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骤降,警惕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健康   2025-01-02 10:45   陕西  



健康科普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是指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存在一定的破裂风险。研究显示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因此,合理的治疗和管理对于预防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至关重要。


1

1

1


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在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合并腔内压力增高引起,高血压、吸烟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另外,脑血管病家族史、感染、外伤等也可以导致动脉瘤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有哪些症状?

• 未破裂的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组织或脑神经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癫痫、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视力视野障碍等。

• 动脉瘤破裂前可有先兆,如头枕背部疼痛、眩晕、眼外肌麻痹、运动感觉障碍等。

• 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突发持续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意识障碍、偏瘫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1

2

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1.脑血管核磁成像(MRA)因为其不使用对比剂和没有辐射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但是对于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有所下降。头颅CTA检查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优于MRA的特点,同样对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有所下降,CTA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碘影剂。对于碘或碘制品过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应谨慎。

 

  2.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VWI)可用于获取动脉瘤壁的信息,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对于颅内夹层动脉瘤,HR-VWI能明确有无内膜瓣、双腔征和壁间血肿等特殊结构,指导诊疗。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目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其三维重建影像,可在任意方向上提供立体图像,便于医师观察和分析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以及与邻近血管和分支的位置关系,其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MRA和CTA等无创检查。


1

3

1





哪些动脉瘤需要治疗?



对于颅内动脉瘤直径≥5 mm、形态不规则、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增大或形态变化、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家族史的颅内动脉瘤可考虑手术治疗。

1. 介入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通过阻挡进入动脉瘤的血流,预防出血。主要方式包括:

  •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用微导管将弹簧圈送至动脉瘤腔,使其与血液循环阻隔。

  •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在动脉瘤载瘤动脉内释放密网或覆膜支架,减少血液涡流冲击。

  • 载瘤动脉闭塞术:用于难以栓塞或栓塞失败的情况,经评估闭塞载瘤动脉不至于引起明显症状。

2. 开颅治疗:包括直接手术夹闭、血管旁路移植(搭桥术)+闭塞术以及包裹术。


▶定期体检:颅内动脉瘤的高危人群应做好筛查工作。在UIA确诊后,应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建议半年、1年、2年时分别进行随访,之后每3年随访一次。首选MRA进行随访,CTA或DSA可作为备选。对于随访期间发现动脉瘤增大、形态变化(如子囊、分叶等)或有焦虑、抑郁症状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应考虑接受显微外科或介入治疗。

▶控制血压:为避免动脉瘤增大和破裂,需要控制血压水平。

▶调整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

▶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保持排便通畅,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饮食方面:保持低盐低脂均衡饮食,多食用蔬菜瓜果及优质蛋白食物。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以免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升高。



科普 / 神经内科 丁琪 杨金凤 瞿慧阳

编辑 / 党委宣传部 王妮

责任编辑 / 党委宣传部 傅媛馨


END


微信号|西安交大二附院

新浪微博|西安交大二附院


西安交大二附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官方账号,发布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最新的二院医疗动态等资讯,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