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儒家?兵家?还是纵横家?
文化
历史
2024-12-30 18:06
湖南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因为徐庶事母至孝,曹操与程昱便用计骗得了徐母的亲笔字迹,然后假冒徐母的名义要求徐庶离开刘备。徐庶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形下,决定弃刘投曹,但是在临去之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便是有名的“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事实上,徐庶确实是母至孝的人,也是因为母亲的关系才会发生日后弃刘投曹的事情。加入刘备阵营的徐庶很快地就获得刘备的器重,徐庶也不嫉才,随即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且将诸葛亮比喻为“卧龙”,希望刘备可以见一见这位奇才,可是刘备却未如徐庶所想的那样,只问徐庶是否可以请来一见。不料徐庶却表示只有亲自去拜访诸葛亮,才有办法将此人请出来,坚持要刘备亲自前往拜访。刘备多次往来于新野与襄阳两地,也认识了不少隐居于乡间的读书人。某次向素有“水镜先生”之称的襄阳隐士司马徽操讨教未来的发展方针时,司马徽明白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儒生俗士,不了解现在的趋势,要能够了解时势只有被称为俊杰的人才这种本事。荆襄一带只有伏龙、凤雏才够资格被称为俊杰。”司马徽说:“伏龙、凤雏者,乃是诸葛孔明与庞士元两人。”有了司马徽与徐庶的共同推荐,刘备对诸葛亮也感到兴趣,因此便接受徐庶的建议,亲自去拜访这位被称为“伏龙”、“卧龙”的诸葛孔明。这位被称为“卧龙”的年轻人,时年二十七岁,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与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方二十里处的邓县“躬耕陇亩”。诸葛亮身高八尺,算得上是一位高个子的帅哥,常自比自己为管仲、乐毅,周遭的朋友中,可仅仅只有崔州平与徐庶两人认同他的说法。大部分的人会将自己所向往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目标,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的诸葛亮,显然是将自己定位为“纵横家”类的人物,而非一般人所熟知的“儒家”。管仲是齐桓公时期的“相”,春秋战国时代的“相”,主要从事的是外交工作,并非治理国政,如同现在美国国务卿的角色,所以苏秦得以佩戴六国相印,这是说明山东六国将外交事务委由苏秦所掌理,而非让苏秦来担任治理六国国政。至于乐毅最为人所知的乃是集五国大军,合力攻下齐七十余城。从这一点上来看,乐毅应该是兵家,但是乐毅真正了不起的是联合五国的外交能力。试想,以苏秦这么厉害的人物都仅仅只能联合六国大军将秦国围堵在函谷关,而无法踏入秦国一步,乐毅却能率领五国联军几乎灭了齐国,可见得乐毅在外交折冲的本事绝不逊于用兵能力。诸葛亮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很明显是希望自己可以当一个外交折冲的高手,这一点从《隆中对》里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等外交工作置于“内修政理”之前可以看出。不少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刘备,而非已有稳定发展的曹操或是孙权,主要是认为自己在刘备手下做事可以拥有更高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说法,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当时的刘备在荆州只是一名客将,所拥有的根据地也只是刘表暂时“借”给他的(相较于孙权的借荆州,刘表的新野才更像是借来的),没有人知道刘备未来究竟会如何,为了可以拥有更高的发展空间才去投靠刘备,与其说是冒险,不如说是更像一场豪赌。诸葛亮是一名“现实主义者”,他所看重的不会是能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否则以他在荆州的人脉关系,想在刘表底下谋个一官半职不会太困难,甚至去东吴投靠长兄诸葛瑾也比投靠刘备要更具发展性。诸葛亮看重的其实是自己的才能有没有发展的舞台,也就是说诸葛亮真正在意的应该是自己外交折冲的本事有没有机会发挥。放眼望去当今各势力,除了刘备以外,诸葛亮到哪里都没有机会在外交舞台上发光发热,所以刘备的处境正是诸葛亮所看重的,而诸葛亮的才能也正是刘备所需求的,这才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