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优秀创新案例17】西安区:实施“三项工程” 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

民生   2024-11-04 14:40   黑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项目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重要指示。西安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强落实、见实效”活动,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推进思想观念变革,转变创建工作思路,锚定“认同”、聚力“融合”、赋能“发展”,探索实施价值认同、同心共融、发展聚力“三项工程”,集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上出实招、见实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西安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24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转变观念为核心,深入实施“价值认同”工程,实现互鉴融通。坚持以思想观念变革促进民族团结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构筑各民族团结共乐的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共有共享。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综合性互嵌式文化服务中心9个,打造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阵地6个,设立“红石榴道德讲堂”,持续打造“铸牢共同体意识大讲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品牌,实施“石榴铸魂”“同心筑梦”系列工程,评选民族团结进步“好青年”“好家庭”“好邻里”等10类先进典型,弘扬“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就文化精品。聚焦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牡丹江首家“戏剧角”,成立民族文艺表演队,演出近百场次。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引领,成功举办东北地区乡村雪地足球争霸赛、民族运动会、牡丹江雪雕大赛等传统民族体育赛事活动,展现各民族优秀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以民族音乐艺术为特色,开展“乡村文化音乐节”“民族文化艺术节”“正月十五掷棍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现已成为牡丹江市文化艺术标志性品牌。推动转化发展。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建成萨尔浒古城文化等保护区,培育花甲礼、靺鞨绣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19个。引入社会资本,建成3000平方米特色体验馆,集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应急反应于一体,将数智技术与传统文化联结,运用现代VR技术、人景交互等方式,持续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二)以夯实基础为关键,深入实施“同心共融”工程,实现聚同化异。立足高质量发展,凝聚各族群众力量夯实民族团结根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空间嵌入之基。构建互嵌式共居环境,新建、改建具有民俗风情的民居800余栋,打造各民族和谐共居互嵌式示范社区(村)24个、互嵌式示范小区258个,相继完善民族商场、学校、艺术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成民族广场等大型活动场地16个,全新打造4000平方米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全面拓展互嵌功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模式。强情理融通之基。探索互嵌式社会心理服务发展工作路径,以点带面形成“1+8+N”,即1个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8个乡镇(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N个村屯、社区、社会组织心理服务室的三级社会心理服务架构,建立社会心理网格328个,覆盖到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领域,建立各民族群众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把握社会心态走势,促进各民族和谐共融。强创业环境之基。依托聚居区优势,着力把服务朝鲜族群众返乡创业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陆续吸引652名在韩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创新建立“政策保障、常态联系、优质服务”三项机制,推出“四个一”服务举措,解决“领办代办各类手续”等实际问题200余个,返乡人员相继投入资金6.5亿元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就业3200人次。

(三)以创新融合为突破,深入实施“发展聚力”工程,实现协同共进。立足资源优势,以融合发展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升级”,集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从“汲取经验”转向“实践创新”的西安样板。推动“民族团结+基层治理”协同共进。围绕完善“一核三共七模全网格化”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行“六中心”合一,强化“六调联动”,设置村和社区互嵌式网格541个,梳理全区各族群众关注度较高的49项入格事项,创设“红石榴驿站”“社区石榴籽家园”“15分钟服务圈”,培育“石榴籽”服务队58支,零距离服务群众,解决小区热点难点问题,把“共同体”理念融入各族群众的生活之中,推动治理体系纵向到底、有机融合。推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协同共进。围绕推动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沿牡海城际公路和G11高速公路建设两条乡村振兴产业带、民族团结进步暨“农文旅”促“三交”示范带,相继建成中兴冰雪梦幻小镇、红星生态康养小镇、红旗东北抗联小镇等重点民俗文旅产业项目45个,实现了“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2024年,全区6个民族村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村达到100%,50万元以上村达到50%,100万元以上达到33%。推动“民族团结+城西旅游”协同共进。编制《西安区全域旅游发展十年规划》,以打造“N”字型特色街区和乡村民俗特色小镇为重点,构筑“城里城外”互通互联的“一村一街一带一路一街区”城西旅游发展格局,建成中兴民俗园、民俗风情街、民俗文旅商贸园区等特色景区,打造跨境免税购物中心、民族食品产业园、大学生民俗产品文创中心、中华民族服饰体验馆等特色项目33个,全区游客实现从“数万”到“数百万”的井喷式增长,构建旅游促“三交”的新格局。



三、经验启示 

 西安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为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必须坚持思想转变,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动力”。西安区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不断发掘文化底蕴,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促进各民族深入互促、深度相融。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必须坚持强基固本,将融合基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动力”。西安区立足资源禀赋,全面提升居住、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增进心理共识,重点解决民族团结进步“提质”问题,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证明,只有夯实基层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互嵌,共守民族团结。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推动力”。西安区深入研究探索各民族“三交”的创新举措和载体,潜移默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找准促进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切入点和发力点,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实践证明,只有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方式方法,才能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质增效。

盛世华诞 举国同庆


来源:市能力作风办

编辑:戴云鹏

校对:赵文俊

审核:市能力作风办


扫码关注我们

长按关注我们!
记得点击在看~

雪城先锋
理论讲台 党建平台 党员舞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