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老师让我给他的教学课件提一些建议,我一看他的课件有二十多页,每一页都有大量文字和图片材料,就建议他进行精简,最后成功精简到了十页。
实际上,这位老师的情况并非个例。目前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内容繁多,老师们担心那么多的知识点如果不教的话学生会不会不懂,所以教学课件不知不觉内容也就跟着多了起来。
一、从反面解读史料
所谓“反面”,按张耕华老师的观点,“只是强调它在逻辑上与正面显示的历史信息正好相反”。(张耕华.略论史料的另面与史事的另面——关于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两点建议.历史教学.2020年第1期)张老师以吕先生的读史札记《后魏吏治之坏》为例介绍了如何从反面解读史料:
类似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使用的很多史料也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解读,丰富对于历史全貌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开元盛世的时候,很多老师会引用这样一则史料:
(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从正面来看,“米斗不至二十文”和安史之乱后"京师旱,斗米值数千,死者甚众""米斛至万钱""河北旱,斗米千钱"相比较,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但从“反面”来看,所谓“谷贱伤农”,粮价如此之低,对于农民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也不可避免会损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潜藏着粮食生产不足的危机。另外,从正面看,“天下无贵物”确实能体现出民众生活成本较低,但是从反面来看,“天下无贵物”体现出的是市场货币不足所造成的通货紧缩,本质上就已经是经济发展遇到危机的一种表现。
又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很多老师也会使用这样一则史料:
从正面来看,这则史料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之一是移风易俗,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其实这则史料也可以从“反面”来看,画面上人民不是主动剪辫而是被军警强迫剪掉的,可谓毫无自由,不论是被剪辫子的男子还是周边的民众都表现一脸茫然、漠不关心的表情,而剪辫子的军警则一脸兴奋,为自己强迫民众剪辫子而感到骄傲,却丝毫不考虑这些民众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的影响又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没有给中国带来民主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三年以后就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又比如在教学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时,可以呈现肯尼亚蒙内铁路,并出示肯尼亚交通部长马查里亚的一段话:
“当我在美国出差,看到美国媒体报道肯尼亚的标轨铁路,并称赞标轨铁路是我们这一整代人的成就时,我的内心就充满了骄傲。”
二、从背面解读史料
所谓背面信息,按照张耕华老师的观点,“就是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信息”。(张耕华.略论史料的另面与史事的另面——关于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两点建议.历史教学.2020年第1期)张老师以“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为例,指出这一史料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当时因为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的不善已经导致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
同样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使用的很多史料,也都可以引导学生从“背面”解读。有句话叫做“越强调越缺乏”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做同样有利于丰富对于历史全貌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开元盛世的时候,很多老师会引用这样一则史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gǎo]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则史料固然可以说明开元盛世的样子,但是这则史料同样可以说明,安史之乱后户口减少,粮食不足,治安恶化,藩镇割据,民众流离失所。正因为如此,杜甫才会如此司怀念那个户口繁盛、粮食充足,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开元盛世。
又比如说老师们在教学洋务运动时,通常为会引用江苏巡抚李鸿章于1862年给总理衙门打的一份报告:
中国文武制度(政治军事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兵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武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先进机器),师其法(先进技术),而不必尽用其人。
这则史料表面的信息是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只知道学习西方的器物,不知道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不能证明是李鸿章的真实意图,因为这是写给总理衙门的,它背后隐藏的信息是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不论是否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为了得到中央(总理衙门)的支持,他们也只能这么说。也就是说这段材料背后反映出的是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清朝掌权者只能接受学习西方的器物,反映出向西方学习是面临着巨大的阻力的。
类似的还有这个案例,在教学新航路开辟对于欧洲的历史影响时,有很多老师会使用这两幅图片:
左边这幅图是尼德兰画家马修斯于1514年所作,原名《借贷银钱的人与他的妻子》(也译为《放贷者和他的妻子》),现收藏于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右边这幅图是另一位尼德兰画家马里纳斯创作于1540年作品。
两幅画中的男主人公都在“称金”,这是16、17世纪荷兰的一个普遍的行为,由于金银在使用过程中常有减损,细心的商人和家庭都需要称量钱币的重量,以确认其真正的价值。以称金的人物或场景为材的风俗画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通过这两幅比较典型的画作,可以发现新航路开辟后金银广泛使用,进而推出商品经济繁荣(货币是商品经济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结 论
本文系平台特设“历史教学问题与出路专辑”系列作品第一篇,我们将收集、分享更多相关作品,剖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与问题,探寻历史教育教学出路与正道。欢迎佳作推荐、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