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23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于11月17、18日召开。会上,国内和日本的色彩专家进行了精彩缤纷的学术报告,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热烈反响。为进一步分享会议研讨内容、推介参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本微信平台将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在年会上的发言。敬请关注!
主讲人简介
杨建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特聘研究员,先后受聘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客座研究员。代表著作:《红花染料与红花染工艺研究》;代表论文:《敦煌历代壁画及彩塑色彩简析——莫高窟早期壁画及彩塑的色彩》等。
大家下午好!
我此次仍然延续微观求证的研究方式,汇报的内容是:清中期三部《布经》中的色名、染料与染色。
我们在对清朝染色工艺进行研究过程中,走了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南京)的相关文献资料,查找清代宫廷使用的染色材料、工艺。
二是通过流传于民间的资料,查找清代民间使用的染色材料、工艺。今天向大家汇报的就是清代民间流传的色名、染料和工艺。
我们在查找清代民间染色资料过程中发现嘉庆、道光年间在江南(特别是上海松江一带)流传了多本《布经》,其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些色名、染料和工艺。
我今天汇报三个内容:
一、三部《布经》的基本情况
二、三部《布经》所载色名、染料、工艺
三、关于三部《布经》的几点思考
一、三部《布经》的概况
(一)范铜撰《布经》
1.原作者范铜是山西绛州人,他大约于清朝乾隆年间到上海松江开办布号,是位商人。
2.主要内容:该《布经》介绍了松江一带棉布生产情况,分为八卷:《地理图》《乡落方向》《土产》《白布经》《染色经》《光布经》《总论》《发货篇》。
(二)汪裕芳钞本《布经要览》
1.原作者佚名,行文中看到自称是维新程的弟子。根据行文口吻判断应该是在松江经营棉布生意的一位商人。
2.主要内容:该《布经要览》主要对收布、配布、复布、磨布等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看布奇诀》《刷经路道》两部分;下卷包括《白布指示总论》《复布下缸细辨纱线式》《青浅毛布总论》《墨布要诀》4部分。
(三)皖图藏《布经》
1.作者。收藏在安徽图书馆的《布经》原作者佚名,根据书中口吻推测应该是当时棉布字号中的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从业者。
2.主要内容:该《布经》也是以棉纺织业为重点,叙述棉布字号看布人总结的经验。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成27个部分。
二、三部《布经》所载色名、染料与染色
(一)范铜撰《布经》
这本《布经》在《染色经》中首先阐明染色与底料的相互关系。以“深色”“浅色”“杂色”“大染”“半染”为标题介绍相关色名和染料,还对染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对应表现进行了总结。
该《布经》当中提到的色名主要归为深、浅两个色系,都使用靛蓝染料。深色当中有双蓝,浅色有宝翠蓝、月白、鱼白。此外,还有归为“杂色”的黄、红、绿等。涉及的媒染剂和染料包括青矾、五倍子、槐花、红花、苏木、橡斗、栌木等。
(二)汪裕芳抄本《布经要览》
该《布经要览》收录的色名比上范铜撰《布经》多,涵盖蓝、青蓝、红、绿、紫、棕、黄等几大色系。所记录色名有27种。在每个色名后边都用小字标注了对应的纱线,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布经》记录了色彩和纱线的一种搭配的关系。
该《布经要览》没有对上述涉猎的色名对应的染料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书里《青浅毛布总论》中所载的月白、月蓝、翠蓝等蓝色系就有13个色名进行分析,并与范铜撰《布经》进行对比,反映出《布经要览》作者所在的布号对于靛蓝染料应该是格外重视。
(三)皖图藏《布经》
跟上两部《布经》比,这本《布经》记录的色名最多,达到了97个,所用染料更为多样,主要分为青蓝色系和杂色系两大类。
所用的媒染剂和助剂更加多样,有青矾、广灰、应州碱、白矾、五倍子、稻柴灰、乌梅、炭灰等。
青蓝色系的色名有23个,还不包括同一个颜色的深浅变化。今天上午邵旻老师所讲的月白在《布经》当中有记载,把月白分为深月白、绿月白、浅月白。
该《布经》对应靛蓝染色,记录了每500匹布大约用20斤应州碱,25斤石灰,50—60斤的靛蓝染料,还详细记载染深蓝色系的双蓝、京蓝、京青需要反复浸染6-8遍。
关于靛蓝以外的杂色系色名,这本《布经》记录更多。蓝色系以外的色名,都归到杂色类,共计68个色名。
更为重要的是对应68个色名都有很详细的配方,比明代《天工开物》更详细,《天工开物》的记载只有染料种类,这里看到不仅有染料的种类,还有配比。
三、关于三部《布经》的几点思考
其一,三部《布经》编著的性质和特点。
根据流传到今天的三部《布经》行文和其他研究者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对一些相关背景的考察,三部《布经》都应该是诞生在清朝中期的棉布生产和加工贸易最为发达的江南,特别是上海的松江一带,这里自元以后一直都是棉布业非常发达的地区。
从范铜《布经》中提到《旧经》,以及述及当时旧版《布经》有很多情况已经不符合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他又重新撰写新版《布经》来看,除了目前能够找到的三本《布经》,应该在当时还有多本在流传。
不过从流传下来的均为手抄本而且是孤本,且没有很明确的作者信息,在撰写逻辑框架上也缺乏清晰的条理,以及行文有很多完全是带有上海方言的一种口语化,随意性非常强等情况分析,当时撰写《布经》的目的不是用于公开发行,而是从事布业贸易的生意人或富有实践经验的从业者总结出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用于本布号内部使用,也就是作为师徒传承的教材使用,其实践操作指导性非常强,具有商业私密性,皖图藏《布经》当中也反复提到“秘言”即指此意。
其二,三部《布经》反映的染色工艺的细化、标准化发展趋势。
清中期三部《布经》都记载了丰富的色名和染料,皖图版对应68个色名详细记录了染料及媒染剂、助剂的配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也说明当时棉布在染色时能够根据色彩及使用目的进行染坊的领域划分和工匠的细化分工。当时有《布经》的传阅非常有利于针对某种色彩的染色工艺进行专门的实践和传承,尤其是染料配方,能够实现通过精细化操作控制批量化棉布染色的色差,从而呈现染色工艺标准化发展趋势,这也正是当时出现大量新色名的前提条件和存在意义,因为色名所对应的就是实际的染色技术。
其三,三部《布经》反映染料择取的模式化和客观经验。
三部《布经》所载染料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在染料搭配和使用方面也出现程式化的固定组合模式,对应清代织染局档案所载的染料,发现宫廷和民间、丝绸与棉布在当时的染料使用上基本一样,反映出清中期染料择取已形成固定的模式。
三部《布经》对多种染料的记录,特别是对靛蓝染料产地、品质评价、染色细节、所染色名、观察靛缸、出现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法等进行了重点的详述,无疑是当时针对棉布染色特点的专业化实践的丰富经验总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复原研究清朝中期棉布染色工艺过程当中非常难得的具有很强真实客观指导性的重要史料。
下一步我们还要运用实际操作方式进行一一对应检验,即将三部《布经》涉及的配方通过实践进行求证。希望今后会议再有机会向大家汇报实证过程与结果。谢谢!
更多会议信息持续更新,请您留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