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君/诗三首
水香怡/诗三首
张占云/诗三首
王莲云/雪
一点蜜/大雪
心舟/NE
老一代航母/大雪
南国与我/打开
水晓得/诗三首
王冰/诗三首
董欣潘/诗二首
路男/遥远的大雪
江鱼/应景
冯金斌/借喻翩然
隋日高/回不去的村庄
武晓丽/牧羊湖
荷岸(荷兰)译/李司军:红叶
卢圣虎/凝神与澄明的诗艺路径——邱红根诗歌刍议
诗三首
张艳君
云朵之下
云生风。风生水。水生钱塘。
八千米水线款款深情,对撞,交叉,相拥
又相互推开,背道而驰
有蛟龙出海,千军万马列队
卷千堆雪,梦龙过江
收拢水声,画轴徐徐展开
河床为纸,蘸沙泼墨,大地之树同根而生
自画像
后来。将前尘划了个腥红的勾
剪下风雨,平铺于天晴伞下
四季在提篮里安然,佐以
小日子,不咸。不淡。不燥。
耳道寂静时,听尔虞。辞杯盏。赏变脸。
闲时,可候月。听雨,伴花而眠。
当交集成为打扰,大把时间仅用于浪费
你看,春风浩荡之季,檐下半卧的女人
枕畔有猫,露出半只赤足
紫色花萝长袍上落满了白梨花
安眠药
车过南风坳,反手将明月抛向山巅
落下来,贴在挡风玻璃上
比外婆摊的面饼薄,少了些葱花碎
夜风里好闻的
是油茶果裂开嘴,哈岀的囗气
近了,又近了些
摘下一枝青桔,讨个彩头
鸡叫第二遍,站在井沿打一瓢儿
水面晃荡,随你翻山越岭回家的:
一粒中秋月
慢慢含服
好梦
(荐稿:曹正峰)
诗三首
水香怡
冬月第一天
这冬月第一天的早晨
太阳在努力舒展腰身
拉大舞步,拉长鞭声
把一截太极折了又折
我用打一眼深井的方式呼吸
阳光将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就像昨夜,把一段噩梦囫囵吞下
音乐在搜寻旧部
一些人垫着碎步逶迤
他们拔高自己,为了离太阳更近
他们矮下身去,为了吸收泥土的营养
使春天长得更高
墨尔本的紫藤花
紫藤花不能做香囊
那个戴鸡冠礼帽的洋人说
他的汉语讲得很流利
我采集的手停下来,像一幅画
没有收笔。我的用意不能告诉他
墨尔本的夏天也温润
我想起江南小镇
想起三角梅和半框眼镜
还有一支叼在嘴上,未点燃的香烟
紫藤花可以催化想象力
甚至,我想到了更深层次的
我的脸映照在花下
不易暴露什么
离开的时候,我回望了
那些如云的花朵
那个鸡冠礼帽
光阴的故事
站在河南岸,与北岸的芦苇对视
彼此用目光抚摸白发
在风的纤绳上,系一个结
多像年少时的十指相扣
裹紧衣襟,体温保持36度
当夕阳把影子重合时
相互取暖,心不会下沉
还记得2002年的第一场雪吗
红纱巾映照过的脸颊上
镶嵌的雪花没有那么凉
咀嚼起来却充满骨感
十八岁是一个秋千
低处是过往,高处是未来
我们荡来荡去,却始终看不到推手
(荐稿:汤胜林)
诗三首
张占云
陶罐
窑膛里的火
烧出了
泥土的沧桑
把岁月
装在陶罐里
头顶陶罐的女人
把溪流
盛进身体里
荒城
盘坐在
枯骨上的文明
只剩下颓唐的城墙
一如一枚枯叶
被时光
遗弃在荒原上
孤零零的
夕阳下
边抽着烟
边和我聊着沧桑
伤逝
时光的流逝
被钟表演绎成
一滴水珠
穿透寂静的孤独
在盛满
红葡萄酒的陶罐
燃烧黄昏
学着枯苇的样子
不得不
在风中摇摆
(荐稿:曹正峰)
雪
王莲云
1
敞开胸怀,去拥抱
山川、树木、楼阁
枯草、荒野、土屋
垃圾桶和拾荒者,废弃的工地和孤坟……
初来时,圣洁惊艳了人间
后来,低处的白渐渐碾于脚下的泥
2
是最白的云朵剪成的花
只是,六颗心朝着六个方向挣扎
轮回里的纷扰
在落地一刻沉默
度化冬天的过程
是塑造之后再融化
思绪仍是一片空白
粉身碎骨只为洋洋洒洒
3
她坐在门边望炉火
心里却盼着一场大雪
