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的熵增定律

汽车   2024-09-23 09:30   北京  

“熵”是一个神奇的汉字,许多人并不清楚它代表着什么,甚至不排除这会儿还有人思考其正确读音。热力学中的熵代表着系统热力学状态的量,用以描述系统内部微观状态的不确定性或混乱程度。而在信息理论中,熵则用来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或信息量的多与少,越高的熵表示信息越不可预测或者越难以压缩。

物理学和信息理论中的概念文字,为何会出现在汽车类期刊的刊首语?皆因在近期的采访与学习之中,突然发现仿佛可以用“熵”来套用解释当下红得发紫,原本“出生在IT”,却“成名于汽车圈”的“全栈自研”。

不得不说最早开创性地把“全栈自研”,这个原本指软件团队或个人,在开发应用软件或系统过程中,从前端用户界面(UI)到后端服务逻辑和数据库,再到基础架构和运维等所有技术层面统统“一肩挑”的行为,,成功套用到汽车圈的那位绝对是个人才。这个瞬间走红整个汽车圈,看似对自身技术实力高度评价,还特别“高大上”的术语,成为包括但绝不仅限于自助品牌的新老汽车势力,彼此争相“滥用”的“口头禅”。从新车发布到技术讲解活动,再到楼宇广告等产品促销宣传,“全栈自研”就如一张艳丽的“便利贴”,到处都是。其出现频率持续增长且居高不下,就连著名的“遥遥领先”也自叹不如。

套用全栈自研以体现“自身技术强悍且无需外部助力”,应该是频繁强调者最希望获得的传播心态与自夸效果。但估计他们不曾想过,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的“熵”,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核心概念之一的“熵增定律”,居然能被用来解释全栈自研。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即热量不会反向流动),这导致了系统内部熵的增加。简单来说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留熵增定律。”这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说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也有类似表达。可即便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皆认为,熵增定律所揭示的宇宙演化终极规律,应该会让许多人顿悟,可如今看来似乎并不适用于那些超级喜欢狂吹全栈自研的车企们,对于逐利的“执着”。

细思极恐的是,全栈自研逻辑的本质是关注用户体验并快速迭代,一套很“互联网”的思维。可一旦被那些亦步亦趋,生怕喊慢了或声音不够大,就会被贴上实力不足标签的“全栈自研”神教追随者们,套用到汽车圈,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从为自家品牌“决心与诚意”所带来的一丁半点“片面背书”之中,获取把自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快感;另外一种则是把本应极其讲究“能者居之,协同作战”的汽车系统工程,玩成“闭关锁国”状态,成为可悲的孤立系统。原本花费重金招募的专业人才能力即便再厉害,也只能徒增封闭系统中的无序与混乱,而本应成为对抗“熵增”,促进“熵减”最好外力的零部件或专项技术企业却惨遭抛弃,实乃哗众取宠兼本末倒置。

熵增的终点是宇宙的最终毁灭。醒醒吧,及早开放系统拥抱外力,吸收新的物质、能量、信息,形成良性熵减状态。别等到最后封闭系统的熵(混乱程度)积攒得足够多而被毁灭,你们输不起。毕竟全栈自研可以是实力的表现,同样也可以是无奈的表达。BTW:抬杠说一句,全栈自研说的是软件,没硬件什么事儿。真要执迷不悔一条道走到黑,那么拜托改用“全域自研”,也许能多活几天。

特别鸣谢好友程鹏对于本文的启发



获取更多图文咨询,欢迎关注《汽车之友》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视频咨询,敬请关注《汽车之友》视频号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


扫码进店,线上购买,快递到家


汽车之友
《汽车之友》杂志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全国发行,影响力广泛的汽车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