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第一次会见应注意的事项》一文中留言,讽刺本人不懂法,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沉默权,因此不应提及沉默权的相关内容。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沉默权在刑事诉讼中的隐性价值以及我国法律对其的间接保障。沉默权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其价值在于平衡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本文将结合《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探讨沉默权的内涵、我国法律的隐性保障以及未来展望。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对司法机关的讯问有权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且不得因此受到不利推论的权利。沉默权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被追诉人免受强迫自证其罪,防止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的发生。从国际经验来看,沉默权制度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均有广泛实践,如美国的“米兰达规则”明确要求警察在讯问前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虽然未直接提及沉默权,但其精神实质与沉默权的内涵高度契合。
首先,该条款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限制了口供的证明力,从而间接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因沉默而被认定有罪。这与沉默权的核心理念——防止强迫自证其罪——不谋而合。其次,结合《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被追诉人拒绝自证其罪的权利。
此外,《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尊重,也避免了沉默权的滥用。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我国法律虽未明确规定沉默权,但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为沉默权的隐性保障奠定了基础。
尽管我国尚未明确规定沉默权,但相关法律规定体现了对沉默权的隐性保护。例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尊重,也避免了沉默权的滥用。此外,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沉默权的间接认可。
然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一些案件中,侦查机关可能因对沉默权理解不足而采取不当手段获取口供。因此,进一步明确沉默权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对于提升我国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人权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沉默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明确沉默权的法律地位可以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减少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可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例如在保障沉默权的同时,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激励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
总之,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其价值在于平衡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虽未直接规定沉默权,但其相关内容已为沉默权的隐性保障奠定了基础。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沉默权模式,以推动刑事司法的现代化和人权保障的国际化。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沉默权?答案是:我国法律虽未明确规定沉默权,但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为沉默权的隐性保障提供了法律基础。沉默权的价值在于平衡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推动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本文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意见,也不构成对相关案件或事件的意见和建议。本公众号发布的转载作品,是出于传递信息及学习、研究或欣赏的目的,如图文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
张智然律师的部分原创文章
4.正当防卫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以昆山砍人案和山东辱母案为例
5.一起涉黑案件的成功辩护(附:辩护词)
6.从一起检察院作减轻抗诉后二审加重被告人刑罚的案件,看我国的司法程序公正
7.作为被告人王振华的辩护律师,你可以这么认为,但你不可以这么说!
10.十堰法官被刺事件的思考
13.法官担任县委法律顾问之弊
15.司法统一之前施行司法责任制真的是一场灾难吗?—— 与俞江教授商榷
17.《最高法对“取得实习证的实习律师是否可以到法院立案”问题的答复》一文之刍议
21.也谈与智障女同居期间性行为的定性 —— 与石经海、谷君二位老师商榷
24.辩护词选登|彭某“吸毒”后无意识杀死朋友4岁儿子,其刑事责任能力如何认定?
26.微型小说| 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