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的经济数据比较惨,特别是消费指数和货币活水,市场看空的声音比较大,事实上,经济已经进入了衰退和萧条周期。不过我还是要来说一说消费低迷背后的真相。
中国拥有约14.1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近20%。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在某一类产品上无法实现自给自足,需要依赖进口,那么这一需求就相当于全球20%的人口市场。相反,如果中国能够自给自足,那么它就占据了全球20%的市场份额。再加上中国产品的出口,假设出口份额占全球市场的10%,那么中国实际上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将达到30%的人口覆盖率!
相比之下,西欧的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人口都在6000万至8000万之间,仅占全球人口总量的1%左右。日本有1.26亿人口,美国有3.3亿人口,而全球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大约为12.15亿人。中国单一国家的人口规模就达到了14亿,这使得中国在全球供需格局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所有高收入国家人口的总和。
所以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1936年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强调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以下几点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增加消费并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而是部分转换为储蓄,或收入不增长情况,缩减各种可消费可不消费的支出,导致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的增加而下降,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出现递减趋势,限制了投资的增加,简单的说就是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越来越少,导致收益预期下降,压缩了投资需求。这也是为啥30年,50年国债被疯抢的原因。
3、流动性偏好:宁愿不要利息,也不能失去现金,宁愿不投资,也不能亏钱。流动性偏好也可以看做市场风险偏好,未安全起见经常会存一部分现金钱或现金等价物,宁肯牺牲利息收入,导致市场长期需求不足。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已迈入以内循环为主导、国际国内双循环并重的新发展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内贸与外贸的深度融合,构建一套有利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规则、标准和管理体系。然而,真正的内循环并非封闭自守,而是内外贸企业的自由选择与灵活转换。正如亚马逊,这家全球性的网络巨头,无论业务拓展至何地,纽约至洛杉矶,还是纽约至伦敦,对它而言,均无内外之分。亚马逊的全球化战略与美国国内市场的深度融合,彰显了其对全球市场的洞察力。
目前,我们正面临两个不同的队伍、体系、规则和准入门槛。国务院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从2021年到2035年,中国将致力于实现内贸与外贸的一体化。这意味着,无论是产品生产、税收政策、市场准入,还是检验检测标准,都将实现统一标准,确保同一生产线上的产品,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能享受到同等的规则与标准。
所以我们有了《建设统一大市场》,目的就是,先从国内开始,把区域之间的不公平问题,地方保护问题磨平,真正跑出在统一大市场环境下的有竞争性的企业,进而夺取全球市场。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比较惨的行业有,房地产,教培,互联网,今年金融行业也开始大整顿,失业的失业,降薪的降薪。
房地产的问题其实党中央于2016年就意识到房地产泡沫的问题。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房地产已经面临市场的拐点,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是实际上,房地产作为拉动GDP的夜壶,屡试不爽,大家都不希望房地产跌的太快太早,结果就是楼市泡沫继续顶到2020年,中央发出“三道红线”后,直到2021年见顶。疫情或只是房价下跌的催化剂,并不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根本原因。房地产现在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人口拐点,长周期拐点,收入预期下行,供需错配,风险偏好下行问题等。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拐点。引发多方面的衰退。这个都是周期问题,经济周期,不以人为意志所改变,经济能走到今天这样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出现房地产硬着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互联网行业,2008年乔布斯推出iPhone,2011年乔布斯逝世,随后推出iPhone4s这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时至今日全世界都还在继承乔帮主的遗产,直到ChatGPT的出现开创新的iPhone Moment。而我们这一代是吃过互联网红利的,我互联网行业干过十年,身边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同事或朋友靠着时代的红利财富自由。还记得15-17年那时候移动互联网最火的时候,人才供不应求,做APP的跳个槽,薪资分分钟翻倍,即便是没有多少经验的毕业生,只要稍微能画点UI都是抢着要,那时候根本无法想象搞APP的居然会有一天找不到工作。而后面互联网慢慢地卷起来大家都深有体会,刚开始卷,还算卷的有出路,大家卷的目的是提升自己,获取更高的薪资,跳槽到更高的平台。而往后是胡乱的卷,卷的目的仅仅是卷给上级,卷给老板看,目的仅仅是卷死别人。内卷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代名词,虽然有杭州著名的‘996’福报,实际更多是因为随着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都普及了智能手机后,整个消费互联网行业已经见顶。当然这两年行业已经不那么卷了,事实上是因为大部分要么失业转行了,剩下的也就不再互相伤害,都躺平了。
说到消费互联网,不得不提及现在所谓的“数字经济”,也就是搞产业互联网。在说“数字经济”和“金融”之前,我们先聊一聊统一大市场。