炉火跳荡,马蹄声由远及近
琴音抖落燃烧的火苗
雪特意为你铺就一条回归的路
(荐稿:曹正峰)
大雪
一点蜜
田野交出了秋词
平静地等待西伯利亚的风
鸟儿站在飞光蝴蝶的枝上
像一枚枚摘丢的果实
一声响动,这些果实带着鸣叫
撞着还有些温暖的阳光
忽然一夜风
撒下遍地的银两
覆盖田野的万卷书
所有枝枝桠桠也托着银子
一动不动地屏息,生怕轻微抖动
那匹大地的白马会扬起马蹄
带走这上天赠送的白银
(荐稿:曹正峰)
NE
心舟
貌似轻飘飘的名字
实际上很锋利
它收割的每一个人
结局差不多相同。
和沉默、无穷、永恒
称兄道弟,都是大师级的
超级赢家。我们对抗的
多重意义,由此确立:
相信了命运,叠加了
川流不息的灵魂——
这原本虚无的粮草,我们
耗尽一生,才获得答案。
(荐稿:曹正峰)
大雪
老一代航母
我的思念已朽成封闭的窗框
谢谢你从九天外悄无声息的飞吻
我想穿越曾用食指在哈气的玻璃上
写的笔画较多的那个字
只因一次肉体的颤抖错失了
一次永久的表白。我还有什么值得
向你表白的呢?从你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
叫了一声:“过来,伙计”起
我就知道我的灵魂早已飞出了窗外
那属于我的只有越积越厚
并以融化的分子式,虚构辽阔的存在
(荐稿:曹正峰)
打开
南国与我
棺椁里的僵尸
灵魂压缩在一个四方的空间里
呻呤了三千年
是时候打开了
刚见到阳光和雾
是响亮的喷嚏
二O二5年后烧香
祭品
全是避孕套
戴也不是
不戴也不是
(荐稿:曹正峰)
(执行编辑:汤胜林)
诗三首
水晓得
一灯如豆
曾经,有过的夜色是浓墨
深得化不开
彼时,井冈山的茅屋窗户里
射出一线的
光亮
微微弱弱,却把漆黑刺出
一个窟窿
彼时,狼烟四起
清凉山下的窑洞,也点亮了
一盏灯
刹那间,亮了半个中国
星星们汇成了黄河的滔天浪
终于,燎原
终于,天际的桅杆,开出了艟艨巨舰
光明的世界
小雪赋
雪,是这个都市的稀罕物
大雪,是人家的中雪
中雪是人家的小雪
小雪就是
真的很小的雪
因为雪少
越发想有雪,就像其他东西一样
我遐想着
白茫茫厚厚一片如北方的那种
把所有的凸出物都裹起来
白渡桥上海大厦裹起来
明珠塔和三件套裹起来
把黑心的人裹起来
这个城市多么纯洁啊
竹语轻轻
年轻时喜欢
板桥的笔下墨痕
跃上窗棂纸的潇洒
细叶挥动
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或者一半装糊涂地
击节吟唱
后来
更欣赏一位比较非著名的
蒲华
如狂风中凌乱的发
在或有的月色下
泣出血来
一斑一斑
(选自上海频道 荐稿:丁少国)
诗三首
王冰
山居吟
那年,篱笆院的心事
柴扉未锁。草搭的茅屋
奉养三辈人的琐碎日子
与村旁溪流一起跌宕奔波
傍晚年轻人的捣衣声
捶伤着隔岸的知音
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出嫁了
苦瓜醉心于秧架,是谁还在沉溺于媒妁之言
昨年,一株忘忧草与蒲公英
溪边无意牵手埋下了伏笔
昨夜,又是一场绿肥红瘦
倏忽,枯叶随风作古
昨日,你给的枫叶已无处藏匿
潮湿的衣袂,无需再等烟雨
滴泪的绢帛,字迹潦草
可叹,相逢无有归期
祖辈的宠爱已成风影流痕
无暇顾及生命中的拥有与错过
烟火之外,居于何处是为归隐
那曲调中的伤,山水跋涉中不忍轻弹
赭色乡愁
倏忽,一夜秋雨淋漓
抛却的冷光送来半露白
百草凋零,回首惜别
欲留你的目光
吾去时,是赭色乡愁
燃烧的火焰,遮住告别时的哀伤
不必追问曾经,山的守护神
枫的青春期悄然来临
陪你笑到最后,不惧
任寒雨霜剑齐相逼
喝饱了庄稼人的汗水
稻谷和果子的成熟期来临
