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 牢
傣族先民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
哀牢国,即傣族史籍中记载的“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达光王国最早与汉朝有接触的国王叫“哀牢”,因此,汉史就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又因达光地区的百姓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也称作“滇越乘象国”。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古国之一,开国之王为九隆,历时四百多年,大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公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哀牢国统治中心位于“勐掌”(保山盆地),疆域包括今中国云南省怒江州、大理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西端、红河州西部,缅甸掸邦、克钦邦、曼德勒省北部,老挝丰沙里省、琅南塔省。
傣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哀牢的传说,有一个关于哀牢始祖的传说,大意是:
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木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哀牢”在今云南所有民族语言当中,只有傣语能解释清楚。“哀牢”当今傣语为“酒气”,但哀牢国之“哀牢”明显不是“酒气”。“哀牢”发音非常接近傣语“AiLong”,汉语译为“大哥”或“老大”,也可引申为“中央”或“中心”。可见,“哀牢国”就是“中央国”或“中心国”。
哀牢终归汉。柳貌,古哀牢国九隆王传人。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归附东汉王朝,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汉王朝设永昌郡统一管辖。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帝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哀牢传》曰:“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粟)栗代。”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最早的关于哀牢的古诗是唐朝初年骆宾王写的《从军中行路难》。节选如下: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宋末元初的方回写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馀瘴多病意欲休官因读唐书南诏传为此二诗问其风俗》。
汉代哀牢种,泸南大渡河。
深秋如夏热,穷腊亦春和。
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
已还生定远,犹类病维摩。
宦思轻髦梗,閒心愿涧阿。
此乡非瘴土,何幸小婆娑。
明代施武的《永昌词》,写的是明朝哀牢地区的方言情况。
汉武穷边开永昌,哀牢部落散丁当。
流人不学花蛮语,城郭风烟半建康。
清代的颜检是乾隆嘉庆时候的官员,云南巡抚颜希深之子,在云南曾经工作过很长时期。他是难得真正踏上哀牢山的古代官员,《由南山口至松树塘》里写出了哀牢山松林之美。
忆昔官南滇,曾上哀牢山。
哀牢山头老松几万本,松花松叶落地如铺毡。
清阴下,跨骢马;
款段徐行神潇洒,飘飘一若登仙者。
今日坐松间,又似重游也。
乃知人间清闲真境不易得,得之往往在于寂寞荒凉之穷野。
据讲现今的哀牢山有三大未解之谜。
罗盘失灵。哀牢山的地理环境复杂,存在大地磁场强度异常的现象,导致指南针在这里容易失灵。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哀牢山地区存在带磁性矿物的岩石,如玄武岩,这些矿物的磁场干扰了指南针的正常工作,使得方向判断变得困难。
失温。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导致核心体温下降到危险水平。哀牢山的山林环境湿度大,温度低,即使在不极端的低温下,失温也可能发生。
迷路。哀牢山地形复杂,小路众多,树枝和流水经常阻碍通行,导致行人容易迷路。此外,哀牢山的浓雾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增加了迷路的风险,使得救援和自救都变得极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