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京剧苑】
推动京剧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积极作用
■张蕾蕾、关焱
(《新长征》,2023年.10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动力。京剧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歌、舞、武术、美术、诗、词、史、小说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赋予京剧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表达形式,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积极作用。
一、紧跟党的旗帜,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红色文化是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凝结着革命精神、崇高信仰和红色基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京剧文化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文艺是服务阶级斗争的利器。古田会议强调,苏区文艺必须坚定不移地为政治服务。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贯彻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大批文艺工作者汇聚革命圣地延安,积极创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历史戏剧和现代剧,宣传党的革命主张、革命思想,联络军民感情、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944年创作的京剧《三打祝家庄》就是根据毛泽东“能否把《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编成平剧上演”的建议下完成的,此剧的演出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京剧以火热的文艺形式实践证明“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顺应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建设之需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下,京剧工作者创作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红色文艺作品,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京剧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根植现实生活,一代代京剧工作者用京剧艺术弘扬红色文化,不断革新创作的方式和内容,以京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和美学特色为核心,在培养高尚情操、提升审美水准、汲取精神营养,进一步发挥在坚定文化自信、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注重因时而变,绽放时代风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京剧搭载红色文化,让情节可信,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和多个场合高度评价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及东北抗联的伟大功绩。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大型原创现代京剧《杨靖宇》正是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在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下创作的。全剧紧扣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在传统京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艺术创新,结合本土文化、关东风情文化,唱腔板式的丰富使情绪更加饱满、情节更加感人、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从而更好地向观众传递缅怀历史、致敬先烈的深刻内涵。京剧搭载红色文化,用小故事讲述大历史。由国家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和“军需处长”三个故事为基础创作的,该剧目细致而饱满地挖掘红军精神,精巧艺术地呈现红军长征的革命史诗,用小故事讲述大历史。京剧《燕翼堂》充分彰显了革命题材的地域性,山东省京剧院以沂蒙老区红色革命大家庭“燕翼堂”的真实历史为基础,用京剧的"唱、念、做、打"技术技法,将燕翼堂刘氏在抗日战争时期毁家纾难的动人故事搬上了舞台。云南省京剧院创作的现实题材京剧《大山母亲》以乌蒙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为背景,以牺牲的扶贫干部事迹为依据进行剧本创作。
京剧搭载红色文化,以传统回应时代。近年来,为了扩大京剧艺术的受众群体,不少综艺节目、动漫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融为一体,尤其是用“年轻人的方式”点燃青少年学习京剧的热情,向青少年一代讲好“国粹的故事”,提高京剧对青少年的感召力,通过“京剧+”等方式,既打破了红色文化“坐在课堂听、拿起书来看、围在一起说”的单一学习方式,也让京剧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京剧《红军故事》把京剧老旦、青衣的行当和流派相融合,对于唱腔是一个新的探索和考验。戏歌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京剧与不同时代所催生的流行歌曲进行结合,既风格独特,提升戏曲传播的大众性、互动性,又让正能量有大流量。这些创作既在艺术上为观众带来审美方面的享受,又有利于把红色精神传播好、弘扬好。
三、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京剧不仅推动优秀红色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也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然而,受到西方文化、现代艺术、互 联网和新媒体艺术等多方面的冲击,为传统戏曲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京剧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离开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就变得精神贫乏而难以升华;离开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就缺少基层土壤与联系群众的桥梁。文艺来源于生活,取自于人民,文艺只有和人民水乳交融,才能根深叶茂,结出硕果。也只有创作出人民喜欢、接地气的作品,才能让观众喜欢,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人民群众的流传和检验中获得价值实现。坚持既要反映生活、又要引领生活,着力打造现实题材剧目,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爱国情怀的原创作品,实现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要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激发文艺创作生产力。再优秀再经典的艺术文化没有人的传承与挖掘终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写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生逢伟大时代,京剧工作者要增强传承中华文明底蕴的自信,砥砺从艺初心、秉持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升能力,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要面向未来,全面提升传播效能。“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增强京剧本身的活力,以产业化的形式,在不改变其京剧艺术的基础上,将更多目光投向推动戏曲和红色文化的结合上,为京剧的创作和传承创造更大空间。对京剧文化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展示与营销,用好各种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展现出京剧更加可亲、可近、可爱的青春样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催人奋进。我们要继续推动京剧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为亿万人民和伟大祖国鼓与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彰显京剧的艺术价值。(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京剧《红军故事》剧照
京剧《杨靖宇》剧照
【红色收藏】京剧剧本《红军远征》(1958)
【余三胜®京剧苑】红军时代的红色京剧运动
2023年10月11日,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出席出席罗田“京剧的守正与创新——余三胜和余(叔岩)派艺术学术研讨会”。
2024年11月1日,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在余三胜故里—湖北黄冈罗田九资河镇开幕。
李殿仁中将为罗田京剧爱好者题字(2023)
李殿仁中将一行视察太阳寨国防教育基地(2023)
余三胜故里“余氏祠堂”里的唱片
国家京剧院在罗田太阳寨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更多精彩期待大家共同发掘分享】
了解更多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往期1900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