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湖北一男子吃非布司他,一年后确诊尿毒症,原因让人意外

健康   综艺   2025-02-01 19:47   湖南  
2015年,45岁的周志强是湖北某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他的工作几乎离不开社交场合,每晚的酒局应酬成了生活常态,啤酒、白酒、洋酒来者不拒,常常烂醉如泥回家。这种“应酬文化”对他而言,早已习以为常,却不知身体已悄然不堪重负。
7月15日下午,周志强上班时突感口渴,喝水后准备继续工作,却突来尿意。他发现尿量比平时多,且清澈透明,表面泛着小泡沫。周志强以为是水喝多了,并未多想。8月10日晚,周志强在酒局应酬中喝了5、6瓶啤酒,吃了大量海鲜。半夜回家后,左腿膝盖突然传来强烈刺痛,动一下痛感就加剧,像针扎在骨头里。他贴上膏药后迷迷糊糊睡着,第二天早上被痛醒,膝盖剧痛无法迈步,右脚大脚趾也如针刺般疼痛,皮肤发紧红肿。周志强意识到这不是小病,决定去医院检查。

在诊室,医生进行了体格检查,发现周志强的右脚大拇指明显肿胀,局部皮肤紫红色、有热感,触痛明显,伴有轻微灼热感,触摸有硬块感,疑似痛风性结节。血常规、肾功能、关节液抽取等检查结果显示,血尿酸值高达782umol/L,关节液穿刺见大量单层尿酸盐晶体。医生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引起的急性痛风发作。医生解释,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晶体在关节内沉积,引发剧烈炎症反应,即痛风发作,若不及时控制,关节会受永久性损伤,甚至影响肾脏功能。随后,医生开了非布司他降尿酸。

拿药后,医生嘱咐周志强要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痛风发作期间避免剧烈活动,充分休息,调整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避免富含嘌呤的食物,如红肉、海鲜等,增加饮水量助尿酸排泄。周志强决心改变不良习惯,出院后严格遵守用药方案,调整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低脂蛋白质食物,增加饮水量。他还养成了规律运动习惯,每天早上慢跑30分钟。渐渐地,痛风症状未再复发,体力也逐渐恢复。三个月后复查,血尿酸值降至382umol/L,处于正常范围,医生为他的改变感到高兴。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2016年8月,周志强最近感觉精力越来越差,白天头昏眼花,无法集中注意力。8月29日下午处理文件时,又感乏力,脑袋晕乎乎,眼前模糊,午休后依然沉重,四肢酸软无力。他疑惑是否是天气闷热所致,因无其他明显不适,决定再观察。

9月15日早上,周志强上厕所时发现尿液颜色异常深,接近橙色,浑浊不清,伴轻微泡沫,且频繁上厕所,尿量却很少,排尿时尿不尽,憋闷难受。他察觉不对劲,下班后立即去医院。医生详细询问症状后,安排了尿常规、肝肾功能、腹部彩超等检查。结果显示尿蛋白(+++),尿潜血(+),血肌酐1020μmol/L,肾小球滤过率仅为8mL/min,腹部彩超见双肾明显缩小,形态不规则,肾皮质和髓质模糊,皮髓质分界不清,双肾皮质回声增强,肾实质回声增粗,部分区域可见细小的纤维化改变,诊断为尿毒症晚期!
周志强看到“尿毒症”三个字,脸色煞白,脑海一片空白,内心充满不解和愤怒,质问医生怎么可能,他一直按照医生建议,饮食清淡,定期运动,保持良好作息。医生安抚他后,开始思索,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服药细节上。详细询问周志强近年来的生活细节后,发现了问题根源——非布司他。

医生了解周志强的服药习惯后,惊疑地指出,虽然他按时按量服用非布司他,但两个下意识的举动正是患上尿毒症的罪魁祸首,也是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病情控制稳定却突患尿毒症的原因。
原来,在日常饮食中,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无处不在,方便美味,却隐藏着“隐形危害”。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高盐分和防腐剂、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给肾脏带来负担。腌制食品同样高盐,且腌制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可能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长期过量摄入对身体有慢性危害,干扰肾脏正常代谢,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中的盐分、添加剂和亚硝酸盐等成分,对肾脏健康构成隐形威胁。服用药物时,这些食物可能影响药效,加重肾脏负担。保持健康饮食,合理选择食物,减少加工和腌制食品摄入,是维持肾脏健康的关键。

健康志I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在健康志让你更快了解健康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