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在东樾玖苑项目中,设计者如何看待现代城市生活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1F客餐厅
△1F长辈房
Q2:项目和环境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
△2F主人房&主卫
△2F儿童房
Q3:在设计布局上,如何应对叠墅空间面积紧凑的挑战?
A:叠墅结构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层面积有限,因此空间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限制下,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功能划分和动线规划,让每一层空间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对楼梯和电梯位置进行的重新规划,目的是使其占用更少的有效空间,同时使动线更加流畅。
调整后的楼梯让不同楼层的流线更为清晰,负一层和负二层的社交与娱乐空间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楼梯上部设置了模拟自然光的晴空灯,同时解决负一、二层采光不足的问题。
一层的主要社交空间,强化了与庭院的连接,为住户提供了一个开放、通透的会客区域。夹层中的娱乐区有专享娱乐空间,既实现了交流互动又保持了一定的专有性。
△-2F休闲区
Q4: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具体是如何融入设计的?
A:在一般的空间设计思维中,空间形式多追随功能,以最大限度适应普遍的需求。东樾玖苑项目中,我们首先将居住视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多维互动关系,以“形式追随系统”的理念贯彻于设计中。
垂直动线的流动性,构建出一种动态的立体系统;通过多层嵌套设计,将整个家庭的空间系统分为“公共关系层”、“过渡层”与“核心层”,与真实的生活方式契合。
针对人们对自然、社交、私密的诸多需求,这一理念不仅在空间美学上实现了形式与系统的统一,更从社会学的视角下,重构了居住者与空间、自然、社会的关系。
△-2F多功能茶室
Q5:您认为当下的住宅产品市场有哪些变化?
A:我们可以感受到住宅产品市场正在经历显著的转变,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逐步向两代甚至一代家庭过渡,家庭需求更加个性化。这种转变中,空间设计开始强调灵活性和功能细化,以满足不同生活阶段和家庭性格的需求。
2.大平层逐步替代别墅
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大平层产品因其对土地利用率更高、生活空间更舒适方便,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这对叠墅和别墅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1F户外夜景
3.从追求豪华到追求家的温度
与服装消费的演变相似,人们从对品牌的关注,转向对舒适性的关注。同样,在住宅设计中,豪华的装饰与空间形式不再是核心诉求,居住者更希望空间能够提供身心的放松、家庭情感的联结,以及更多的情绪价值。
这些变化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演变,同样也对住宅设计的未来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滑动查看改造前后
△滑动查看改造前后
△滑动查看改造前后
△滑动查看改造前后
项目信息
彭征
共生形态(C&C DESIGN)
创始人、设计总监,高级室内建筑师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客座副教授、实践导师
彭征先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设计,思考和践行“共生”的设计哲学,从事建筑、室内、景观等多领域的设计实践,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建筑感和现代简约的风格。
荣誉:曾获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2019意大利IAI全球设计奖金奖,连续八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金奖/大奖,2022 WIN Awards 英国《世界室内新闻》杂志大奖金奖获得者,2023 GADA 全球建筑设计大奖金奖,2008-2024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大奖获得者。
代表作:珠海星河糖厂文化博物馆、河源保利星空小镇、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时代中国总部、美的地产企业总部、广州亚运会景观创意装置“风动红棉”、贵阳美的·1958时光里、越秀N+聚所、玛格·极广州罗浮宫旗舰店等。
设计理念:注重空间的营造,关注设计的和谐共生与建构,使设计更具前瞻性、包容性。
—END—
监制 | Cindy
编辑 | Jenny
策划 | Sansan
授权公司 | 共生形态
▼ 延伸阅读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