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里的“水精灵”•16 | 圆口铜鱼:水中「娇美人」的坎坷回家之路

文摘   2024-11-05 17:50   北京  



圆口铜鱼:水中“娇美人”的坎坷回家之路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圆口铜鱼(方头水鼻子、水密子、出水烂、肥坨)

拉丁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铜鱼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IUCN红色名录:濒危(EN)

闪着铜光的“娇美人”


圆口铜鱼是长江上游、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段的旗舰水生动物之一,是金沙江鱼类中的“大熊猫”,曾是云南、四川和湖北等地重要的经济鱼类。
圆口铜鱼最大特点在于两撇优雅的八字胡和比鼻孔还小的眼睛。由于其体侧具有明显的黄铜色光泽,又因它每到春季就群集于眠江的支流大渡河,而此河又名铜河,所以得名圆口铜鱼。圆口铜鱼还是有名的水中“娇美人”,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受到惊吓就会“以死相拼”。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圆口铜鱼是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由于圆口铜鱼在生活环境上显得尤为挑剔,温度不适宜就会让它的胃口减小,摄食活动也显著减弱。因此圆口铜鱼倾向于春、秋季多摄食而冬季少食,白天出去觅食比晚上更频繁。

圆口铜鱼是典型的河道洄游性鱼类,产漂流性卵,整个生活史都在河道中完成,产卵场仅发现于金沙江中下游以及雅砻江干流下游。每年春夏之交,水温上升时,圆口铜鱼的鱼卵便开启漂流之旅,等到它们孵出时已在200千米之外。为了存活,幼鱼要一路洄游,赶在每一个生长节点“打卡”符合要求的石碓、深潭,直到抵达祖辈生活的区域,才算回家安居下来。

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在金沙江部分江段,圆口铜鱼占渔获物组成的比例曾高达40%。作为上等的经济鱼类,圆口铜鱼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高,导致捕捞强度不断加大,资源量也逐年下降。同时,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建设使圆口铜鱼丧失了栖息家园,其高度依赖流水的产卵繁殖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导致种群的延续面临巨大威胁,圆口铜鱼逐渐成为偶获性物种,捕获的圆口铜鱼均为库区和河道中的残留群体,其物种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为更好地保护和恢复圆口铜鱼种群,在2021年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圆口铜鱼野生种群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金沙江及长江上游多个水电工程也已将圆口铜鱼列为增殖放流对象。

虽然被列为了保护动物,但近几年圆口铜鱼的自然繁殖活动规模却大不如前,多个长江江段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种群的自然恢复并不乐观。

结队回家之路


挽救圆口铜鱼,增殖放流是关键步骤。增殖放流的前提是人工繁育。由于圆口铜鱼对人为操作和环境变化具有强烈的应激反应,易患小瓜虫病,很容易死亡,因此其人驯养与繁育难度极大。但与人工驯养存活相比,亲鱼人工培育成熟难度更大。
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圆口铜鱼物种保护技术攻关,突破人工繁殖技术是圆口铜鱼物种保护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自2005年起,有关研究单位相继实现了圆口铜鱼人工繁殖。2009年,科研人员对圆口铜鱼人工培育条件下应激反应强烈、病害频繁暴发、催产繁殖效果差等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关。2014年,科研人员构建了玻纤缸流水混养模式,成功解决了圆口铜鱼野生鱼驯养成活和性腺发育两项技术难题。同年,成功实现了驯养种鱼的人工繁殖,圆口铜鱼亲鱼可以在人工养殖环境下正常发育成熟。这相当于建立了圆口铜鱼的物种“生产队”,为大规模繁育迎来了新希望。

2020年,圆口铜鱼亲鱼繁殖效果有明显提升,催产率、产卵量以及产后亲鱼康复成活率等关键繁殖技术指标较以往大幅度提高,圆口铜鱼规模化繁殖技术实现突破,繁殖初孵仔鱼数量达到10万尾以上,标志着圆口铜鱼亲鱼培育和催产繁殖技术已日臻成熟。

2021年6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对人工培育的圆口铜鱼子一代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获鱼卵约4.6万粒,人工孵化出膜仔鱼约1.2万尾、平游仔鱼约0.35万尾,在国内率先实现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全人工繁殖等人工保种技术难关的相继突破为圆口铜鱼的资源保护恢复与产业化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中国渔业报
渔政新闻、水产品消费市场、疫病与防灾预报,世界渔业观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