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手记|森林课堂·看不见的森林

企业   2024-10-10 20:02   云南  

在地自然自成立以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践行在本地、在大地上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我们在昆明先后拓展了以植物为师动物观察森林课堂、“地质时光机”、“鸟看自然”、走进荒野行山等课程。这系列的周末自然课程协助生活在昆明的孩子们能够更清楚的看见身边的自然,打开视野,重构对家乡的理解,寻找自己看世界的方法。 

下文为“森林课堂”课程领队熊猫书写的导师手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文字走进森林吧。



文|熊猫

图|熊猫、鲸鱼、千里光

排版|鲸鱼



近日与伙伴聊到最近在做的事,关于孩子的、关于课程的,好像每次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其中聊到一个话题很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是我们自己一股脑的投入进去,凭着自己的喜好、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去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打磨课程,每个目标如何实现、去挖掘活动中的教育点、去考虑孩子的成长以及伙伴的成长。这一系列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但最终呈现给孩子和家长们的就是一节课程,或许有些家长们知道这个课程好,但可能不是特别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


就像一节森林课堂,在“看不见的森林”这节课中,家长们可能知道我们会去采蘑菇,认识蘑菇,但可能不太清楚我们如何从采蘑菇的这个过程中,去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所以这次也想从森林课堂的角度出发,去剖析剖析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如何实现的。


孩子收集的蘑菇,最后会再回到自然里


本次森林课堂课程详情:


➢  课程主题:看不见的森林·蘑菇森林

➢  课程对象:8-10岁单飞孩子

➢  课程目标:详见下文森林课堂每节课程主要是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去设计我们的课程内容)





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蘑菇的生长过程,伞菌类的结构(子实体和菌丝间关系),菌丝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关系,森林中的物质循环。


课程的开始,在孩子们相互认识和了解了课程内容后,每位伙伴会抽取一张蘑菇卡片,去判断蘑菇的一些特征,通过这些判断去了解蘑菇的结构,从而为接下来的蘑菇探索做铺垫。在孩子们寻找蘑菇的过程中,会去对应前面所讲的结构特征,有菌环的、有菌托的、有菌褶的......


孩子们会通过不同菌子的结构去思考,菌子的传播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也会观察到菌子被啃噬过的痕迹,在观察了菌子本身以外,会去看到蘑菇的生长环境。


发现蘑菇的惊喜以及发现一根长满苔藓的木头


在下午的环节中,孩子们会自己动手去创造一朵菌子,通过透彻的观察去创造出菌子的细节,让孩子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得到发展。但创作好一朵菌子并没有结束,接着,孩子们会带着自己创造的菌子,去将它放在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中,相互之间再根据特征和生长环境去寻找彼此的蘑菇。孩子们在寻找蘑菇、创作蘑菇以及在放和寻的过程中的投入度都很高,这是一个从观察-思考-运用的一个过程,将知识去内化吸收的过程。


孩子们创作的蘑菇



目标2:技能目标
学习如何在野外照顾自己,学习使用工具(放大镜、显微镜、手电)


在户外的活动中,是否照顾好自己,会影响孩子们在户外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都是孩子们要去关注到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突发情况,没带餐具、水不够。身体冷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可能很容易帮孩子解决,但在户外,孩子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学会去处理这些问题,与导师一同削一双筷子或者找一根合适的树枝,少量多次的饮水,靠雨衣保暖,这些都是孩子们面对问题想出的应对办法。


关于工具,在刚开始进入蘑菇森林时,有孩子就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到了适合的工具,其中长木棍是孩子们首要想到的,除此之外,导师准备了手电筒和紫外灯,能够去观察孢子在不同光线下的状态、以及不同的蘑菇所呈现的不同的荧光反应。在中午,孩子们还借助了显微镜,去观察蘑菇的菌褶及其细微的特征,以至于孩子在下午的创作中发现有菌子的菌盖上有一层薄薄的表皮,并完整的将它剥离出来。在菌子的结构认知中,再加上了自己发现的菌皮这一结构,当孩子发现这个现象时,会不断去跟伙伴和导师求证,会借助工具去观察表皮特征,去辩证的思考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各种工具的使用


