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东风,速应对;谋长远,促共识——近期一揽子宏观政策更新和解读及国庆消费观察

创业   2024-10-16 18:04   中国香港  





关注群邑智库,随时随地获取洞察资讯




9月底,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远超出市场预期。这些政策旨在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其中有专门针对促进消费的政策。这些政策将有助于恢复消费者信心,促进今后消费。我们以十一假期作为一个观察窗口,通过假期间一系列消费和人流数据观察中国消费市场之变——品牌应及早布局,以免踏空。




主要观察如下:


经济刺激政策远超预期,主流国际金融机构上调中国资产评级


•政策从中性稳增长逐步转向短期强刺激,政府决策层对稳增长的诉求彰显:国家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其定调由今年7月的“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发生了改变,且9月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讨论经济问题,明确了政策发力信号。这意味着国家接下来的政策或将持续推出更多增量政策,主要着力于刺激消费类的扩有效内需,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密集加码扩大内需,并从政策引导转为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今年以来推出的系列政策,如家电汽车的以旧换新、各地政府的消费券发放等,均为政府反复强调的促销费。需要注意的是,消费业态发生了改变,消费者也因宏观环境变化,其消费态度和偏好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市场的供需逐步平衡,消费也逐步回归常态,对情绪/体验需求提升明显。




消费信心回暖,国庆假期整体消费积极复苏,文旅消费增长明显


消费者线下时间增多,决策链路更短:与前两年的特种兵式报复性旅游心态不同,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上更为随性松弛,决策所需时长上也更短。对情绪和体验的需求也更强烈。


线上内容引流线下体验消费,形成流量的双轮驱动:流量的双轮驱动更为明显,无论是体现在文旅的线上内容+线下体验,还是体现在消费的线上种草/做功课+线下购物/体验+线上支付的形式。


中西部及下沉市场消费韧性凸显:下沉市场消费者人均可用于非住房类消费金额较高,因此对娱乐、体验需求出现明显需求,展现出更高的消费活力。同时,下沉市场消费者成为出境游新的增长,需要长期关注其消费场景和需求的变化。




对品牌的营销启示


东风

预留资源应对消费节点:消费刺激政策正在带动整体消费者信心回升,品牌应密切观察各自品类情况,随时准备投入机动营销资源以获取增长,以免错过政策红利。尤其要重视此次系列政策落地后第一个重要消费节双十一的营销布局。


应对

•重新审视2025年营销预算:这次的刺激政策将有一定的连续性,力度也超预期。品牌应该及时调整2025年增长假设,并配置相应资源。


•重新理解目标消费者:消费者的行为和疫情前及疫情中发生了本质变化,品牌需重新理解目标消费者。


•重新规划品牌流量布局:流量方向因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已发生改变,品牌需要时刻关注活力和潜力市场,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流量分配。


长远

构建坚定的长期营销信念:明确品牌中长期战略谋划,踏实深耕各个区域市场,加强营销策略与深度分销之间的配合,理解自身投放逻辑的本质。


保持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通过前瞻洞见抓住核心趋势,保持消费者长期追踪机制,深度理解其需求及其变化原因。


赢在新“市场”:减少路径依赖,成熟品牌在坚守已有的优势阵地之余,更加需要尝试新营销方式、新渠道、新市场,以获得长期的增长。


共识

打造规模化品牌共识:品牌需要保持流量活力,并基于关键的前瞻洞见,通过全域流量布局开拓新的活力市场,减少流失潜在消费者的可能性。


抓住核心,重塑共识基础:理解品牌即为平台,强调品牌价值,塑造自身流量池减少营销成本。




一揽子增量政策从五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稳”和“进”为目前政策推进的两大关键词。“稳”体现在经济大盘,如生产供给,市场需求,投资消费及就业几方面;“进”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化上,如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等。



点此“定基础”,查看更多


定基础

•财政政策从中性稳增长逐步转向短期强刺激

🔸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7月政治局会议: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 

🔸更加注重高经济发展质量,支持实体经济和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 

🔸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 

🔸今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货币政策大力激活资本市场,加速中长线资金入市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政策利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调整为1.50% 

