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50课
2019年4月29日
现在正在讲不二法门,每位菩萨都从不同侧面做了宣讲。这些教言看似相同,实则不同。而且众生根基各异,有些众生听到“我”与“无我”的教言能证悟,有些听到有漏与无漏的教言能证悟,有些听到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教言能证悟……于是大菩萨们据此宣讲了诸多教言。
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对哪些教言感兴趣。31位菩萨加上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总共有33位菩萨讲了33种教言。如果你听了之后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感觉,可能你的心比较坚硬;如果这么多菩萨都给你讲了最甚深的无二法门,你还是耽执迷乱显现,真的是比较迷茫了。
网游
众生不仅有强烈的二取执著,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沉醉在幻化的迷乱中无法自拔。这几年我发现,很多成年人、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沉迷于网络,非常可怕。其中,沉迷于网络游戏更是没有任何实义。喇荣应该没有这种情况,但城市里的好多学生、上班族等各个层次的人,每天都打网络游戏,内容多是打打杀杀。
网络游戏是现代人最可怕的杀手之一,有智慧的人、真正懂得取舍的人是不会沉迷于此的。本来我们已被二取执著的铁丝紧紧束缚,如果在此基础上更加迷乱,自己的心识将处于非常可怕的境地。寂天菩萨说:“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世界也不为过。
难得
我们好不容易获得人身、闻到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一定要想尽办法让自己趋入正法。前两天,我看到藏文《大藏经》中有一部《业果成熟经》,其中有一个偈颂很好,就分享在微博里了:“人身极难得,佛法极难闻,善心极难生,正法极难证。”偈颂中提到的四个方面的确都非常难得。
首先,人身很难得。世界上有这么多众生,又有多少获得了暇满人身?
其次,得到人身者,又有多少能听闻佛法?全世界有七十多亿人,其中佛教徒的人数,前几年是四五亿左右,据说现在有一些增长,但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
第三,有些人虽然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但真正对佛法有信心、对闻思修感兴趣、内心堪能接受佛法的人又有多少?
最后,真正通达佛法,获得不同程度证悟的又有多少?
当然,开悟并非易事,我们暂且不谈,仅仅是前面的三点,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家应以难得之心听受佛法。
珍惜
在座各位一直在坚持听闻《维摩诘经》,希望你们每次听课都能这样想:这是我听到的最后一堂课或最后一部法。这也许会帮你生起珍惜之心。
我们现在都是免费给大家提供闻法机会,有些人就觉得免费的东西没什么价值。在西方,“免费”的东西往往没有人听;如果需要出高价,人们就很喜欢听。但是,后者的受众群体却很有限。
其实,佛法课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我讲者一般般,但佛法的价值和意义无法衡量。像世间的一些网络课都要花很多钱才能听,给中学生补课也是按小时计费。
我并不是说我们的课也要以金钱衡量,这样很不好。当然,在西方,有些法师实在没办法也会收一些钱,这可以理解。我想说的是,大家有这么好的方便,应该有难得之心——连世间课程都这么值钱,何况是能让你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大乘妙法课程呢?
所以,大家要尽量不断传承,即使断了,也要从有传承的法师那里接上。比如,某一堂课你实在无法听闻,就做好标记,以后在有传承的堪布、堪姆、法师那里补上,这样就很圆满。藏地很多大德、修行人,都非常重视传承。如此一来,所获得的加持和力量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知道《维摩诘经》还会讲多久,能讲一天就算一天吧。我对讲课常有难得之心,经常想:“今天这堂课我已经讲圆满了,但下一堂课能不能讲还很难说。”因为里里外外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缘,比如我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座各位的兴趣和信心等。所以,我们每天能上一堂课都非常稀有难得。希望大家也能以难得之心听受《维摩诘经》。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是二法。但究竟而言,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同样,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与回向本体无别。在世俗层面,智慧与回向一切智为二法,但究竟而言,智慧的本性就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能趋入这一味一相的境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0位是无尽意菩萨,他具有无尽的智慧,通达果不尽、因不尽、因缘不尽等诸多不可思议之理。