此时,祖父和乡亲们
在和山里的第一场大雪比速度
远山不再炫目,正是
农家秋收谢幕时
年味
当山风抖落树衣
一场白雪覆盖村庄
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猫冬的睡梦中
是年,将你熟睡的样子喊醒
一天天鞭炮声渐次浓密起来
圈里的肥猪也扯嗓挣扎着叫了起来
整个村子都为这一天忙碌起来了
听,大街上锣鼓喧天
召来了身着艳装的年轻人
踩着高翘,划着旱船
东北大秧歌这就热闹儿地扭起来
街上穿新衣的孩子们都各自炫耀起来
他们在与年画里的福娃一同玩耍嬉戏
追赶着年夜饭的味道
又将丰收的喜悦溶入那一副副春联中
祭祖的焚香缭绕厅堂
族谱前祖功宗德藏有家训
熏柒着守岁的孩子们
传承了几千年的味道
激励着一代代儿孙们梦想成真
(选自黑龙江频道荐稿:呼兰河)
诗二首
董欣潘
蝴蝶之死
为一只死去的蝴蝶我写下一句悼词:
生而绚丽,死而寂美
并以秋天的名义替她朗诵
她的美源自哪里,结束于何时
她的生命无人知晓,曾爱意绵绵
这烟花灿烂后的寂寞绝唱
像一朵艳丽、凄美的金盏菊
被风干的亡魂已无人唤醒
送葬的秋风将她送上天堂
马栏山
山上草色历经枯荣
历史沉埋枯荣之中
方圆数公里山峦
春风和绿草漫向天际
突然现身的石斧、石刀,和新石器
会悄悄告诉你一个寂寞已久的秘密
(选自福建频道荐稿:邓漠涛)
遥远的大雪
路男
眼前的村庄、田野与暖暖的阳光
我都需要,唯独遥远的大雪被天空隔离
干枯的苹果树杆上,这薄薄的白霜
多像远走他乡的苹果留下的一口气
弱弱的栖息片刻,瞬间被一阵风刮走了
大地的丰硕苍茫而辽阔,缕缕炊烟
飘弥小村庄房前屋后,不等我回头
就和蓝蓝的天空融为一体
思想的苍白有多恐惧,宛若冷空气
在此刻的礼泉县散发出一声声嘶鸣
一封火焰之书,在方圆几里闪闪发光
今日大雪,遥远的大雪伫立于千里之外
在我心中的黑暗里纷纷扬扬,不急于铺天盖地
(选自陕西频道荐稿:老刀子)
应景
江鱼
这场飘雪你等了许久
仿佛自唐宋到明清
一些绝句都挂在前面
那光秃秃的枝杆上
等待你一同采撷
树上的鸟巢
曾经温馨而欢乐
只是枝繁叶茂的世界
鸟儿们却能预知
盛雪之中的凄境
于是它们早早
就追随季节而去
倒是聪明绝顶的人们
总是把情感的游戏玩过头
在欲生欲死里不把自己
或恋人掏空誓不罢休
其实你可以在雪中
或和风细雨里撑伞而行
也可以躲在不被
侵扰的世界观雪赏雨
可你因为影衬心灵的凄绝
一定要冒雨或沐雪踏行
画出人间并不完美的弧线
(选自陕西频道荐稿:老刀子)
借喻翩然
冯金斌
是拼命的一次翩然,
等于一种绽放,
心疼的舞,
竟是旷世的一种绝恋,
似乎胜过了飘雪。
几尺厚的书册,
叠高了爱与生的光芒。
与亲近的眼前人,
把大结局咽下。
最容易想起,
剧情中的撕心裂肺。
唯愿让自己一言难尽,
喊我叫我的瞬间,
恨这相思,
拨亮心头上的失语。
还用惶恐的云霞,
曾为一个迷途,
已吟出远走的身影,
亲得爱得像遭遇,
也能让字字句句抚慰。
(选自浙江频道荐稿:一叶天下)
回不去的村庄
隋日高
粘染了铜臭的淳朴
不是几场秋雨就可洁净
不似剧毒的农药
即使不是残次品
也有一定的有效期
几枝山杏,几枚山枣
往往不问归属
山沟里一遍遍重复的回音
加重了语气
和摧残的力度
道理是面对面
与通情达理的人讲的
空气的反弹容易造成内伤
漫山遍野的稻草人
守护着一棵庄稼
夜不闭户的高科技
盗贼岂能不知
戏中无法表达的
现实一遍遍上演
金钱的靡靡之音
容易让人丧失理志
隔绝亲情传导
中秋,收获的季节
凄凉的风声中
隐隐传来金属磬鸣
秋深露重
又有几颗种子迷失了季节
(选自内蒙古频道 荐稿:韩·呼和)
牧羊湖
武晓丽
远山归隐
柳树林
驻足湖的视野
蓝天为镜
是水中,是天上?