回到当下的经济市场结构,中国是个单一的大市场。所谓单一市场是指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的市场。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市场,遵守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汉族人口在中国人口民族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占中国总人口的91.1%。发展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全国通用商业规则市场环境是大体一致的。这时候就会有杠精说,那印度也14亿人口也是一个单一大市场。其实不然,中国与印度在市场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印度尽管是一个拥有超过十亿人口的大国,但其市场实际上是高度碎片化的。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印度由28个邦、6个联邦属地和一个国家首都辖区组成。每个邦都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它们在遵循宪法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商业规则。这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要素流动面临诸多障碍。
一个拥有100多个生活习惯各异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最大的印度斯坦族群仅占总人口的46%。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也是印度的一大特点,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印度还使用多种语言,官方语言就有22种,此外还有121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1万。印度还保留着严格的种姓制度,这进一步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的人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机会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说印度是由20多个大小不一的分散市场组成的复杂体系。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体系,这两大优势共同塑造了中国工业的独特且强大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剧烈变化,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全球分工调整以及产业配套的重组。这些变化最终反映在产品价格上,形成了一种现象:中国购买的商品往往价格上涨,而中国出售的商品则价格下降。
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通常来源于以下几种优势:
1. 技术领先,形成技术优势。
2. 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形成劳动力比较优势。
3. 拥有优质资源禀赋,形成资源优势。
4。在电力、燃气、运输等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些优势共同作用,使得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十大报告和国务院的规划都强调了一项重大任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链和工业系统的效率。
在不增加任何资本投资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如果能实现产出增加1%到10%,平均增加5%,那么对于我们现有的100万亿工业产值来说,通过数字化赋能,有望额外增长5万亿。这5万亿的增长不仅是产值的增加,由于不消耗原材料,它也是纯增加值,相当于没有增加资本投入而获得的利润。这样的增长,其价值可能相当于二三十万亿的工业产值。
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赋能,它能够形成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目前,消费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而产业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这一领域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一旦成熟,将极大地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和价值。
而贸易批发和零售,包括线上和线下,实体贸易和互联网贸易,以及跨境电商等。在这个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突破现有的局限,实现内外贸的深度融合,打破内外循环之间的隔阂,形成更加统一和高效的市场环境。这块广州的Shein和上海的Temu就明显做的更好,很难想象作为电商之都的杭州居然在自己大本营里跑落伍了。关于互联网今天就先聊这么多。最后说说金融。在说金融之前,我们先聊聊GDP的事情。
大家都都知道,我们的GDP分为三大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一产业就不说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占比目前大概是3.5:6.5。而美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80%,工业不到20%,和我们比服务业更发达。而美国第三产业的繁荣掩盖不了其制造业空虚,所以才有懂王的制造业回流计划,为何?因为第三产业,金融业的本质就是服务业,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就会马上萎缩。也就是抗风险能力更低。这个08年的时候美国已经体验过一次了。
所以我们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应以实体经济为主导,以制造业为核心。这一核心地位的确立,意味着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制造业的比重不应低于25%。
目前,制造业的比重在27%到28%之间,我认为这一比重在27%到30%之间是合理的。这不仅能够确保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也能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重点是经济必须以制造业为核心,金融必须服务实体,避免脱实向虚。而我们的金融有多虚你们都知道,天天只会电话推销贷款,真正要服务没服务,要专业不专业。
当然目前服务业的占比还在不断提升,而制造业发展上不去的问题也因为全球市场打不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原因。实际上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业,面临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端制造业转型的过程,所以国家要发展的是制造业为中心的服务业,也就是生产线服务业,并不是生活性服务业。