《无尽意菩萨经》讲了大乘甚深玄妙的空性等教义,内容非常殊胜。大概在去年,我在欧洲遇到了一位教授,他一直在研究这部经,不仅看梵文本,好像也看德文等译本。他研究得特别好,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来得及听他详细讲述。这件事我写在了日记里,但后来没有找到。
汉文《大藏经》中也有《无尽意菩萨经》,这部经非常有加持力,建议大家读一下。
终生学修之法
有些西方人一辈子研究一部经典,要求大家也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每个人最好找一两部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法,作为终生研究或修持之所依。比如有些人将《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作最重要的论典不断学习,有些人将《大圆满前行》《入行论》《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经论作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经论。如果要在汉地弘扬,最好选择汉地历史上比较出名、相应汉地众生根基的法门,自己也终生受持,这很重要。
这就好像,一个人纵然有很多朋友,但最重要的朋友只有一两个,自己有什么心里话都想跟他说一说。同样,佛法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于其中寻找与自己特别有缘、相应的法本作为终生研究、修持的对境也很重要。
有些人比较重视法本。我到外面去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拿着《喇荣课诵集》,而且很多课诵集都掉页了。我以为他们天天在念诵,心想:“这些人很精进啊!”结果发现,是书的质量不好。以后我们要把书做得好一点。
当然,我相信,很多人的法本比较破旧,是因为他们长期念诵、研究。长期熏修还是很重要的。就像修本尊法,若想获得本尊悉地,就要经常念他的心咒、观修他的身相等,并依靠本尊行持息增怀诛的事业。
虽然今天是讲显宗课,但因为《维摩诘经》在很多方面与密法相同,我也讲一下密宗的四种事业。在显宗当中,很多修法比较分散,而在密宗当中,息增怀诛四事业可以涵盖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修法。不仅依靠本尊可以修持四事业,依靠自己特别有信心的法本也可以修持——首先要跟它建立感情、结上因缘,之后再慢慢修持,你将来的一切事业都可依之而成办。比如我特别喜欢《大圆满前行》,那我人生中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摄于此书,修行如此,处理世间事也是如此,平时可以经常带着这本书。当然,如果你还有其他喜欢的书,带几本也可以。
有些道友,每次听闻一部法,一两年内会非常重视,但时间长了就放弃了,喜新厌旧地找一个新的法本带一两年……经常抛弃旧友,依止新友。有些人的心态就比较稳重,无论是朋友、所修之法还是上师,都会长期依止。如此一来,他们从法和上师处所获得的加持也感应也会很长久。
我认为,要想取得世间法或出世间法的成功,最根本的在于自己的耐心和坚持。无论做任何事,如果具有长期奋斗的精神,都会无往而不利。反之,仅仅有两三天的热度,很激动地做一点事情,尝试之后就放弃了,不仅世间事业不会成功,出世间的修行更是难以成就。
“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无尽意菩萨主要讲六波罗蜜多方面,首先是布施。布施包括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回向一切智,是指布施后将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佛陀一切智智的果位。在世俗当中,布施和回向一切智是他体法。
“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从无二义的层面来讲,布施的本体就是三轮体空,回向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本体也是空性。因此,布施即是回向,回向即是布施。
“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四种波罗蜜多也是一样。从二法的角度讲,四种法各有自己的本体;将其作为善根回向一切智智时,每个法与回向也是他法。但究竟而言,四种波罗蜜多与回向一切智智是一味一体的。
“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智慧波罗蜜多也是一样:在世俗层面,通过闻思修行所获得的智慧波罗蜜多与回向众生获得一切智智是二法;但究竟而言,二者一味一体。
“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谁能于其中趋入一味一相的境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了。
