成“围堰”。

一起“压力拱”@潘崀
(有些地方叫“斗鸡”),男孩和女孩们,大大小小围成一圈儿形成了小小角斗场。先礼后兵,一个个去挑战赢家。 输赢在这里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彼此看见——大孩子的力量与镇定,小孩子的勇气与灵活,以及无论输赢控制后的欢呼与欢乐。

一起劳作@达祖
达祖村有个达祖生态农场,树根和他的伙伴们一起设计和创建了达祖生态农场,这里养着猪羊马鸡,有花椒树、苹果树,还有大片的花田。这里同时还是孩子们的乐园。
在达祖生态农场,在树根和他的伙伴们的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起在农场里劳作,劳作的项目分别是赶马、放羊、喂猪、摘花椒、除草……孩子们散在山间,欢声笑语响彻了整个山谷。
放羊组的小朋友们还需要为午餐检干柴,在山谷里寻找掉落的枯枝。大孩子多拿点,小孩子少拿点,量力而行,每个人都参与在集体的生活中。一天结束下来,每个孩子的面容都透着满足的光芒,这是劳作生活带来的日常之光呢。

一起搭建庇护所@官庄
在官庄明德森林幼儿园的后山,有一处奇幻森林。在这里,大海和伙伴们常常会带着小朋友们来共度一段美妙的森林里的奇幻之旅。孩子们一起搭建森林里的庇护所,大孩子捡拾树棍搭建主体结构,小孩子们用心装饰庇护所。
雨来了,一起躲进森林里享受美味的午餐吧!


榆钱儿手绘

在不同村庄的不同场域里,每个人都是“孩子”,大大小小在一起,所激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不需要太多的设计,不需要惊艳的景观,便只是普普通通的日常,有了孩子彼此之间、成人与孩子之间的陪伴与玩耍,每天生活都在滋养着生命。 




“一二三木头人!”

999个村庄,有999个一二三木头人的玩法。在潘崀村,白头树带着孩子们一起玩了本土版的木头人。“山连山,水连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动……”这个开场,拉开了全天的游戏活动时间。接着,我们请孩子们带领她/他们自己熟悉的玩法,即他们过去所习得的传统一二三木头人的玩法。因为学校里的体育课也会玩这个游戏,孩子们非常老练,由于足够熟悉游戏的规则,游戏很快开始,又很快的结束。 

到此时为止,我们会看见常态的“一二三,木头人”是一种有限游戏。有限游戏是为了赢而进行的游戏,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游戏方式。那么,从有限游戏怎么转化升级为无限游戏呢?我们需要先了解无限游戏的目标是要使这个游戏无限地存续下去,所以“赢”并不意味着结束,它永远不会结束,这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游戏方式。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的转化之旅中,我们可以视游戏为一种“社会性预演的练习”,将仪式、角色、共同目标编织在游戏中,让游戏充满变化、张力、戏剧性与仪式感。

激发儿童自创游戏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儿童参与社会预演的过程,也是一种儿童参与社区设计的的过程。若要更好的支持儿童参与社区游戏设计,先示范给他/她们看。

于是,我们开始带领孩子们玩耍升级版的“一二三,木头人”,加入了故事主线,增加了挑战难度。在游戏中,守宝人(夺走村庄幸福之钥的大怪物)和夺宝人(拯救村庄幸福的小精灵们)之间开始了一场及智力与勇气的的拉锯战。在游戏中,夺宝人们不能说话不能动,因此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保持行动默契,产生游戏过程中的“心流”,才能顺利的将钥匙带回村庄。守宝人则需要在游戏规则下,有限行使权力,推进游戏的进程发展。守宝人与夺宝人的角色冲突构成了游戏的张力,随着游戏的发展,共同塑造了一个基于游戏的心理成长空间。