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甚至更高是未来的大概率事件,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60%计算,那么到2035年,假设我们的总产值达到250万亿,服务业的增加值可能会达到150万亿。如果其中四分之三是生活性服务业,那么生活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20万亿。什么概念?我们有十几亿人口,这意味着每个人需要消费约20万元的生活性服务。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性服务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我的头给你,你的脚给我,我们互相洗脚,理发,其产生的实际价值相对较低。一旦发生经济危机,这类服务业很可能会迅速萎缩。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就是一个典型。
消费不行,因为,我们不仅房地产在挤泡沫,服务业也在挤泡沫,国家明确表态,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应以实体经济为主导以制造业为核心!所以今年集中整顿金融行业,包括刚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创纪录的提及62个“改革”。而万物皆周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服务业的角度你可以简单的把当下的金融行业看作过去的互联网行业,未来所谓的超额收益或不合理的高薪将会成为历史。当然真正有水平的人依旧不怕。
关于中国经济,我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有一些短板或缺陷。计划经济,地区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过度的竞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税收,可能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这种现象虽然在近年来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和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仍然受限。农村和城市在商品服务、交通物流、市场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制约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对完善,但在一些领域,行政干预仍然较为明显。例如,能源领域的油气进出口高度管制,电力领域,直到去年出现大规模的电荒,上网电价才逐步放开。这些行政干预限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作为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却在能源定价上在全球缺乏话语权。这与我们高度管制政策也有关。近年来,部分领域的资本无序扩张甚至形成了市场垄断。例如,房地产业的高房价吸引了大量资本,扰乱了城市规划,绑架了经济。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的高利润也吸引了大量资本,导致资金在实体经济之外空转,增加了经济风险。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句俗话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政府与市场之间各有分工,泾渭分明。而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高度按经济进行改革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尽管经过多年改革,市场经济四梁八柱已经竖起来了。不过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何况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的理解是有为的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场。中国这样的超大市场转型中的经济体必须发挥政府在提供基础性市场设施要素资源市场化方面的能动作用与市场制度的有效贡献。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中国这一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威力和活力完全释放出来。核心意图是进一步打通经济循环的瓶颈,推动形成全国统一且一致的市场环境,实现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目前,从技术条件上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实施这一矫正的基础,如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接下来的任务是统一标准和规则,确保市场主体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市场环境。
观察当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竞争正从以往围绕低端产业的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差异化竞争。这一转变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尤为显著。各地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昆明鲜花产业为例,过去鲜花主要在本地销售,需要消费者亲自前往昆明选购。然而,得益于冷链技术的进步、航空运输的便捷性以及电商平台的推广,如今昆明的鲜花可以迅速送达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家庭。这一变化得益于技术如深圳的冷链技术,以及商业模式如杭州电商平台的创新,它们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将昆明鲜花的配送能力从本地扩展至全国。
这样的故事在没有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是难以想象的,它们也赋予了欠发达地区新的比较优势。换句话说,推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正是为了让更多这样的故事成为可能。河南西瓜2毛一斤都还滞销,而广东西瓜一斤3块,需求是存在的,如果将河南的西瓜顺利卖到广东岂不是双赢。经济发展实际就是一种双赢。此外,国内外双循环、强化中国立场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这有助于加快形成供需互相促进、产销并进的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它也使我们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和充分开放来牵引国际大循环,进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过去川普上台,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现在老登头退选,川普有望保送。新的对华政策依旧是贸易战。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虽然美国针对中国加征超额的关税,打压中国出口,打击中国经济,当下全球贸易“逆全球化”抬头,当然美国对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负有主要责任。全球合作开始变得虚弱,不过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与中国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等。而美国的逆全球化或退群行为,其目的都是切断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崛起,以维系其全球“科技霸权”地位。美国和中国的全方位科技战,贸易战,金融战,是一种鱼死网破的必然选择,因为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害怕其帝国霸权陨落。逆全球化的过程也必然加速美国经济的衰退。所以当下持续新高的美股,是极大的风险市场。席勒市盈率已经高达36倍,而历史上,席勒市盈率超过30倍只有3次,一次1921年大萧条,一次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还有一次就是2021年股市崩盘连续熔断。