《入中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言:名言当中三者都存在,但在胜义当中三者皆为空性[1]。或者说,暂时来讲,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为因法,回向是果法,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究竟而言因果同体,没有别别的因和果,也没有别别的六波罗蜜多和以六波罗蜜多回向功德之法,这就是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说:“本体空性、因无相、果无愿是他法。但在实相当中,本体空性就是因无相,因无相就是果无愿。如果这三者均为空性,就没有心、意、识,如此一来,一解脱门就是三解脱门,通达此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1位是深慧菩萨,他的智慧甚深难测。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在讲考、背考等方面的智慧还是有深浅之别的。有些人讲考时,对每一个法义都理解得非常全面、透彻,分析也很深入。但有些人,不知是否受前世因缘的影响,今世的智慧比较飘,讲出来的道理似是而非,好像在跳舞一样,听起来比较好听,但并未抓住根本,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领悟。
“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深慧菩萨的智慧的确非常深邃,他讲了三解脱门,即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他说:“本体空性、因无相和果无愿(或果无作)这三法为他体。”
在后文当中,不同的菩萨讲了六法、四法或三法,其中说这些法“为二”,都意为他体、非一体、非空性。因为在有二法执著的人面前,这些法是互为他体的。
“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实际上,本体空性即是因无相,因无相即是果无作,三者在本体上是一法。以显宗的方法来观察,因、果、体都不成立。
“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如果在实相层面是空、无相、无作,则心、意、识也不存在。
“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此一来,三解脱门全部融入一个解脱法门当中,比如全部融入于体空性,那三解脱法就是一个本体了,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有些注释中讲了这样一个比喻:三个人通过不同的门,最后到达了同一座城市。《心经》中也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表面上看有三种解脱,实则都蕴含于一法。
心、意、识
三解脱门之因、体、果均为空性,因此不会产生心、意、识。心、意、识看似相同,实则有别。心,包括8种心王、51种心所,是根本的法。意,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的意根执著其对境——法。识是果法,是六根缘取六境而产生的六识。
有些论典将心、意、识作如下比喻:心就像大海,意像大海中的波涛,识则如波涛上的浪花。三者之间是有层次的:心是整个阿赖耶,处于最底层;意(染污意识)位于其上,就像汹涌澎湃的波涛;最上层是六识,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显现,染污意识外现时也会跑到六识中意识的层面。意识包括无分别和有分别,有分别的意识又包括清净意识和不清净意识。《心性休息大车疏》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总之,如果懂得万法的因、果、体皆为空性,分别执著它们的心、意、识也会消失,这就是无二法门。
由此可见,每位菩萨讲的都是破二边之法,并未讲破第三边和第四边,这是一种窍诀。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说:“佛、法、僧为他法。但实际上,佛就是法,法就是僧众,三宝都是无为之相,与虚空无别,一切法亦然。能随此义而行持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的六根很清净、很寂静,不像我们有些人,根不寂静、难以调伏,眼根、耳根、身根等都特别敏感,很容易产生痛苦。声闻乘的马胜比丘就是诸根清净的修行人,寂根菩萨也是如此。
“佛法众为二”,寂根菩萨说:“在世俗当中,佛、正法和僧众这三者是他体法。”
“佛即是法”,但实际上,佛就是法。因为佛无有相,如《宝性论》所讲,从实相层面来讲,最究竟的三宝是没有相的。而法是无为的,无相与无为一体,因此说佛即是法。
“法即是众”,法就是僧众。因为僧众是无修的,所以修者不存在。而法是无为的,故法与僧众并非他体。
“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在名言当中,佛法僧三宝都是存在的;但从实相义上讲,三宝没有任何相状,就像虚空一样。不仅三宝如此,一切法也是这样。
“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若能如此行持,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慧远大师说:“若能观三宝常住同真谛。”如果能从恒常的层面观佛法僧三宝,与见到真谛没有什么差别。可见,真正的三宝并非形象上的。当然,在名言当中还是要皈依三宝、祈祷三宝、修持三宝,这样会积累无量功德,也定会获得无比的加持和利益。
经常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确实能遣除邪魔外道等危害。如果遇到一些艰难的事情,或者做了恶梦,念108遍四皈依就能遣除违缘,除非前世的异熟果成熟。所以,就像《随念三宝经》等经典所讲,在世俗层面,三宝确实有无欺的功德。但在实相当中,三宝与虚空无别。谁能证悟三宝的本体,就是入于不二法门者。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说:“身与身灭为二法。但在实相当中,身就是身灭。为什么呢?如果见到了身的实相,就不会认为身与身灭为二法,懂得身与身体的毁灭并非他法,也不会起二法之分别。对于这个道理不惊讶、不畏惧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3位是心无碍菩萨。智者大师说:这位菩萨对二谛、三谛通达无碍。天台宗经常观现(世俗谛)、空(胜义谛)、无二此三谛。这位菩萨通达了二谛或三谛。