不同村庄的孩子在同一场游戏中,所体现的集体气质是不同的。在潘崀村,孩子们之间的个性化和竞争心更强;在达祖村,孩子们之间的集体性和合作性则更加凸显,我们看到了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在儿童身上的体现。

怎么更好的协助儿童的游戏设计?《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的作者给了我们5个经验提示:


经验一:要想让游戏继续,你必须让每个人都开心;

经验二:规则是可以修改的,并且由玩家发起;

经验三:冲突可以通过争论、谈判和妥协来解决;

经验四:你的团队和对方团队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经验五:玩得好、玩得开心真的比赢更重要。


与其焦虑孩子被动的掉入游戏的时间黑洞,不如和孩子一起解构游戏和设计游戏,学会共同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才能更好的解构游戏规则,理解游戏,在游戏中化被动为主动。



01
“祖母屋是我们的家庭中心,而白塔是我们的社区中心。”

在达祖村寻找家乡美活动过程中,达祖村的树根在活动现场与孩子分享了这两句话。虽然孩子们未必清晰的理解这具体含义,但这两句话一定能够深刻的铭印在心底深处,待到心灵呼唤的时候,又将重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树根分享这两句话的场景。

当我们带着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学习中心的抽象概念走进村庄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个社区学习中心可以是家里的祖母屋,亦可能是村庄里的幼儿园,还有可能是村庄里对外开放的餐厅、小卖部,更多的可能是村口的大榕树、后山上的大草坡……到处都可以是社区里的学习中心。

概念是有了,怎么具体呈现出来呢?在“社区学习中心”,我们学什么?问题又进一步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山崎亮在《社区设计》一书的副标题——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这句话给予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呼应,即在乡村自然教育的语境下,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重建关系”,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

我们需要一种合适的媒介,去建立探索的路径。我们也深知,这个媒介并非是通过书本和逻辑推理而来,需要我们扎根社区,跟本地的伙伴、儿童共同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因此,在本期夏令营中,我们带着好奇心,与本地的伙伴一点点解锁对于社区学习中心的理解。

02
寻访祖母屋

在来到达祖村之前,本地的伙伴们也会有一丝担心——村子里的孩子们对于村庄太熟悉了,连续几天都是在村子里,是否会让他们感到无聊?

怎么样才不无聊呢?
我们相信,日常生活其实是有层次的,需要和孩子们用“客居己乡”的视角重新去观察他/她们所在的生活场域。

从什么地方开始解锁日常之眼呢?
先吃好午餐开始吧!

在六天的活动中,除了有两餐是在农场午餐外,其他四天,5个组的孩子们分散在5个家庭的祖母屋里里吃饭,祖母屋成了接待孩子们的会客中心。每个祖母屋还是一个个家庭博物馆,墙上贴着、挂着一个家庭在几十年间的记忆与故事。祖母屋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解密寻宝、分享收获、嬉戏打闹……

搭上想象力的翅膀,祖母屋就成为社区里最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


03
“果盒”(gouhou)与百家宴

达祖村的树根在第二天结束的时候,对孩子们说“请大家第二天带gouhou,gouhou,我们在农场野餐……”瞬间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了村庄的天空。第二天一早,签到的时候,我们便看到孩子们提着用奶奶们的头巾包裹的gouhou/果盒蹦蹦跳跳地来了。

当所有的果盒连带着奶奶们的花头巾陈设在达祖生态农场的户外餐桌的时候,我们都被这溢满爱意的餐桌“镇”住了,随行的斑头雁忍不住说:“不管什么食物,放在果盒里,都显得很高级。”果盒(gouhou)在达祖村是路餐的一种形式,当孩子们带着家人们准备的果盒与众人一起分享食物的场景,便是我们常说的“百家宴”,这正是一种社区日常公共生活的外显呀。

美与日常的叠加,构建了美的日常生,当众人聚集一起,便形成了美之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让儿童在很小便拥有社区支持网络的生活体验,这对于儿童从小开始社会性学习非常重要。