🔸创设专门针对股票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首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创设首期规模5000亿元互换便利工具,视情况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



稳预期

•一揽子房地产金融举措加速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住建部部署多项政策,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 

🔺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 

🔺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和处置闲置存量土地 

🔺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因城施策略,调整住房限购政策


保障就业,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9月25日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共计24条,下方为节选)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向腹地转移) 

🔺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

🔺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

🔺完善覆盖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

🔺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及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

🔸9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 

🔸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小微企业最新续贷政策:将续贷范围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并阶段性扩大至中型企业(暂定3年);优化风险分类标准等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



强信心

•促进消费发展,提升重点行业生产效率和改善民生

🔸在27个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更新农业机械报废补贴政策 

🔸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 

🔸各个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出各类消费刺激政策(汽车/家电的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文旅促销,免税消费券等)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一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提出了“1统筹6协调” 

🔸四部门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力争以市场化机制引导车网互动规模化发展 

🔸工信部:加快推动移动物联网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发展 

🔸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















政策引领消费信心回暖,消费多元化情绪化趋势凸显

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已经成扩大有效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措施,尤其是今年国庆前的集中加力推出的各项增量政策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消费刺激政策,进一步大力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国庆假期整体消费呈现积极复苏态势:国家税务总局10月8日公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与新需求相关的消费均出现了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可以看出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体验需求和自我感受,如数字文化服务(包括文化旅游、VR体验等)及文艺创作/表演的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78.7%和51.7%;露营相关的新场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2%;营养保健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4%。同时,在以旧换新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扶持下,地产板块相关的家电、家具及装修相关的消费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分别同比增长149.1%,35.7%和26.2%;新车销量同比增长11.7%,其中新能源车同比增长45.8%。





消费者在路上时间多起来了,其生活半径持续向外灵活探索


无论从互联网月人均使用时长,还是从主要互联网应用大类总使用时长的角度,均可以看出线上流量有所下降,且线上的流量正在加强与线下体验活动的协作:2024年6月互联网月人均使用时长为29小时,略低于去年同期的29.1小时;今年上半年,生活服务和出行服务为使用时长同比增长最为迅速的两个主要应用大类,分别同比增长14.4%和12.0%。


从线下出行的角度来看亦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路上的时间多起来了: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期同比增长5.9%,与2019年同期同比增长7.9%。其中按不同类型交通方式的客运量日均同比增长角度来看,民航增长11.1%,水路增长10.0%,铁路增长6.3%,公路人员流动量增长3.7%。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含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提升,消费者因自身灵活机动的旅游体验需求,更为青睐自驾方式出行,该出行方式在2024年国庆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日均增长55.8%,为所有出行方式增长之最。此外,城市间的“旅游串门”也更加频繁(高铁出行半径为330公里,大约需要高铁1小时左右)。





消费者的决策链路更短且更需情绪价值


与前两年的特种兵式报复性旅游心态不同,随着旅游市场回归常态(行业供给侧的机票、酒店供应链恢复)减少了消费者“抢”的心态出现,更多消费者因此对“体验”的需求更加明显,且其决策时长更短,消费上变得更为随性,由“策划一次开心的旅游”转向了“来一场旅游让自己开心”:携程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展演类日均订单增长超过80%;旅客平均提前预订天数从2023年的6.8天下降到2024年的6天;去哪儿数据显示,假期前两日,该平台上热门城市酒店节中临时预定同比增四成。


这种更加随性、更重视取悦自己的态度,从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也可以看出,消费者的认知已经饱和,尤其是新品牌和新产品层次不穷地迭代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出现了下降,使用个数也随之下降。


随着消费信心的不断回暖,这种态度更多体现在激发正面情绪相关的消费上,如更体贴的品牌伴随感,更强体验互动感及高性价比。国内本土品牌因营销动作调整相对灵活,决策链路更短,受到认知饱和冲击的影响相对更小:今年9月中旬起,本土美妆护肤品牌(珀莱雅,可复美,韩束,丸美,润本)以及运动服饰(安踏)销售数据已经出现改善。国际品牌尽管仍有一定的消费者心智优势(2024年品牌第一提及份额较2022年上升3%),不过在如何下沉、渠道布局以及营销决策灵活性上受限较多,导致部分国际品牌在今年国内市场遭遇业绩下滑。





