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一直都对我国虎视眈眈,但它们却从来都不敢正面招惹咱们,在一次公开的采访当中,美国某将军率性直言,认为中国的这三大奇才是关键。
这三个人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让亿万中国人真正地“硬起了腰杆子”,他们分别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和“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核潜艇”这一设想,在1939年的美国就成熟了,他们当时就在探索一种“以核能为动力的潜水艇”。而当时的我国还在艰苦卓绝地抗战,根本就无暇顾及此事。美国科学家海曼,在二战结束以后,就组织一大批顶尖科学家正式研究此事。
到了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它的名字就是“鹦鹉螺号”。3年以后,该潜艇还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创举,那就是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连续航行了10多万公里。
翌年,“鹦鹉螺号”还直接穿越北冰洋冰层,从太平洋抵达了大西洋。
苏联的核潜艇在1959年正式建成,与美国其实是差不多时期的,两国展开了十分激烈的竞赛。随后,英国和法国也宣布拥有了这种利器,在海洋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当晚,直到1966年才开始研制,花了5年的时间才第一次成功下水,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一号”。就现在的标准来看,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的“091型核潜艇”非常落后,但它实现了我国“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这5艘核潜艇的背后,是无数中国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旭华。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过了“蜜月期”,苏联方面明确表示:“在核潜艇上不会帮助中国”,由此,我们只好开始了无比漫长的探索之路,1958年被调到北京的黄旭华,为此隐姓埋名了大半辈子。
虽然黄旭华并非行伍出身,但他有着强烈的血性,发誓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核潜艇。在长达30年的时光中,黄家人都不知道黄旭华在从事什么工作,连病重的母亲都无法见到他一面,风言风语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他在外面干了坏事,黄旭华却无法为自己辩解。
一边要忍受着来自家人的误解,一边又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这样的经历的确非常难熬。1988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发射试验成功后,黄旭华才算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将接力棒递给了下一代人。
从1958年到1988年,无数科学家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悄然逝去,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安宁。而与黄旭华一样,于敏这个名字,也是在1988年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现在大家都知道,于敏是搞氢弹研究的,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但是,1960年底到1988年以前,于敏长期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带着团队宵衣辘食地做实验,为的就是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氢弹。
研制氢弹对于敏来说,其实是一件“很吃亏”的事情,因为他当时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所建树了。换句话讲,18岁就考入北大工学院的于敏,一开始并不是搞实验的,他是搞理论的。
原本只要动动脑子,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说不定还能发表举世瞩目的论文。这对于从事大多数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的确是毕生的追求。但是,当时我们国家迫切需要一批人去搞试验,因为西方不断地对我们进行“核讹诈”。
如果自己的腰杆子不硬起来,那就要一直被人欺负。因此,于敏最终还是放弃了擅长的基础研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氢弹试验当中。
氢弹这个东西是国外搞出来的,而于敏并没有留学的背景,“隔行如隔山”让他很受煎熬。没办法,于敏只好从头开始研究,以最快的速度吃透相关理论。我们的“软件”虽然跟上了,但“硬件”却没办法靠努力“速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
英国和苏联都用了4年多的时间,就将氢弹搞出来了,原因就在于他们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搞氢弹不是过家家,它需要十分繁琐的计算,算错一点造成的后果都难以估量。没办法,我们的科学家除了借助唯一的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外,大量的计算工作都依靠人力进行。
就这样,我国在1967年6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意味着中国人的腰杆子真正硬起来了。或许有人会问,1964年我们的原子弹不是爆炸了吗,为什么还需要氢弹呢?
的确,原子弹的威力很大,但它其实不再适用于实战了,威力更大的氢弹,才是当时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武器,这才是国际上的“硬通货”,我国诞生氢弹的消息,瞬间就传遍了世界,而它的主要设计者于敏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直到80年代后期身体出现不适才退居二线。
事实上,与他并肩作战的邓稼先,就是因为受到过多辐射才英年早逝的。2019年1月16日,于敏同志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在同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而美国将军提到的第三位人物,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同志。
比起前面两位科学家,钱学森的各种头衔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也更多。事实上,在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火箭等诸多关键领域,都活跃着钱老的身影。或者说,他是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他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人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美国深造的钱学森马上提出要回来,但遭到了对方的非法拘留。作为冯·卡门的得意门生,美国人深深地知道他的价值,不顾一切地阻挠其回到祖国的怀抱。但钱老丝毫都不为对方的威逼利诱所动,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还是回到了期盼已久的祖国。
他的到来,为当时还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个崭新的过度,也让钱老找到了奋斗的动力。
与无数的爱国科学家一样,钱学森并非是为了金钱和地位工作,他为的是祖国和人民,为的是心中永不磨灭的信仰。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钱老、于老和黄老身上,还体现在千千万万一线科研人员身上。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奠定了这个国家的基础与未来。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让美国将军直言不讳地感叹,西方国家不敢招惹中国!
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无数先辈中的缩影,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永远都不要忘记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