几十年前
荒原中,野草上
没有破坏性重建
而是让计划报废的自然野景
在人工的作用下
自我完善
此后
有荷花在蓝天荡漾
芬芳,游过季节
水中守候,空气弥漫
一切美景
在水中,在天上?
都已深融在这一方碧水池塘
(选自云南频道荐稿:姚波)
(执行编辑:金色海洋 水晓得)
Fei Ma:Sneeuw valt
荷岸译
Vallen op het betegelde huis voor de helling
Het viel ook op het graf achter de helling
Onder het maanlicht
Het dak is wit
De grafkop is ook erg wit
(中译荷)
雪落下来
飞马
落在坡前的瓦屋上
也落在坡后的坟墓上
月光下
屋顶白
坟头也很白
Sijun Li:Rode bladeren
荷岸译
RodebladereninBanxivandaag
waaromishetzorood?
Datkomtomdatdebladeren
Yang,,Liu,Zhang,Wang,Jiang
ernogbijkomen
(中译荷)
红叶
李司军
板溪的红叶,今天
为什么这样红?
是因为多了
老杨、老刘、老张、老王、老蒋
这几片
(执行编辑:许剑桐)
凝神与澄明的诗艺路径
——邱红根诗歌刍议
卢圣虎
大地只收留,不记忆
百年之后
有的名字活在墓碑中
有的名字活在家谱里
有的名字活在书本和后人的仰望里
更多的名字
散轶在风中。就像这世界
他从不曾来过
——邱红根《百年之后》
作为一位趣味和风格都有鲜明的诗人,邱红根显然不可忽略。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写诗。那时的确是写诗的年景,照耀在诗人头顶上的光环是让人羡慕和嫉妒的。大学里的他与诗歌偶然相遇,很快便“深陷其中”,“假如没有诗歌,我不知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的确无悔这种选择。”(邱红根诗集《叙述与颂歌》后记)不久,经过市场经济浪潮的涤荡,坚持下来的已寥若晨星,邱红根就是其中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诗歌现场。如果诗坛有对应的星系坐标,邱红根应该有相对醒目的位置。至少在湖北,他的存在堪称一种现象:无论外界经历了多少反反复复的盛衰,有一类诗人一直固守着,修炼着,声名若隐若现,不媚俗,不张扬,宛若顺应四季自然生长的植物,荣枯自处,顺逆由天,但爱美知美的人,绝对不会忘记它们的名字。就像他年轻时写过的《谷子》:所谓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是经历了刻骨的疼痛后获得的永恒。
1
同样作为一种艺术现象,邱红根的诗歌文本也颇值得研究。从最初的乡土流韵到9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实验,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简约成型,创作风貌的嬗变不仅仅是诗人潜心求变的扎实轨迹,某种意义上更是新诗近些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站在茶树中间》是邱红根早期的一首代表性作品:站在茶树中间,你永远无法平静/你总是感到/有一双手在计算你成熟的期限。这一时期,诗人倾心关注的是农村生活,记人写事,见物抒情,青春激情与人生理想交织,因““诗歌高悬在我面前,像一面镜子。让我看透自己、摒弃虚华、净化野心”的高蹈认知,题材虽然较为单一、纯美,却显露了不俗的诗写气度。其“成熟的期限”大致在2005年。这一年,他写下了《简单句》:
让我们省略所有的
形容词和副词,
只保留动词和名词。
比如:爱
让我们剪除句子中
的枝枝蔓蔓,
删除复杂的语法结构。
比如:虚拟语气
从今天开始
我们仅仅用简单句表达思想
比如:我爱你
是爱让我们变得如此直接;
