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段间增压作用及设计方法

2025-01-06 16:50   宁夏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给出了反渗透高压泵的设计计算方法,在使用反渗透的水处理项目中,有很多两段或三段排列的反渗透,在段间设计有增压泵。本文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给出增压泵的作用及需要设计段间增压的判断方法、设计方法,供水处理人士参考。
一、段间增压的作用
概括来讲,段间增压工艺是使反渗透系统各段通量均衡的方法。为什么要保证各段通量均衡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如果各段通量不均衡,将导致产水水质变差。沿着进水方向,前端膜的浓缩倍数高于后端膜的浓缩倍数,浓水侧含盐量增长幅度沿系统流程先大后小,将使沿流程各元件的给浓水含盐量普遍提高。例如,我们利用二段,每段膜壳内均为6支膜,即12支膜串联的方式将TDS为1000 mg/L的废水浓缩至TDS达到4000 mg/L,如果通量均衡,则每一支膜的进水TDS稳定上升,直到最后一支膜浓水TDS达到4000 mg/L,但如果一段回收率过高,即膜通量高,那么进入二段时,水的TDS将比通量均衡时高,二段产水水质变差。
(2)如果各段通量不均衡,将导致一段膜污染加剧。结合本公众号文章《反渗透浓差极化现象与回收率设计》,一段通量过高时,一段浓差极化现象加剧,膜污堵随之加剧。
(3)如果各段通量不均衡,将导致一段个别膜元件的通量超出允许的设计范围。
(4)如果各段通量不均衡,将导致末端膜元件浓水流速不足,造成末端膜元件浓差极化现象加剧,出现结垢问题。
二、需要设计段间增压的判断方法
根据本公众号上一篇文章《反渗透高压泵设计及其与膜通量的关系》,反渗透的膜通量可按下式表示。
那么对于两段式的反渗透系统,一段和二段的膜通量可按下两式计算。
我们为了维持通量均衡,通常使一段通量与二段的通量之比满足:1.0≤J1/J2≤1.2。计算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反渗透设计进水量为100 m³/h,回收率75%,采用37.2 m2的膜元件,膜元件测试压力为5.50MPa、测试产水量为33.3 m³/d,两段膜壳15:8排列,高压泵扬程为H=360 m。进水水质如下表所示,计算无增压泵时,两段膜通量是否均衡。
(1)计算膜元件渗透系数A
(2)计算阴阳离子浓度总和
(3)计算进水渗透压和产水渗透压
以上计算在本公众号上一篇文章《反渗透高压泵设计及其与膜通量的关系》中已经说明,详细说明请参考该篇文章。
(4)计算一段膜通量
已知高压泵扬程H=360 m,相当于Pf1=3.60 MPa,我们取产水压力Pp1=0.15 MPa,则一段膜通量为16.56 LMH,如下式所示。
(5)计算二段产水量和膜通量
由于一段膜平均通量为16.56 LMH、一段膜数量为15×6=90 支、单支膜面积为37.2 m2,则一段产水量为55.44 m³/h,如下式所示。
已知反渗透总进水量为100 m³/h,我们预期系统回收率为75%,即总产水量为75 m³/h,扣除一段产水量,二段产水量应为19.56 m³/h,二段有48支膜,则二段膜通量为J2=10.95 LMH,如下式所示。
(6)比较两段膜通量
从上式可见,一段膜通量比二段高出20%以上,需要设计段间增压泵。
三、段间增压泵设计方法
仍然按照上面的案例,我们要保证J1/J2≤1.2(即J2≥0.83J1),则需要有以下关系。
即在设定的膜通量条件下,两段的产水量之和≥75 m³/h,于是,根据上式求得J1=15.53 LMH。据此计算反渗透所需进水压力为3.36 MPa,如下式所示。
该压力较原设计高压泵低0.24 MPa,则段间增压泵扬程至少应为24 m。
总结
反渗透段间增压工艺可以维持各段通量均衡,降低浓差极化程度、降低一段膜污堵和二段膜结垢,是保证反渗透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部分EPC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毫无根据的断言不需要段间增压泵,以至于反渗透运行过程中出现污堵和结垢。从本文可见,可以通过两段通量的均衡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设计段间增压工艺,且计算较为简单,只是正向和反向计算的关系,设计中,正向和反向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可以使我们简化问题。

关联文献

进水压力计算方法

Crazy Designer,公众号:水处理科技学报反渗透高压泵设计及其与膜通量的关系

浓差极化现象

Crazy Designer,公众号:水处理科技学报反渗透浓差极化现象与回收率设计

水处理科技学报
分享水处理工艺设计方法和运行调控措施,报道水处理前沿技术。欢迎水处理人士来稿,稿件内容可为运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运行经验总结、技改技革案例、技术研究综述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