“身身灭为二”,这位菩萨说:“身和身灭是二法。”人们以为:人在世时,身体是实有存在的;人死之后,身体被火葬、天葬或水葬,最后就没有了。因此,身和身灭是他体法。
“身即是身灭”,但实际上,身就是身灭。这个假合的身体,正在显现时,其本体也是灭法。因为它是刹那性的,并非实有。
“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若真正通达了身体的本性,就根本不会生起萨迦耶见,也不会觉得身体最后会毁灭,因为二者在本体上并非他法,心也不会对其有所分别。如果对此理不惊讶、不恐惧,就是入于不二法门了。
《入行论》中说:“如是身若无,岂有男女相?”如果没有身体,怎么会有男相或女相呢?《大宝积经》中也讲:“一切人身皆悉本空,以解身空,意无所著。”如果了知身体为空性,就不会对它产生很大的执著。然而,由于我们没有证悟身体的假合性,就会认为“头是我的、脚是我的、手是我的”,但若以智慧剖析,就会发现身体并不存在。《中观宝鬘论》《入行论》等论典对此有宣说,《入中论》也以七种推理方法做了观察。
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讲:“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人的身体,就像人形的石头、田地里的稻草人或商店里的假人模特一样,是各种因缘聚合的产物。有些假人模特做得很逼真,经常让人误以为是真人。同样,当手、脚、腿、头发等拼凑在一起时,我们就认为“这是我的身体”。如果你去尸陀林看看天葬,也许就会明白:原来自己执著的身体,并非那么真实。
对于假合的身体,不同论典中有不同的比喻,如车、假人、人形石头或其他物类。不管怎样,对于真正见到实相者而言,身体并没有真正的相。
“不惊不惧”,在梵文本、藏文译本等几个版本中都是“不生不灭”,也有一些译本中是“不惊不惧”,汉地几位古大德的注释中也是“不惊不惧”。声闻缘觉听闻如上道理时会心生恐惧,但大乘行人不会,因为他们通达空性之理,知道身体是不生不灭的本性。
在开讲时,我说过这部经的藏文译本、日文译本与1999年在布达拉宫图书馆里发现的梵文本基本相同。像此处的“不惊不惧”,在这三个版本中都是“不生不灭”,意为身和身灭是不存在的。所谓“不惊不惧”,正如古大德所解释的:如果通达了身与身灭无二无别,不但不会对上述道理感到恐惧,而且乐于接受,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汉文译本中,也有一个是直接从梵文本翻译过来的,与日文译本基本相同。英文译本比较多,分别译自藏文本、鸠摩罗什译本和法文本等。无论哪一种译本,在内容上都大体相同。最早的英文译本可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因为在此之前,佛法研究在西方尤其美国是比较罕见的。
对照不同译本
作为后辈的研究者,我们很有必要对比不同译本,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对照印度不同的梵文本、不同阿罗汉或菩萨结集的版本,就很容易通达经义。
那天有一个堪布问我:“您在传讲《维摩诘经》吗?您会讲吗?”他好像对我有一点怀疑或质疑。我说:“应该可以的。因为我能读两种文字的译本,还有很多版本可以对照,这对理解经文很有帮助。”
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会两种语言的人可以对照、参考不同文字的译本,如果觉得一个译本不是很好懂,就可以看看另一个译本是怎么说的。就像我们学《中论》的时候,多看几种讲义,就会清楚某个道理应该如何解释。
无论自己学习,还是给别人讲法,都要很认真地对待。尤其是作为讲法者,不能不好好备课、不好好思考,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也不在乎讲得对不对,就没有任何逻辑地将自己的分别念当作金刚语糊弄过去,这样不太好。
讲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佛法是智慧的食粮,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难得。所以,讲法者要对历史负责,要让自己所讲之法对他人的心灵有益,在不失传承教言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尽量补充一些自己的理解,这样讲法是很有意义的。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说:“身口意三种业为他体。这三种业都无作相,身业无作相,就是口业无作相;口业无作相,就是意业无作相。这三业无有作相,就是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顺三业无作之智慧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4位是上善菩萨,有些版本中是“善调顺菩萨”,意为心容易调伏、善心易增上、通达善法且特别爱行持善法的菩萨。有些人就不是这样,而是心如野马、心似猿猴,一刹那都不肯听话,本来很想做个好人,但是心不堪能。就像特别调皮的孩子,父母怎么让他坐下他都不会坐下。
但有些人可能前世修得很好,这一世心就很寂静。比如念诵的时候,有些道友就不会动来动去;而有些道友心不调顺,经常动来动去,即使年纪比较大了,动作也比较敏捷,这样也很可爱的,对吧?
