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点加氯原理及药剂用量计算

2024-12-21 17:20   宁夏  
氨氮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对人及生物都有极强的毒性,并且可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因此,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收紧,污水处理厂排水氨氮指标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各地常用的污水处理厂排水指标中,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要求氨氮≤1.0mg/L、Ⅳ类水要求氨氮≤1.5mg/L;GB897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A要求氨氮≤5.0mg/L。很多污水处理厂建设时间较早,如对标现行标准需要大面积的更新改造,投资较大,所以,对于氨氮的达标排放来说,折点加氯这种便捷实用的方法被广泛采用,但在实际生产中,又存在折点不好判断的情况,本文从折点加氯原理出发,给出折点加氯药剂用量计算的简捷方法和避免折点加氯造成总氮超标的方法,供水处理人士参考。
一、折点加氯原理
当水中有氨时,氯与氨结合形成化合氯,也叫胺。通常来说,随着氯的加量的增加,氯与氨持续反应生成下面三种氯胺形态。
以上三个反应中生成的一氯胺(NH2Cl)、二氯胺(NHCl2)、三氯胺(NCl3)都称为化合氯,其与水中自由氯(HOCl、OCl-)的总和称为总余氯,如下图所示。
当少量氯加入污水中时,反应与上述三个方化学反应方程式一致,当加氯量逐渐增多时,反应变得愈加复杂:(1)除氨氮以外,污水中往往还有其它还原性物质,比如有机氮、硫化物、亚铁离子、锰离子等,这些物质的存在导致少量加氯时,水中不会出现游离氯和化合氯,即出现余氯的位置发生偏移,如下图所示;(2)当其它还原性物质被少量余氯氧化后(反应时间不足1s),反应进入图示的I区,一氯胺(NH2Cl)迅速形成(反应时间为30s~60s),在pH=8时,一氯胺(NH2Cl)是I区的唯一产物,总余氯随着氯投加量和一氯胺(NH2Cl)产生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直到A点(质量比Cl2:NH3=5.07:1,摩尔比为1:1);(3)继续提高加氯量,反应进入图示的II区,在此区域,次氯酸将氨氧化成氮气和硝酸根离子,导致污水中总余氯大幅度下降,直到几乎90%的氨氮被氧化(反应时间为10~60min),即反应达到B点,B点就是折点(质量比Cl2:NH3=7.61:1,摩尔比为1.5:1);(4)继续提高加氯量,水中已几乎不存在还原性物质,自由氯含量持续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折点加氯的反应时间与污水的pH值有关,最适宜的pH范围为7.5~8.0之间,如果不在此范围内,反应速率迅速下降,需要延长反应时间。
二、加药量计算
在生化处理中,氨氮是先在好氧池中被氧化为硝酸盐,而后硝酸盐在缺氧池中发生反硝化反应生成氮气等气体。但是,折点加氯与生化反应不同,如下两式所示。
从以上两式可见,当次氯酸与氨氮的摩尔比为1.5:1时(质量比7.61:1),氨氮被氧化为氮气,当次氯酸与氨氮的摩尔比超过1.5:1时,尤其是达到4:1以后,氨氮被氧化为硝酸根离子,这也就是未经计算而大量加氯力求实现折点加氯降氨氮,却导致总氮超标的原因。
由上述反应可知,我们控制折点加氯的加药量,实际上是保证次氯酸与氨氮的摩尔比为1.5:1,据此即可计算加药量,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为2000 m³/h,其深度处理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接触消毒池”的工艺,要求接触消毒池出水氨氮≤1.0 mg/L,而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氨氮为5.0 mg/L,计算接触消毒池投加13%次氯酸钠溶液的量。
(1)计算接触消毒池所需氯气(Cl2)的量
式中:1.5为次氯酸与氨氮的摩尔比,mol/mol;5为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氨氮质量浓度,mg/L;14为氨氮(以氮计)的分子量;71为氯气(Cl2)的分子量。
(2)计算13%次氯酸钠(NaClO)溶液的量
式中:74.5为次氯酸钠(NaClO)的分子量;13%为次氯酸钠(NaClO)溶液的浓度。
(3)计算小时加药量
式中:2000为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m³/h;1040为13%为次氯酸钠(NaClO)溶液的密度,kg/m³。
总结
折点加氯是污水处理厂降低出水氨氮的快捷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合理确定加药量是实现将氨氮转为氮气的基础,加药量不足,氨氮去除效果不好,加药过量会导致总氮超标。由于次氯酸将氨氮氧化为氮气的时候,生成了盐酸(HCl),会导致污水pH降低,低pH下,反应速率下降,所以加氯的同时,应注意调整pH,保证pH控制在7.5~8.0之间,以实现氨氮的快速降解。

水处理科技学报
分享水处理工艺设计方法和运行调控措施,报道水处理前沿技术。欢迎水处理人士来稿,稿件内容可为运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运行经验总结、技改技革案例、技术研究综述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