目标3:情感目标
发现蘑菇有趣的部分,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


蘑菇对于大部分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事物了,刚进入到森林,孩子们就已经将视线放在了各种菌子身上,在小组探索和观察时,会听见孩子们不停的发出惊叹:“哇,哇,这里有一朵菌子”“我发现了一朵紫色的菌子”。在探索过程中,有小队发现了漂亮水晶兰,知道这是很稀少的物种,因此他们在观察结束后,会主动且小心地用落叶将它盖起来,避免被破坏掉,以至于两天的课程,孩子们都能观察到完好的水晶兰。此外,“放屁菇”—马勃,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当第一次看到它的孢子散发出来时,那一声“哇”,是惊奇于自然中所带来的乐趣。它传播孢子的过程,孩子们从发现到最后返程,一直捏在手中,怎么看都看不够。这是孩子们的热爱与好奇,在自然中的具像化。


左:“放屁菇”马勃,右:各种蘑菇的发现


这是我们一次课程的目标拆分和达成情况的简单说明,而回到我们的愿景上,终归还是在于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德鲁克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代,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为那些目前尚不存在、也无法被清楚定义的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在现在,信息的获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如创新创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的能力等,才是真正应该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而学习和掌握这些能力的最好方式无疑是需要在与伙伴共同参与的真实实践中进行。



就像在课程总结时,孩子分享到自己印象最深的时刻,有伙伴说是发现菌盖皮的时刻,因为这是自己通过实践发现的东西;有伙伴说是找其他伙伴的菌子的时候,因为可以看到其他伙伴创造出的菌子是什么样的,能够相互学习;有伙伴说是创造菌子的时候,因为很喜欢这个过程;有伙伴说发现“放屁菇”的时刻,觉得很神奇很好玩......


其实这些都是在培养孩子基于真实环境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去思考和求证的能力以及与伙伴协作、相互学习的能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去关注孩子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看到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努力去支持到孩子。



我们不会说我们的课程是百分之百完美,因为我们也一直在反思和迭代,去不断精进课程架构和课程内容,去适应孩子们的需求,我们也从不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最专业的,但我们会说我们是很用心的在做着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也很用心在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作者介绍


曹子洛 | 自然名 熊猫

在地自然“森林课堂”课程领队、石城mini营领队、走进荒野课程负责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培训人才,助理社会工作师,擅长倾听与理解孩子的内心,以优势视角的方法,在自然中陪伴孩子成长。 



在地·石城自然学校




在地自然教育理念及介绍


关于儿童自然教育的50个主张
孩子参加在地营期能收获什么?


04:25

关于我们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于2012年10月。我们的使命是提供本地化、生活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为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搭建共同成长及相互陪伴的平台,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情感与尊重,培养我们应对环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洞察力和行动力


在地有三层含义:脚踏实地,立足于本地,以及重建孩子和大地的联系。 

我们相信自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自然中的观察、探索、宁静和喜悦对他们的成长不可或缺。只要提供适当引导,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中得到潜能的释放,与自然重新产生连接、对话,发展健全的个性。 

●自然教育是在自然场域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帮助参加者提升对自然的认知,建立和加强与自然的联结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自然中的观察、探索、学习与游戏能为孩子健康健全的成长构建坚实的基础
 
在地做什么
●城市社区内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
●青少年、儿童及亲子的户外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
●自然教育基地:在地·石城自然学校、在地·咕噜森林幼儿园
●自然教育人才培养及行业带动
 
建立并运营两所自然教育基地
●在地·石城自然学校:一所耕植于大自然的学校,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常年开设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点击了解更多关于石城自然学校
●在地·咕噜森林幼儿园:昆明地区一所以森林为主题的假日幼儿园。点击了解更多关于咕噜森林幼儿园



CONTACT US
在地自然

机构邮箱:ontheground2012@sina.cn
商务合作:18088469535

在地·石城自然学校
(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200号石城公园内,电话:18088469535

在地公益
(昆明市东风西路182号核工业商务楼3楼,电话:15398619859)

在地·咕噜森林幼儿园
(昆明安宁市太平镇光崀文创村内,电话:13700614963)

在地自然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于 2012 年,提供设计和带领本地化、生活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为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搭建共同成长及相互陪伴的平台,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情感与尊重,培养我们应对环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个人成长的洞察力和行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