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了看2024年元旦写的文章。
关于当时经济形势的一些预判和可能采取的大招,与2024年的实际情况相应对,感觉基本上说的七七八八,大差不差。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去年的文章,改一改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甚至可以直接拿来用。
在2024年初的时候,我们说过:
2024年,请放低预期。
这句话不变。
2025年,请继续放低预期。
虽然刺激大招很多,涵盖各个领域,力度也大,宏观政策转向了宽松,财政更是直白地表示要花钱,但不要忘记,这些都是应对冲击做的准备。
能不能起到效果,能够起到多少效果,尚未可知。
大概率,不能完全消除冲击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对普通人而言,更是如此。或许可以领取到一些优惠券,或是看到单位效益有所好转,但要说就此逆天改命,收入上涨多少,职位提升,生活压力降低等等,相信大家也不会相信。
2023年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螺旋式”向下趋势,并会改变。
还是那句话,这背后涉及到了信心的全面恢复。
信心的恢复,又是建立在明确的经济预期复苏、房地产预期复苏、就业预期复苏、收入预期复苏之上的。
这些复苏,是大招能够起到的最佳效果,并不是刺激大招本身。
事实上,从过往的一整年情况看,大招一直不间断地推出。
不缺政策刺激,但刺激政策普遍只是起到了短期效应。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转向宽松的主基调。
而且,现在有一个情况。
很多人开始看好短期,但不看好中长期。
有一说一,我们目前其实很强势的。
关键科技的突破,部分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经济刺激大招的密集推出,以及财政资金的充裕,让短期经济情况值得期待。然而,从中长期情况看,大家心里面其实普遍没有底,不太确定接下来会怎么样。
经济驱动由外向内的转换,对大家而言是未知的。
猛烈的外部冲击,甚至脱钩,产生的影响也是未知。
新生人口断崖式下滑和老龄化社会加速的结果,更是未知。
大家心里都没有数!
过去几十年发展的逻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是往后,颠覆越是剧烈,上面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
虽然我们有底气、有策略,但这一切终究是未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金、很多人选择撤离的一个主要原因。
没有足够的回报,大家一般都不太愿意冒险,都倾向于求稳。
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做出相应的选择,是人之常情。
现在,都在期待上面多出一些好的政策和大招。
不过对个体而言,这些只是期待。
实际情况越是一般,期待才会越强烈。
2025年,大家应当趁经济短期向好态势,尽可能多地储备好过冬的粮食,来应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同时,请进一步调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