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出生于巴勒斯坦的拉尔夫·巴克实(Ralph Bakshi)是俄国犹太人移民的儿子,也是动画史上最高产的导演之一。从曼哈顿的工艺中学毕业后,拉尔夫·巴克实就来到了米高梅影片公司担任动画片的绘制工作,曾与其他动画家共同绘制出巨鼠、“希格尔和奇格尔”等大量的动画形象。但作为第一个把托尔金的《指环王》搬上银幕的人,遭遇却和彼得·杰克逊天壤之别,圈里对他的评价是“毫无品位”。
或许自幼在穷困的环境下长大,巴克实的动画风格总是跳脱不了“低级趣味”,他执导的动画片几乎都是打着动画旗号的B级片。1972年的《怪猫菲力兹》被评为影史上第一部X级的动画片,影片刻画了1970年代嬉皮“猫”的生活,大麻、粗口、滥、种族歧视,简直五毒俱全(可比加菲猫重口味得多)。
而后的《车水马龙》(Heavy Traffic,1973)也拿种族歧视做文章,恶狠狠地讽刺了当时美国存在的“无政府主义”社会现象。对此巴克实的解释是:“卡通艺术就是粗俗的。卡通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边缘化。你要是只去搞那些别人允许你的东西,你就是迪士尼。但卡通应该是低级的、为了公众的艺术,就像街头涂鸦和说唱音乐一样。”
当然,说起巴克实就不得不提描红法(一种动画制作手法,先用胶片拍演员的动作,再由动画师按胶片的动态比例绘制新的形象,其中穿插纯手工制作的动画角色,结合成一部动画片)。巴克实一向擅于把动画和真实场景融合在一起。第二部电影《车水马龙》在真实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就是些动画车。后来《魔界传奇》(Wizards,1977)的战斗场景,那些骑在马上的坏蛋也是真人出演。
所以在《指环王动画版》的圣盔谷一幕中,他利用这项早期技术完成了被媒体形容为“动画史上前所未有场景”的壮举也就驾轻就熟。但描红法总归是一种以廉价视觉质量为代价而节省开支的方式(节约了动画师设计角色的动作成本),即便是在当时,那些通过转轮摄影生成的单薄角色和传统手工绘制角色站在一起时,仍像褪了色的相片,人物刻画失色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缺陷。由于无法给托尔金的著作一个体面的交代,合作的联美公司也不打算继续拍下一部,巴克实最终放弃了《指环王》续集的筹拍计划。
对于巴克实在动画中大量运用描红法,宫崎骏曾直言这种非“全动画”的电影是垃圾,但彼得·杰克逊在拍摄真人版的《指环王》时却承认在动画版里得到不少参考。
而围绕在巴克实身上的争议,就像他电影中的cult趣味一样黑白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