回到中国,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是商品过剩,还包括资产过剩。叠加房地产周期下行,老百姓手里都是负债,并没有可以实现增长的资产,导致有效需求萎缩,消费降级。所以为什么近几年,红利股涨的特别好,就是因为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大家都在找所谓的“低估值”,高分红的资产,而一线城市的地产租售比只有1.5%左右,不及国债收益率,最关键的还不是资本收益比率的问题,是房地产面临资本沉默的风险。在这轮地产下跌的周期中,红利股就代表着一种市场注重避险,追求可靠稳定确定性收益的趋势。相反大洋彼岸的阿美莉卡,真是风险偏好极高的时候,追求的都是高成长的行业,哪个赛道跑得快,资金就扎堆往哪里进,具体哪个赛道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所以回到当前,市场的整体风格仍旧是低风险偏好和确定性。当然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也就是高风险资产经历一轮接一轮的暴跌后,跌到一定程度,也具备很好的配置价值,不过市场可能还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不能觉得跌一跌就马上见底,也就是我们不能以短视的心态来看长周期的调整。简单的说,就是某些成长性较好的资产,虽然当下已经跌的很便宜,风险很低,但是不代表买入立马就可以见得上涨。
所以,我们就很好理解,当下老百姓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降低了,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这种消费。比如说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泡沫以后,优衣库开始盛行,不是名牌类的消费就明显上升。相同,2021年后随房地产周期下行的高端白酒价格也开始下行。关于房地产和白酒我说过多次,今天就不再说了。未来是年轻人的未来,而90后,00后关注的才是未来值得去研究的东西。而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即便是经济下行周期,也不必过分恐慌。结构性的机会还是有的。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关于消费,其实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了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要位置!我们都知道,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投资拉动,而现在稳增长靠投资继续去拉动GDP,最终又会形成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对于我们当下面临的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又是无益的。从整个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我们的生产恢复还是比较快的,而消费的复苏仍旧不及预期,所以整个上半年我们好像没有去有效的解决部分行业的产能问题,而财政收入的税收收入下降比较明显的,从总量看貌似还在走5%GDP的老路,实际上质量并不乐观。
而要促进消费,我们都知道要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占比。盛世珠宝,乱世黄金。现在不仅仅是高端白酒价格下跌,名表,名车,名画,价格都在下跌。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经济下行的迹象。
刚刚结束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及要“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这是一个改革进步。十八届三中全会当初的表述是“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而居民收入只提及和GDP增长基本同步,实际上居民收入是远不及经济增长,这才有了国家一片光明,个人前途渺茫的社会茫然感。过去是“基本同步”现在是“比重要提高”,这意味着老百姓的财富增速要高于GDP增速,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要更倾向于老百姓。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乳制品产量严重过剩,大量牛奶滞销。美国很多的农场主为了保证利润,与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一起,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低价卖出,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而河岸两边却站着众多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牛奶是真的没人喝了吗?不!简单来讲不是消费者、用户没需求,是经济不景气,消费者、用户没有钱或者收入减少不足以支撑高消费而已!产能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消费者有效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我们不要期望长周期的问题通过短周期的方式解决,短周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条件,而长周期的问题,短周期的货币政策是失效的,需要有一个周期慢慢地化解过程。所以1929年的大萧条持续了10年到1939年,随后爆发了二战。
今天就先聊这些。关于最新三中全会CS改革,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其他经济政策相关的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我们后续接着探讨。
全文完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就帮忙点赞分享
最后别关了点个关注,我是大家投资路上的好朋友“东方宇宙哥”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每个人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请各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合理的投资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