出游人群和目的地日益多元化,线上内容引流线下体验消费,形成流量的双轮驱动


从整体消费角度来看,旅游花费的增幅快于出游人次,意味着国庆期间人均出游消费的更多了:文旅局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出游人次的同比增长5.9%),较2019年同期增长7.9%。


除了因消费者的出行半径变大导致的远程大交通花费占比提升之外,餐饮和文化娱乐的支出因消费者对体验需求提升而出现了进一步提升。旅行和线上内容平台也因此结合得更为紧密,得益于县域基建的完善(旅游景点的开发,特色及大众产品供给丰富,酒店等配套设施改造升级等)和高铁线路及自驾的便利性,让消费者追随线上内容平台种草及推荐,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体验当地特色活动及美食节、观看文化体验类项目成为了可能。如《黑神话:悟空》与山西文旅结合,带动国庆假期前四天的游客人次同比增长58.3%,累计门票收入同比增长44.3%;抖音数据显示传统文化体验相关的团购两超去年2.5倍;国庆期间,县域旅游因和城市生活体验差异较大,更受到高线市场消费者的青睐,日均订单同比增长40%,旅游订单同比增速上县域市场高于三四线城市,高于一二线城市;河南陕州地坑院、泉州蟳埔村、各地古城古建筑均结合线上短视频宣传,其宣传内容成为消费者线下实地旅行的动力。





中西部及下沉市场消费韧性凸显,高品质体验消费场景和即时消费习惯逐步养成


从出行消费者构成来看,去哪儿平台上显示600余个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县城消费者首次购买机票量较2023年同期增逾五成,首次购买出国机票量增逾七成。这一方面得益于基建的完善和供给的增加,如城市新建机场,新增航线增加,到临近高线城市机场增设专线等;另一方面则是下沉市场消费者人均可用于非住房类消费金额较高,即可用于娱乐、体验的闲钱更多,因此在近几年来展现出更高的消费活力。以山姆会员店开店情况为例,早期山姆主要在上海、北京、深圳发力,而在过去三年时间里面,山姆新开门店数量超过了此前24年的总和,从20余家增长至48家,且其开新店的方向也逐渐转向了新一线城市(苏州、杭州、武汉、成都、重庆、长沙等)及其它市场(东莞、绍兴、晋江、温州、嘉兴、泉州等)——沃尔玛在今年二季度业绩会议中称“在中国,得益于强劲的会员增长,山姆会员店保持双位数的销售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人口的流动也带动了即时及体验消费习惯的流动:美团在国庆假期前六日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服务到店消费规模同比增长41.2%,游客日均消费规模较上年假期同比增长69.6%,前五天的夜间时间段餐饮食堂消费较2023年同期增长44.8个百分点;在饿了么平台上,从便利店送至酒店的外卖量同比去年增长100%,且购买物品种类主要为应急类生活用品。同时,有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在抖音团购美食、门票、生活娱乐等。这说明了消费者需要特色新奇体验的同时,也需要更多便利的生活和快捷的购买方式。这样“既要也要”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本地商家的数字化进程,加速各类平台切入/深入本地生活赛道,同时也更加说明下沉市场给品牌及商家的红利窗口期在不断缩窄,其市场的迭代正在不断加速。


尽管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有一部分来自高线城市的游客和从这些城市回流至本地的年轻人(大品牌和营销人员往往更加熟悉这些人的消费习惯 、偏好),不过长期居住于此的消费者才是真正的长线消费主力军。然而由于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在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审美等多方面,无论是横向(与其它低线城市)比较还是纵向(与高线城市)比较,均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市场整体有较高的复杂性。对于品牌来说,一方面从营销角度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更好展现自身品牌调性、以满足下沉市场消费者的情绪需求,如对应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的品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品牌的媒介渠道及供应链管理,包括线上信息引流线下消费(如考虑不同市场消费者的市内出行方式和常规的生活消费活动半径,多点位的线下门店结合线上营销实现品牌共识等),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如线上门店和线下门店同价),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分销和广覆盖。




