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小狗科研综合整理自掌上医讯、坦爸、老庄聊薪水等网络平台
“冷漠“的医生,残酷的现实
11月16日,一名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医务人员态度冷漠,引发大家关注,与之前不同的是,这届网友并不好糊弄,女子本来是发视频吐槽医护的,没想到却沦为大众吐槽的对象!
事件起因是女子因感冒去医院看诊,需要找机器取抽血检查报告,她没有询问导医和就诊台,而是几次三番的去询问医护,随后有了这一番言论:
“我说医院的医生,你们不想干可以不干,我今天感冒抽血要取报告,医生说在一楼急诊机器上取,我去了一趟,没想到机器居然坏的,根本无法取到结果。我于是又回去询问医生,提问时语气态度都很好,但对方却十分不耐烦。
后来我又去找负责抽血的医护人员,结果那个人完全无视我,不理我,然后让去对面三楼,结果三楼机器全是关的,本来就已经生病了很难跑,我理解医生上班辛苦,如果说我不讲理你那样对我可以理解,但是我态度很好你直接漠视我、不耐烦,要是不想干可以不干,谁容易吗?不求医护态度多好,最起码能回答我说的话吧”。
医生不理人?没有毛病!
现在,不是谁拍视频谁就有理的。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但是非曲直网友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网友一边倒的评价👇
这届网友太给力了!都是明白人,这共同维护医生的一幕,实在令人暖心!
现在医生每天上午的门诊量差不多保持在80—150 个,几分钟一个病人都不算啥,一分钟一个病人那才叫可怕!因为病人面对的只有一个医生,而医生面对的是一上午100个左右的病人,每多说一句没必要的话,可能就要浪费一个病人等待的时间。
这导致大部分医生坐诊期间甚至不喝水,也不去上厕所,更令人无法体会不到的是,这期间医生必须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这种神经高度紧张的辛苦状态是患者无法体会到的。
医疗不是消费,医生更不是服务员
在很多主流媒体发表的评论文章中,经常带有这样的词汇“医疗是服务行业,医生是服务方,患者花钱购买了服务”。就差不好意思说,医生是服务员了。
🔥民众对医疗的认识,没追赶上对教育的认识!
医生诊疗被定价成白菜价甚至是无偿价,人们很难产生这种智力支持的感受和印象。智力支持是知识高端产业,这个白菜价传递的是低端产业信号,搭配在一起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这就导致知识产权和脑力劳动服务,变成了一种低端的智力劳动,看一个主任医师比看猴的门票还要低。
而一旦医生不想做义务以外的事,就会被打上没医德、态度差、冷漠、服务差等标签。拿着几块、十几、二十块钱的医生们,如果没有做到笑脸相迎、温言细语、言无不尽,就很可能收到各种关于服务方面的投诉。
“医疗“与”服务”的组合,需要打破!
但“医疗”总是能和“服务”组在一起,生成现在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名词:医疗服务。但这个词置于现在医患关系尖锐的环境下,对医生太过敏感。
患者需求的那些关怀、沟通、态度以及便捷,在机构内需要多个环节和部门的支撑。现在大医院虹吸现象明显,人满为患,医院无法为这么大体量的人群提供人人满意的“服务”。
用大家熟悉的「消费性服务」的概念放在医患之间,肯定不行:不同于购买确定性服务,医生与律师、老师一样,提供的东西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医生不是服务员,患方「我花了钱,你就得服务好」这事在医生面前就是无理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