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全体毕业生 快来看求职路上的“陷阱”避坑指南(一)

文摘   2024-11-08 23:59   山东  


     又到一年毕业季,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在大家努力收获Offer的同时,要小心“求职陷阱”,避开套路和骗局。求职不易,还需警惕,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坑”主要有哪些呢?







1

“培训贷”陷阱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或直接收取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相关机构或用人单位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或投入高价培训费用,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案例


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林欣(化名)应聘了云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面试官以她技术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岗位为由,提出“只有通过实训才能够留在公司”。最终,她和公司签订了岗前实训合同,并通过对方提供的贷款平台贷款支付了培训费。然而,实训结束后,当林欣和其他新人满怀信心准备上岗时,公司却完全不提安排工作的事,去问反而让林欣她们自己去找工作。林欣只能边找工作边还贷款。她很无奈地告诉记者:“自己当务之急是找份工作,实在没有精力去维权,也不知道如何能够便捷的维护自身权益。”

防范提示:

毕业生要增强辨别意识,看中介机构或企业是否合规合法且经营正常,看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请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公布的正规培训机构。

2

境外高薪诱骗陷阱


现在很多骗子把违法犯罪活动包装成境外“高薪”工作,成功引诱求职者上钩后,可能会被拐骗到境外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拒绝工作或“业绩”不达标者,可能遭遇非法拘禁、虐待等人身伤害。


案例


王龙(化名)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期间,无意间通过网络添加到了一位富商的微信。对方告诉王龙,自己是跨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希望能招聘到像王龙这样的应届毕业生着手培养,并且承诺企业的薪资待遇丰厚,一年时间就可以让王龙在国内买车买房。王龙怀揣梦想,搭乘飞机出境。可是,等他到了这家公司后发现,一切都变了样,他不光被搜身拿走护照,还被一顿拳打脚踢。至此,他才大梦初醒,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精心设计好的陷阱。

防范提示:

看到这种境外高薪诱惑一定要查一下经营公司是否具备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这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如果高出很多就要考虑是否有陷阱。毕业生应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境外职业介绍服务。

3

传销陷阱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案例


李某是某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一天,李某接到朋友周某打来的电话,希望他来公司工作。李某来到广州后,周某让他签订了一份合同书,并让他要交押金3千元,并承诺如辞职离开公司,押金随时如数退还。李某认为周某与自己是朋友,又有合同和承诺,便拿出3千元交了押金。当天下午,周某就带三人开始岗前“培训”。“培训”主要是讲怎样赚钱,怎样暴富和赚钱要不择手段以及“发展下线、金字塔”理论等等。经过几天“培训”后,公司让他“上班”,就是打电话、动员蒙骗认识的、想找工作的人来“工作”。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END

文字:曹渝淇

图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正义网、

南皮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编辑:王天锦

一审:张怡

二审:吴佩伦

三审:程振明

海大食品食光机
作为一个公用、可见的消息集散平台,为学生发布诸如科研组队、学校通知等重要信息,也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服务学生的窗口,发布复习资料等其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资料,便利学生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