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损伤治疗点及临床意义!

文摘   2024-08-31 13:02   广东  

一、颈椎的生理特点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多个椎骨借椎间盘、关节和韧带紧密连结而成。其作用是保护脊髓和其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参与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形成;同时也是骨骼肌的附着部。脊柱的关节,除在静卧时外,无论在坐位或立位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椎间盘是全身各种组织中最早出现退行性改变的组织。

颈部脊柱,为了支持头颅的重力,需要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还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颈项在头和躯干之间,较为窄细,有重要组织器官密集其中,而在结构上是人体各部中较为脆弱的部位,脊椎的下部是脊柱活动度较大的部位。颈部脊柱,由7个颈椎骨、6个椎间盘(其中包括第7颈椎骨和第1胸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而第1、2颈椎骨间无椎间盘)和所属的韧带构成,从侧方观察呈轻度前凸。颈段脊柱在胚胎时期呈后凸,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在青年期仍可呈前凸或呈直线状,至青壮年期始终保持前凸。在成年人,颈段脊柱前凸也并不是一定不变的,可有7%的人其前凸消失,甚至有2%的人反而后凸。颈脊柱前凸的程度和骶骨的斜度也有关系。当骶骨近于垂直位时颈项脊柱的前凸程度减少,下颌后收时颈段脊柱前凸亦可消失。因此,在临床上,对颈段脊柱前凸改变的诊断不予高度重视。

二、颈部体表标志

1.枕外嵴:枕骨大孔后缘与枕外隆凸之间隆线。

2.乳突:位于耳垂后方的圆锥形隆凸。

3.枕外隆凸: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骨隆起。

4.后正中勾:为项后正中纵行的浅沟,在沟底可触及项韧带和颈项椎棘突。

5.上项线:枕外隆凸向乳突根部发出的隆线。

6.下项线:自枕外嵴中部发出的平行于上颈项线的隆线。即上项线向下3cm的平行线。

7.第1颈椎横突:乳突至下颌角连线中点,胸锁乳突肌后缘点,即颈1横突。为寰椎侧块向侧方的凸起,较其他颈椎横突既大又长,其末端呈结节状而不分叉,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是旋转和固定头的杠杆。

8. 第2颈椎棘突:枕骨大孔后缘下方明显突起。即从“哑门穴”凹陷往下摸,当触及到第一个骨头且尖端分叉明显,即颈2棘突。

9. 第2颈椎横突:第1颈椎横突的下方,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是伸屈、旋转和固定颈项部的重要杠杆。

10. 第3颈椎棘突:第2颈椎棘突下方,平舌骨。

11. 第4颈椎棘突:第3颈椎棘突下方,平甲状软骨切迹。

12. 第7颈椎棘突:头部前屈时突出明显,故该椎棘突又名“隆椎”。其下方为“大椎穴”。

13. 第3胸椎棘突:约平两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即两肩甲冈根部的连线正对胸3棘突。

14. 第4胸椎棘突:第3胸椎棘突的下方骨性凸起。

15. 胸锁乳突肌:当头用力旋向同侧,并用力推挡同侧下颌时,对侧的胸锁乳突肌即呈紧张状态,可突显并可触及它的轮廓。受颈2~3神经支配。损伤时压痛点在:乳突、上项线。

16. 斜角肌:锁骨中点上方,颈椎横突之前。损伤时压痛点在颈椎横突。

17. 头夹肌、颈夹肌:起点在项韧带及上位胸椎棘突。止点在颈椎横突,乳突。作用是侧头、回旋、后仰。受颈1~8神经支配。损伤时压痛点在:乳突后方、颈椎椎棘旁、项韧带。

三、颈项部体表投影

1. 枕下三角  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组成(图3-1),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通过。
 枕下三角示意图
2. 胸膜顶及肺尖  位于锁骨内侧1∕3的上方,最高处距锁骨上缘2~3cm。相当于“肩井穴”。该处液针刀操作应慎重。

3. 颈丛  由第1~4脊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发出肌支和皮支。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发出,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4支。颈丛损害是颈肩疼痛综合征的常见及重要原因,如果为单条分支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其损害部位在枕后三角区的前缘、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多个分支受累多为颈髓损害及根性颈椎病所致,其损害部位在颈髓和根部,也可以是枕后三角区的感染,局部外伤等。

4. 臂丛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点与锁骨外中1∕3交点稍内侧的边线。


四、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分部
   常见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压痛点
最常见病灶点在环枕关节处,枕外隆凸下的环枕筋膜,相当于“风府”穴及下方的“哑门”穴处;上项线处,头夹肌与胸锁乳突肌起止点相当于“风池”穴处;颈4~5、颈5~6两关节为颈部的生物力学受力点,其活动度最大。该处棘突及横突结节处是多发病灶点;颈7 棘突最长,活动时易受到牵拉,该处相联系于:“大椎”穴,也是多发病灶点和治疗点。主要分布在上项线、下项线、棘突中线、棘突旁线和横突连线上。

颈部疾病软组织损伤压痛点总结如下:

1.风池穴压痛点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本压痛点极为常见,压迫此点时除局部疼痛较甚外,并向后枕部、头顶及同侧眼部放射,少数患者可放射至同侧太阳穴。

2.肩上压痛点 位于肩上第7颈椎横突,为斜方肌中、上部纤维经过处,压迫此点,可放射至颈、肩、臂、手外侧。

3.肩胛内上角压痛点 位于肩胛骨内上角的稍上方,为提肩胛肌在肩胛骨的附丽端。检查时先摸到肩胛内上角,在其稍上方可摸到接近垂直略向中线倾斜的索状物,即为提肩胛肌。压迫此点除局部疼痛外,并常向同侧第2、3颈椎旁放射,少数并放射至枕部、头顶,甚至同侧眶部。疼痛亦常向同侧肩及上臂前外侧放射,少数可放射至前臂桡侧。

4.肩胛腋窝缘压痛点 位于肩胛骨腋窝缘的稍外侧,为小圆肌及大圆肌在肩胛骨的附丽端,一部分背阔肌纤维亦经过此处。作此压痛点检查时,手指应向前向内压向前肩胛骨腋窝缘。压迫此点时放射痛及发麻感可至臂及手的尺侧。

5.肩胛内缘压痛点 位于肩胛脊柱缘稍内侧处,为小菱形肌及大菱形肌在肩胛的附丽端。此压痛点一般无放射痛,少数患者有向肩部或颈部的放射痛或胸闷感。

6.肩胛冈下压痛点 位于肩胛冈中点下方3~6cm处,为冈下肌在肩胛骨的附丽端。该点相当于针灸学的“天宗穴”。此压痛点不但极常见,且压痛常甚重,剧烈者往往使患者不能忍受。压迫此点时,疼痛可放射至臂及手的尺侧,并常有尺侧手指发麻、发凉感。

7.颈后部压痛点 多数位于第2、3、4、5颈椎棘突间及其椎旁,有时其他颈椎棘突间及其侧方亦可有压痛。颈后部压痛区主要为斜方肌中、上部纤维及提肩胛肌在枕骨、颈椎及项韧带的附丽端。疼痛可放射至枕部、头顶、颞部及眶部,少数患者压迫这些点时并有头痛、头晕、眼球发胀、咽部不适等感觉。

请转发这篇文章 您功德无量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长按关注公众号——获得更多知识

疼痛针刀
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