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间长河的非遗

文化   2024-10-18 17:33   北京  

文末有抽奖赠书福利



邮票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印记的特殊载体,方寸之间, 见证时代风貌,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似跨越漫漫时间长河的一座桥梁,透过无数鲜活个体的传承流转,连接着历史与现代,承载厚重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下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邮政致力于通过一张张微缩的国家名片,呈现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发行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邮票,犹如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看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基于此,2025集邮日历《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炉,便属顺时应势之举。日历遴选43项世界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邮票图稿108套350枚,虽说相对10万余项中国各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谓片鳞半爪,然借此亦足以窥见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



从2008年的古琴艺术、昆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到2022年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十五年间相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已然高居世界第一,2025集邮日历以其申报通过的时间为序,并以二十四节气为支点,展现中国人均衡的时间美学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的中国色彩


作为我国古人对气候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二十四节气早在2006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耕文明的宝库。而遵循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农耕生产、生活所衍生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生产实践上,也渗透到宗教礼仪、民俗节事、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纵观2025集邮日历所列的非遗项目,它们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联,用息息相通来形容恰如其分。




先说生产实践,以小满节气为例。农谚“小满动三车”中的一车即为缫丝车,临近小满蚕虫结茧,小满过后收茧缫丝,蚕户家家过“祈蚕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皆由此诞生;而“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原料之一的沙田稻草的收割,也多在小满节气期间,并经历二十四节气洗礼,长达一年晾晒方可制作;同样是原料,“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必备的野麻,采集也始于小满,雨季时将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最终渍为麻匹。 


当然,与节气相关的生产实践不止于此。比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古代陶工一直遵循着时间节律进行各工艺环节的创作,春夏时节制泥做坯,深秋时节过釉烧制。唐朝诗人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与龙泉窑一脉相承的越窑青瓷,“九秋”指深秋,对应寒露节气,此时气候干燥,温度相宜,正适合用木柴还原焰烧出釉色翠绿的上等青瓷。再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从茶叶生长、采摘、加工到品饮,均受自然节气的影响。清明前后是春茶的主要采摘期,夏茶采摘多于小满至芒种期间,秋茶对应白露至寒露期间。饮茶习俗方面,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这天,中国南方有“喝茶迎春”的习俗,走亲访友饮春茶扬春气,中国北方则保留着“茶祀祖祭”的习俗,茶农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丰收。



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节事同样形形色色。以“端午节”为例,其形成最早便与夏至节气有关,意在提醒人们为祛病防瘟做好准备,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则与芒种节气有关,此时作物已经成熟,需要收割和储存。另以“羌年”为例,羌语称“丰收节”,每年霜降前后,正值万粮归仓、圈满万畜的深秋时节,羌族人辞旧迎新,欢庆丰收,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感恩。而捕鱼汛期赫哲族人祭祀江神、水神和火神的“赫哲族伊玛堪”,以及每年农历三月廿三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在妈祖庙举行妈祖祭典的“妈祖信俗”,均受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此外,民间文艺与二十四节气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侗族大歌”为例,四大类之一的嘎所(声音歌)标题通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而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选择在小暑前后的“吃新节”和冬至前后的“侗年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行。同样,春播秋收祭天仪式中表演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依附于民间庙会祈雨仪式和丰收庆典的“西安鼓乐”,维吾尔族先民在特定节令祭祀、祈福的活动“麦西热甫”,都呼应着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气候规律。


其余,谷雨节气的名称与上古时期的汉字发明者仓颉有关,有些地方至今还把谷雨作为祭祀仓颉的节日,由此可引出“中国书法”;各地民间都有通过剪纸迎接立春节气的习俗,可纳入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是为“中国剪纸”;还有同频自然节律、顺应四时治疗的“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追求身体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周期性与平衡性的“太极拳”, 等等。日历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直接关联,或间接内涵,均可溯至二十四节气。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斗转星移,二十四节气所延展的时间脉络,无疑是贯穿整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集邮日历的精神内核。小小邮票,在时间长河中,凝聚中华文化,感应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哲学思想。我们相信,随着日历的发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诠释,必然激发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有效传承与发展,共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提供108套305枚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END


互动福利

各位读者,小悠每周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抽奖送书活动,抽取四位幸运读者送出我们的重点新书。机会难得,不容错过哦!


想要参与抽奖的读者,可以添加小悠微信,以便及时参与每周抽奖活动!


小悠微信号:ptpress2023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 王晓峰

责任编辑:高居平

审核人:卢金路


推荐阅读

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人民邮电出版社
传递新知,开创新视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