“身口意善为二”,在世俗层面,身业、口业和意业是他体法。
此处的“善”在梵文本和藏文等译本中是“律”[2]或“戒”,也有几个版本是“善”。其实这里讲的是身业、口业和意业,“善”字没有也可以,否则不是很好解释。因为身口意三业有善、不善和不动三种,并非只有善业。但很多古大德的注释中也有“善”字,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改动。
“是三业皆无作相”,但从实相上说,身口意三种业无有作相——业无自性,故无作相。
“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身体无论造善业还是造恶业,都没有相。身业无有造作之相,就是口业无造作之相;口业无造作之相,就是意业无造作之相。
“是三业无作相”,身口意业均为空性,没有任何相状,也没有法相、事相等。
“即一切法无作相”,如果身口意三业没有作相,那么以此类推,一切法都没有作相。
“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真正通达身口意业无有作相的意义,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过再三观察,我觉得经文中的“善”如果是“律”比较好解释,因为身口意的业,实际上也是一种戒律、一种净行(有些译本中是“净行”)。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也可以翻阅一些资料。“身口意善”只表达了身口意的善业没有作相之意,而身口意的恶业是否有作相呢?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说:“善行、恶行、不动行为他体法。但究竟而言,三行的本体为空性,是空性则无有善行、恶行、不动行。若不分别执著这三种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5位是福田菩萨。他是众生的福田,对其供养、顶礼、祈祷会积累很大的福报,甚至诽谤他都会种下解脱因缘,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此他叫做“福田菩萨”——积累福报之良田。
行为如法
大家都知道,众生是悲田,佛菩萨、僧众、寺庙是福田。作为福田,接受了别人的恭敬供养,自己的行为要如理如法。有些人行为不如法是因为不懂戒律,而有些是懂得却故意毁坏戒律。
现在大城市有各种情况,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说,希望大家能以智慧观察。像藏传佛教,本身是很纯洁的,但有些修行人的行为有点不伦不类。比如个别瑜伽士穿出家人衣服,就令人难以辨别其身份。所以,我建议瑜伽士、瑜伽母最好不要穿僧衣,还是穿在家衣服好一点。
在藏地,人们能接受也能分辨瑜伽士的身份。但在佛法不太兴盛的地方,人们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这些地方弘扬藏传佛教,要么显现出家相,要么显现在家相,不要一半是在家相,一半是出家相——从上面看,头发很多,应该是个在家人;从穿着上看,又是个出家人;从鞋子等方面看,不像出家人也不像在家人,有点像打扮时髦的西方人。这样做不一定对佛教有利。
当然,如果能依靠这种方式调化众生是可以的,但这种情况会不会很少?世间很多人并不懂佛教戒律,难免对佛教徒的一些行为产生误解。所以,佛教徒在世人眼中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很重要的。
经常接受信财、亡财的人,更要注意形象,否则很容易摧毁信众的信心。本来很多人的心就是“玻璃心”,遇到事情时很容易破碎,而信心比一般的玻璃更易碎。生起信心非常不容易,就像《入行论》所说,信心就像黑暗中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3]。所以,摧毁他人的信心,过失是比较大的。
大家不要以密宗或某一个教派的名义吃肉、喝酒、抽烟。如果你们的上师有这些特殊行为,我们暂时不去辨别。在藏地,人们普遍认为:那些自诩为大成就者的人肯定不是大成就者;那些自称在行持大成就者行为的人,其实是疯狂者。
也许他们真的是成就者,但我们不能去效仿。无论其他人如何行持,自己都要行为如法,要么显现在家佛教徒的形象,要么显现出家佛教徒的形象。有些人以前是出家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继续当出家人了,那么就做在家佛教徒,继续行持佛教徒的行为。
现在有些有影响、有势力的人,包括一些辅导员,经常口说高妙之法,行为上却特别不如法;嘴上讲得特别漂亮,心里却藏着另一种想法。有些人甚至弘扬喝酒、抽烟、吃肉——“你抽烟、喝酒没事,我一加持就可以了。”你的加持真的可以吗?我有点儿怀疑,到底有没有事还是要以佛经为依据。而且,汉地很多居士在吃素、受五戒方面特别精进。想断除烟酒和肉食并非易事,有些人不但不鼓励,还让他们做相反的事。其实这些不用教,众生自从来到人间,在造业方面就很擅长。
所以,佛教徒的行为要如法,不要太低估自己,也不能太高估自己。很多凡夫人容易走极端,还是行持中道比较好,按照传承上师、佛菩萨的教言,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行持善法、利益众生,这就是佛教徒真正的行为。
“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福田菩萨说:“在世俗当中,行持善法的福行、恶法方面的罪行和不动行是他体法。”所谓不动行,是指一些无记业,或者是转生色界、无色界的业。最究竟的不动业是色界第四禅以上的业,因为四禅以下还有欢喜、勤作等细微的动摇。
“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如果通达了三种业的实相为空性,就没有福行、罪行和不动行。
“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对这三行不起任何分别执著,就是入了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