榆钱儿手绘


04
地名与传说故事

每个地方的地名都是有来历的。在这里,我想以官庄为例来回顾我们的发现。

在官庄,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村庄的故事,村子里的马爷爷是退休教师,他结合传说故事,以及自己的亲身观察,给孩子们讲了许多故事,我们发现这些故事与这里的地理、人类发展的历程有直接的相关

官庄村的村名来源最早追溯到诸葛亮来云南,虽然这个地方并不出众,但这个地方利于种植水稻,便成为官府的农庄,用来供应官府粮食,因此称之为“官庄”。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利于水稻生长呢?马爷爷告诉孩子们,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水稻生长,以及在距离官庄不远的地方,地下还出产煤矿。

从地理地质的视角来看,官庄所在的坝区在很久以前可能是一片湖区,植物茂密,随着气候变化以及湖泊长期的生态演化过程中,湖泊慢慢变成沼泽,形成煤炭层。种种因素交织,这个地方成为一个适合种植水稻的稻作农区。

有稻作的地方,往往都存在龙文化崇拜,因此在官庄,有非常多关于龙的故事。于是,我们和孩子开始了一场探索村庄故事之旅。而传说故事与具体情境是如何呼应,则需要我们带着好奇心与孩子们持续去探索


有了充足的体验之后,便会提高儿童表达的意愿当孩子们以“客居己乡”的视角重新看自己的家乡时,她们也更加愿意去尝试为自己的村庄做一些事情了。于是,我们以“社区”为共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村庄,分别和孩子们发展关于“社区地图”“社区设计”“社区故事”等不同类型的共创。 

01
潘崀村:共创社区地图

在潘崀村,在白头树和余甘子的带领下,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上山下海”探索“潘崀村里有什么”。因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收入越来越有限,潘崀村的大人们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们大部分随着父母在外,更多是被父母送到县城读书,成为住宿生。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村庄并不了解,在共创地图的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组合记忆,拼合家乡的地理空间地图。

这个小组的社区地图描绘了程海周边的村庄,在她们的视角下,潘崀村是程海大社区的一员。

这个小组的社区地图进一步基于整个程海细化了潘崀村的一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因为有森林,山间的溪流得以汇入程海。

这个小组尝试记录营会中走过的地方,重新看小小的村庄,可以有这么复杂而丰富的元素。

这个小组则是基于传说故事《程海的形成》,改编故事,结合潘崀村制作的社区地图。

有一位叫太狗的孩子,在整个营期里都是非常沉默的,在最后结束的时候说:“我更喜欢农村的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太嘈杂了。我更喜欢乡村的安静……”

潘崀村是外出打工浪潮下的一个小小缩影,父母包括祖辈都在外打工,虽然父母们都在,但孩子们还是生活在“四分五裂”的生活环境中——平时在学校里寄宿,周末回到爷爷奶奶家,假期去到父母打工在的地方,这种漂泊感也让他们缺少了连续性的家乡感和安全感,自小便过着一种悬浮式的生活。在5天的行程中,冲突和争吵发生频繁,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们更加清晰的看见了孩子们以及他/她们的内在需求

最后,在共同绘制社区的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沉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所想到的——家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疗愈性的在地词汇,看见家乡美,找到自己与家乡互连的根系,从而确认了自己的所来之处

太狗说:“明年你们还来吗?我希望还是你们来,和我们在一起,时间再久一点。”

02
达祖村:共创社区设计

行动是最好的学习,为社区而设计。 在达祖村,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践行这句话。

达祖农场后的杨树林里,林间光影斑驳,林下溪水漫流,这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片绝佳的想象空间。当我们说到,请让我们建一个生态家园,“搭建一个你们心中的理想家园”。达祖村的树根分别给五个组划分了土地,请她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搭建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在林间发起各种畅享,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创建,在大家彼此的共力下,共同实现想法。

