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自然自成立以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践行在本地、在大地上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我们在昆明先后拓展了“以植物为师”、“动物观察”、“森林课堂”、“地质时光机”、“鸟看自然”、“走进荒野”、“行山”等课程。这系列的周末自然课程协助生活在昆明的孩子们能够更清楚的看见身边的自然,打开视野,重构对家乡的理解,寻找自己看世界的方法。
下文为“森林课堂”课程领队熊猫书写的导师手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文字走进森林吧。
文|熊猫
图|熊猫、鲸鱼、千里光
排版|鲸鱼
近日与伙伴聊到最近在做的事,关于孩子的、关于课程的,好像每次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其中聊到一个话题很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是我们自己一股脑的投入进去,凭着自己的喜好、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去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打磨课程,每个目标如何实现、去挖掘活动中的教育点、去考虑孩子的成长以及伙伴的成长。这一系列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但最终呈现给孩子和家长们的就是一节课程,或许有些家长们知道这个课程好,但可能不是特别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
就像一节森林课堂,在“看不见的森林”这节课中,家长们可能知道我们会去采蘑菇,认识蘑菇,但可能不太清楚我们如何从采蘑菇的这个过程中,去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所以这次也想从森林课堂的角度出发,去剖析剖析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如何实现的。
孩子收集的蘑菇,最后会再回到自然里
本次森林课堂课程详情:
➢ 课程主题:看不见的森林·蘑菇森林
➢ 课程对象:8-10岁单飞孩子
➢ 课程目标:详见下文(森林课堂每节课程主要是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去设计我们的课程内容)
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蘑菇的生长过程,伞菌类的结构(子实体和菌丝间关系),菌丝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关系,森林中的物质循环。
课程的开始,在孩子们相互认识和了解了课程内容后,每位伙伴会抽取一张蘑菇卡片,去判断蘑菇的一些特征,通过这些判断去了解蘑菇的结构,从而为接下来的蘑菇探索做铺垫。在孩子们寻找蘑菇的过程中,会去对应前面所讲的结构特征,有菌环的、有菌托的、有菌褶的......
孩子们会通过不同菌子的结构去思考,菌子的传播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也会观察到菌子被啃噬过的痕迹,在观察了菌子本身以外,会去看到蘑菇的生长环境。
发现蘑菇的惊喜以及发现一根长满苔藓的木头
在下午的环节中,孩子们会自己动手去创造一朵菌子,通过透彻的观察去创造出菌子的细节,让孩子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得到发展。但创作好一朵菌子并没有结束,接着,孩子们会带着自己创造的菌子,去将它放在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中,相互之间再根据特征和生长环境去寻找彼此的蘑菇。孩子们在寻找蘑菇、创作蘑菇以及在放和寻的过程中的投入度都很高,这是一个从观察-思考-运用的一个过程,将知识去内化吸收的过程。
孩子们创作的蘑菇
在户外的活动中,是否照顾好自己,会影响孩子们在户外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都是孩子们要去关注到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突发情况,没带餐具、水不够。身体冷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可能很容易帮孩子解决,但在户外,孩子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学会去处理这些问题,与导师一同削一双筷子或者找一根合适的树枝,少量多次的饮水,靠雨衣保暖,这些都是孩子们面对问题想出的应对办法。
各种工具的使用
蘑菇对于大部分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事物了,刚进入到森林,孩子们就已经将视线放在了各种菌子身上,在小组探索和观察时,会听见孩子们不停的发出惊叹:“哇,哇,这里有一朵菌子”“我发现了一朵紫色的菌子”。在探索过程中,有小队发现了漂亮水晶兰,知道这是很稀少的物种,因此他们在观察结束后,会主动且小心地用落叶将它盖起来,避免被破坏掉,以至于两天的课程,孩子们都能观察到完好的水晶兰。此外,“放屁菇”—马勃,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当第一次看到它的孢子散发出来时,那一声“哇”,是惊奇于自然中所带来的乐趣。它传播孢子的过程,孩子们从发现到最后返程,一直捏在手中,怎么看都看不够。这是孩子们的热爱与好奇,在自然中的具像化。
左:“放屁菇”马勃,右:各种蘑菇的发现
这是我们一次课程的目标拆分和达成情况的简单说明,而回到我们的愿景上,终归还是在于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德鲁克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代,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为那些目前尚不存在、也无法被清楚定义的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在现在,信息的获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如创新创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的能力等,才是真正应该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而学习和掌握这些能力的最好方式无疑是需要在与伙伴共同参与的真实实践中进行。
就像在课程总结时,孩子分享到自己印象最深的时刻,有伙伴说是发现菌盖皮的时刻,因为这是自己通过实践发现的东西;有伙伴说是找其他伙伴的菌子的时候,因为可以看到其他伙伴创造出的菌子是什么样的,能够相互学习;有伙伴说是创造菌子的时候,因为很喜欢这个过程;有伙伴说发现“放屁菇”的时刻,觉得很神奇很好玩......
其实这些都是在培养孩子基于真实环境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去思考和求证的能力以及与伙伴协作、相互学习的能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去关注孩子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看到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努力去支持到孩子。
我们不会说我们的课程是百分之百完美,因为我们也一直在反思和迭代,去不断精进课程架构和课程内容,去适应孩子们的需求,我们也从不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最专业的,但我们会说我们是很用心的在做着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也很用心在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在地·石城自然学校
在地自然教育理念及介绍
04:25
关于我们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于2012年10月。我们的使命是提供本地化、生活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为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搭建共同成长及相互陪伴的平台,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情感与尊重,培养我们应对环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洞察力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