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由此想到的是,这套邮票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使用在历史教学中有意义吗?其实,这五位宋代文学家到底长什么模样的,我们都不太清楚。如果在历史教材编撰或者教学中呈现这五枚邮票,难免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这五位文学家就是长成这个样子的。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的追求毕竟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进而想到的是,在历史教材编撰中,有三种图片是意义不大的。
第一种是现代画家想像绘制的古人图像(标准照或半身照)。近代以前,中西方历史人物的画像多不靠谱。书中所见的,多是现代画家想像出来的形象。这在历史教学中就非常尴尬。如果教师详细地给学生分析这些画像,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讲现代画家的想像结果。
第二种是各种著名作品的书影。这些书影除了告诉学生图书馆和书店里确实有这本书外,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由于印刷的原因,大多数书影除了能够看清楚封面的书名外,内文到底写了什么学生通常辨认不出来。
第三种是当代仿建的历史遗迹的图片。许多历史遗迹早已灰飞烟灭,今人仿制重建,供游客休闲娱乐是有价值的,但拿来讲述历史就完全不适合。
然而,道理虽然可以这样说,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我也有过编撰教材的经历。遇到这三种情况,我也犯愁,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图像。另外,我认为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这三种图片只能说意义不大,却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例如给初中生讲诸子百家,尽管我们不清楚他们长什么模样,但也总不能一张图片都不呈现吧?图片所传递的信息尽管不客观,但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有图片也总胜过没有图片。
以上三种情况,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我们尽可能避免,但第一种情况最麻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历史人物,总不能不提供他们的形象图片啊。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又缺乏可靠的图片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从我所收藏的邮票中找到了一些启发。大致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把该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装饰美化后呈现。例如,我们不清楚司马迁长什么样子,但他却留下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吉尔吉斯斯坦2003年发行的邮票,没有描绘司马迁的形象,而是呈现了《史记·匈奴列传》中的经典句子。这种对文字的美化有时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可以充分地彰显文字的神奇力量。
二是寻找该历史人物的作品的图片。例如,我们不清楚关汉卿长什么样子,但他的戏剧作品有不少配图,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1958年发行“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的邮票,有两枚就是关汉卿作品的配图——《蝴蝶梦》和《望江亭》。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买不起这套邮票,但这两枚邮票的图案让我痴迷,有一种强烈的想了解其故事内容的欲望。
三是展示今人演绎或者使用历史人物的作品或发明时的照片。例如,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莎士比亚长啥样,只是关于他的画像流传较多,我们选择了其中一幅而已。英国有一套纪念莎士比亚的邮票就展示了现代演员演绎莎翁作品时的形象。如下面这一枚,展示了《哈姆雷特》的表演场景,演员拿着骷髅头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四是展示该历史人物生平所看见过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探究一个历史人物长什么样子非常困难,但研究他在世的时候所看见的世界的模样则相当容易,因为旁证资料会比较丰富。例如,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1819—1880年)有照片传世,泽西岛在发行纪念她的邮票时并没有使用她的照片,而是依据她旅游泽西岛三个月时所留下的文字,再根据相关资料复原出她游览泽西岛时所看到的景象。这是一个让人神往的切入视角——我们搞不清楚历史人物当时的模样,却能搞清楚当时他(她)所看到的世界的模样。下面6枚邮票的内容分别是果园之岛、庄严古堡、美好漫步、宁静无澜的大海、甘美的夜晚、泽西人文小景:
我总觉得,历史教材应该是有趣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对于一些我们无法把握其真实容貌的历史人物,不妨另辟蹊径,从多角度呈现图片素材,这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黄牧航的书斋”,作者:黄牧航。转载仅作学习交流,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