下沉市场消费者成为出境游新的增长点,购买奢侈品的场景发生变化


国庆假期间,中国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国际航班量已经全面恢复,超过2019年同期。航班整体数量的增加也带动了短线出境航线价格重回理性区间,新马泰等短航线机票价格已经和2019年持平。高线城市消费者走得更远,旅行也相对偏长线,而下沉市场得消费者则是以短线目的地为主,日均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更快:携程数据显示来自四线和五线城市消费者的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倍和3倍,同程旅游则显示有20多个西部城市的出境机票预定同比增长超过1倍。


随着消费者恢复出境游,且有更多拥有闲钱消费的活力购买者前往境外消费,可以推测出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在将来前往境外购买奢侈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奢侈品牌在国内无需营销布局,从购买决策链路数量上来看,出境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反而会更加依赖媒介传递的信息:数字媒体,如种草平台(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等),长视频平台广告,品牌官网及私域,智能电视等,以及户外媒体,如远途交通、住宅写字楼广告,均对此类消费者有更高的影响力。





市内免税新政于10月1日落地实施,或将存在一定增量空间


从免税店购买的角度来看,国庆期间客流量基本持平,2024年同比2023年假期期间运送旅客人次同比增长0.4%,但2024年的总体免税销售金额较2023年下降了41.0%,由13.3亿元下降至7.85亿元,人均消费小幅下滑5%,今年人均消费7124元。


随着《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正式落地实施,除了北京、上海、青岛、大连、厦门、三亚等现有6家市内免税店,还将现存的13家外汇商品免税店转型为市内免税店,同时在另外8个城市内设立市内免税店。不过新规同时规定消费者必须市内提前购买,口岸离境提货并一次性携带出境,这意味着政策更为鼓励便携类消费品,这对品牌的免税品铺货思路产生了新的影响。





本地生活:商圈人流火热;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者线下购买


各城市的商圈街区在国庆期间成为消费者前往的重点地区,一方面是得益于各地政府发放的各类餐饮娱乐消费券、以旧换新政策以及商圈开展的国庆优惠活动,让本地消费者和游客均有动力前往进行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各地商圈的“文旅+”策略,如结合夜间文化,实现了客流量大幅增加,按可比口径每夜客流量较2023年增长25.4%。重点城市商圈凭借更为完善的商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吸引大量消费者前往进行体验,全国100多家商场实现客流、销售双增长。



一揽子房地产金融举措加速落地和各地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在国庆期间引来集中释放。商务部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全国有104.55万名消费者购买“以旧换新”8大类家电产品154.61万台,销售额达到73.57亿元。从消费品类来看,排名前三的家电品类为空调、电冰箱、电脑。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将非8大类家电产品也纳入补贴范围,如洗碗机、智能马桶、投影仪、饮水机等。随着房产交易市场再次回温,家电及家装家具市场需要根据消费者的购房热度以及各地政府政策,及时布局营销市场。


从渠道来看,各地政府最终都选择了线下线上双渠道的补贴方式,打通电商平台、商场和支付应用节点:苏宁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一期间苏宁门店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132%,家电大件功能升级持续加速。


随着线下线上的融合商业模式跑通,在线上留量难存、平台之间互相纷纷拆墙的情况下,品牌需要注意接下来的双十一或将在线下消费场景中迎来一波新增量,且在政策持续鼓励扩大有效内需的情况下,时刻注意政策东风,在营销上更需保持高灵活性。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税务总局;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口海关;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官方微博;群邑山海今;CNNIC;QuestMobile;携程;抖音;中指研究院;美团;饿了么;同程旅游;美团;银联商务数据; 赢商网




制作团队:

方骏 | Zod Fang   群邑智库负责人

高度 | Yolanda Ko  群邑智库总监 






群邑智库致力于成为群邑的大脑,帮助集团、客户整理、管理以及整合数据,提炼洞察,形成知识平台,作为营销的‘指明灯’。


群邑智库
群邑智库作为群邑中国的智囊及知识管理中心,将全力负责发展群邑中国具有领先思想的媒体行业研究;提升第三方调研的运用;并对集团自主开发的工具、调研、系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