爱让我们放弃一切技巧。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这首诗一改诗人此前略显含混的抒情语调,直接、节省,但又意味深长,既可以认为是一首情诗,也指向日常行为乃至思维习惯的改变,更可能是诗人的艺术宣言。以这首诗为标志,邱红根的诗歌顿显一种全新气象:简明干净的叙述,清澈疏朗的布局,神秘悠长的内蕴;继承了擅长叙事的写作优点,而抒情浓度不降反升。这正如俄罗斯诺奖作家伊凡·阿列克赛耶维奇·蒲宁所说: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寻找声音。一旦找到了声音,其余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曾在去年(2021年)《诗人肖像》的访谈中言及他的这一重要转变:从前是单单直直地进入生活现场,诗歌是他能自控的“麦克风”,可能单纯地出于表达欲望。而现在,在延续抒情与叙述互补和谐关系的同时,更在意艺术的深度呈现,即以手术般的语言实验构建他的诗学审美,从而抵达诗写的另一种境界。
2
无庸置疑,外科医生的职业对邱红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他自己所言:
“我大部分时间在与病人打交道,也写了一些与职业有关的诗歌。我非常在意自己医生的身份,一方面,古今中外,医生这一行业中出了太多优秀作家,我为他们自豪。另一方面,我认为医生是最容易看破生死的职业,也是最容易产生悲悯情怀的职业,医生离死神最近,也离诗神最近。事实上,我在几十年诗歌写作中,最满意的几首诗《停顿》《内科楼外面的月季花》都与医生这一职业相关。”
医生的悲悯情怀无疑是诗歌对邱红根的特别加持。在这一特殊场域,每天都有不一样的鲜活故事,生离死别,人来人往,冰冷与温情夹杂,悲痛与欣喜交汇,是最接地气也是最见人性善恶的民生所在。由此,诗人得以有效弥补对外交往有限的视野短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钟情日常生活的诗写特性或偏好,再加上其多年训练而成的手术刀般语言,以及舒缓从容的叙述惯性,使其诗歌图景更具丰富性、独特性乃至异质感。
“大风刮了一夜/江汉平原没有遮拦……//田野上的麦子、高粱、茄子、青椒/这些骄傲的高高站着的东西/都被折断了腰//塑料薄膜、黄沙、碎纸、瓦片、床单/这些轻浮的无根的东西/早被大风吹跑//那片地米菜却能够独善其身/地米菜低调啊/总紧紧地趴在地上,开出白色的小花/并把根深深扎在地下”,与其说诗人在写“地米菜”,还不如说是在刻画自己。
邱红根的创作没有宏大叙诗,更没有故弄玄虚,而倾情专注于日常生活,忠实于内心感受,以“地米菜”式的生存维度,写出了一批关注民生、充满烟火气息的诚实之作,如《三个瞎子》《大雨中奔跑的人》《山里人》《汲水的人》《赶路的人》《稻田里的石头人》《卖花姑娘》《卖报的老人》《送报纸的人》《石匠》等等,尤其是他的医院叙诗,从《停顿》中对“手术台上三十四岁的未婚女孩”的人文关切,到《身体中的恐怖主义》《这双手》中的职业体验,再到《内科楼外面的月季花》中的即时触动:世上总有开悟早的人/比如我管的四床,胃癌。手术、化疗/脱发。我看见他每天都会/默默在这些花前站几次。还有《我理解的美》《熟悉》等诗篇中的日常浓缩等等,诗人以素描式的笔锋及艺术敏感为我们留下了陌生化的生活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了难得一见的“医生诗学”,比如这首《温柔》:
在夷陵广场
一个年轻的妈妈用双手搀扶着
蹒跚学步的孩子
在我们小区
一个白发苍苍的儿子用轮椅推着
苍老失忆的父亲
在医院内的花园
一个癌症患者恋恋不舍地看着
含苞欲放的月季……
这司空见惯的情景
常常让我停下来,泪流满面
现在,站在冬日暖阳下
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这世间所有温柔
都值得我们踮起脚尖
日常的温柔最动人心,慈悲是最高贵的爱。这既是诗歌本身的净化之功,也是医生职业对邱红根的诗性赋能。关于爱,邱红根着墨不少,色彩斑斓,均建立在独到的经验基石之上,明快、热烈、深沉。有对家乡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妻子的爱,对亲友乃至陌生人的人性之爱,更有诗人的人格之爱:这些年/我的爱越来越客观/具体。它不恣意,不泛滥/涵盖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爱……》)