每个小组还要完成一个两小时的社区游戏设计。在营会的最后两天,孩子们彼此体验活动带领,有的组设计基于纳西族传统村落布局和生活方式设计寻宝体验游戏,有的组根据纳西族传统游戏结合故事设计一场闯关游戏,有的组则设计了一场大型自然游戏嘉年华……大家在彼此的游戏设计中玩耍,看见别人,亦看见自己

这样的共创,让每个孩子都看到了自己“可以完成设计并带领活动” ,这亦是一种社区生活的预演。 





榆钱儿手绘

03
官庄村:共创社区故事

在官庄村,领队蒲公英是官庄明德幼稚园的园长,她一直在致力于幼儿艺术教育,尝试用不同视觉艺术的方式协助儿童进行自由表达。蒲公英认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隔代家庭教育带来其中一个现象是乡村儿童的词汇量太少,以至于在语言表达上,乡村儿童要弱于城市儿童的。

基于蒲公英的观察,在官庄村的儿童营会中,我们一起尝试以“影子剧场”的形式来协助孩子们发现家乡美,共创社区故事,鼓励孩子们开口讲故事,表达家乡美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美。 

孩子们分别创作了《鸭子精的故事》《小青龙告状》《石乌龟的故事》《小青龙借碗》(点击链接看视频)四个故事,并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分镜头,一格格的画下来,组织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练习如何将故事设计成分镜头,拆解故事并绘画出来,同时还需要讨论分工——每个人都要参与故事的讲述。最后除了现场表演外,还需要参与录制视频,认真说清楚每一句台词——清晰准确的表达很重要呀。 


潘崀村的白头树说:

我期待通过家乡美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觉得家乡很不错,我们自己也很不错。


达祖村的树根说:

这次活动让我更深一步理解了祖母屋,祖母屋是每一个家庭的精神中心,也可以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这句话不再是一句话,而是可以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中的。


官庄村的大海说:

每天清晨静坐后,看到这片山山水水,感受到这里每天是新的,我自己的身体每天也在更新。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大树和树根。他们在村庄出生,在村庄长大,曾经出去过,又选择返回家乡,带着自己的经验重建家乡美,带着孩子们发现家乡美。在这个过程中,她/他们也在与自己所生活的这方空间发生了极度深刻的“共情”,与土地在一起。

在过往的儿童营会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家庭文化影响在儿童身上的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们开始能够看见社区文化在儿童身上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见一个个村庄伙伴,非常认真的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发现家乡之美。她/他们正在从践行着“从我到我们的孩子”,她/他们正在成为乡村儿童成长的“环境”。


你们还来吗?
还会再来的!
 
我们还可以再做什么呢?
啊,可以自己组建兴趣社团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度寻回了“在地自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与在地的伙伴们一起,营造一个又一个的预演空间。这个预演空间具备双重属性,即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物理空间土地社区,是需要协助孩子们去更好的看见身边的世界——山川、河流、湖泊、森林、农田、社区、房屋、古井、祖母屋、生活在这里的人......同时还需要协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元素之间的连接,借由实践性来重新理解“变化”;
心理空间则是心理上,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对话与行动、以及彼此看见。

这样的预演空间,不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么?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的日子就像乘坐了高铁,周边的人与风景快速闪过,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便从我们周遭的世界消失了。因此,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慢下来,在寻找家乡美自己美的过程中,看见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之美,重建自己的生活世界

慢一点,再慢一点……

和孩子们一同探索——
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学习中心。
每个家庭,都是生活的博物馆;
每个孩子,都在重建自己的世界。
 
我们,在一起,去重建。

参考书目
1、《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
2、《社区设计: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
3、《体验式学习的力量》
4、《园丁与木匠》
5、《我们的孩子》
6、《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END

在地自然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于 2012 年,提供设计和带领本地化、生活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为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搭建共同成长及相互陪伴的平台,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情感与尊重,培养我们应对环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个人成长的洞察力和行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