《七星莲藕》可以认为是邱红根此类题材的代表作:
我爱中空的事物胜过实心的事物
譬如莲藕
我爱平原广袤的胸襟胜过山地狭隘的起伏
譬如汉川市的刘家隔
我爱落地生根的踏实胜过空中楼阁的虚幻
我爱刘家隔的七星莲藕
这种物竞天择,在我看来
是大地的恩典,是人间种下的福田
万物都有其独特的星象
眼前的莲藕,如佛塔。五节七孔
晶莹、通透、圆满。掰开来有如缘分
还牵出长长的丝线
无论是诗人的价值观,还是心性品行,也无论是客体的喻意还是弦外之音,这首诗表现得均很完美。
与此诗相对应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感情,可谓异常炽热。邱红根多次写到老家涂邱,由此对地理似乎深有研究。有意思的是,为了看清自己的生养之地,他不得不动用比例尺、放大镜等专业物件,以完成一种虔诚而重要的价值指认:我必须宗教般记住它/用整整一生,涂邱/——它是一个流浪在外的人/内心的地理(《涂邱》)。他还有一首很重要的诗《地图上的旅行》:
用1:500比例尺打开高德
车过老家村口,一眼就看见了
菜园子里劳动的老父亲
我盯着地图上渐渐远去的老父亲
足足呆了三分钟
对于一位纯粹的诗人,世俗或专业的价值认同往往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那么,与故乡相互依存的真诚书写,必定会成全一种非常现实的价值辨识,而这也可能是唯一能自己左右的可靠渠道。诗人邱红根对故乡涂邱在地图上的反复确认,既是一种本能的时空眷恋,更是一种深含悲怆的个体存在之意义追问。
3
邱红根的诗学意义还在于对死亡的另类探掘。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说:诗对我而言,几乎是对诸多需求构成的复杂压力的物理释放或解决——去创造、申辩、赞美、解释和外推的渴望。这与心理学上关于情绪需要适当外泄的说法同出一辙。具体到外科医生邱红根,“复杂压力的物理解放或解决”的途径就是诗歌。
“一生一世,我们/有几个能保持身体的完整”(《多余》),从手术的职业经验开始,诗人开始繁复地逼近或面对死亡。
在微信圈、在病床、在殡仪馆、在公墓,甚至在亲人的电话里、与一群飞鸟的对视中,他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死亡,从而抵达内心需要的那片澄明和宁静:我必须盯着不远处隔离病房的灯火/昨夜又有人/没有熬过黑色的寒流(《必须》);让我们看看这些墓碑吧/每个墓碑都对应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今他们曲折的一生/浓缩在简短的汉字里(《在公墓》);一个人的死/带走的是他和乡村的普遍联系/他鲜为人知的故事/会像露水被风收走/最后被土地收藏(《减法》);我确信,每一只飞鸟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一只飞鸟/最后都有体面的葬礼(《每只飞鸟都有体面的葬礼》)。
海明威说,无常才是一切的真相。生死的无常和残酷,邱红根用近乎冷漠的语调写出,一种通透生命实质的悲凉令人颤动。可以说,在不断的悲情凝视中,诗人发现了人生的宿命。
快是如此限制人的想象
让我们无暇思考
事物的来去都有它固定的时间
这是邱红根颇为看重的一首《动车穿过故乡》中的诗句。与“快和慢”相呼应,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他近几年特别青睐“仪式”这一词根,似乎写诗的仪式感也渗透到了他的日生活。比如《杯子》《仪式感》等诗,“这么多杯子/我用它们喝茶和饮水/我用各式各样杯子/这形式已经远远大于内容”。作为一位有写作洁癖的诗人,他的这一喜好可以认为是对死亡题材的自然延伸,通过具物的象征传递生死教谕以及日常无处不在的悲剧意味。比较典型的是他的这首《结》:
在月亮湖
有高高的电线
电线上歇着很多鸟
远远看去
就像很多黑黑的结
一阵风吹来
一些结散开
在另外的地方
再打上一个崭新的结
月亮湖太大呀
很多鸟
一辈子都飞不出去
很多鸟
一辈子就是月亮湖
高高电线上的
一个结
4
因为坚持,因为自觉求变,更因为敬畏,邱红根30多年的诗歌创作保持了良好水准。他的改变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跟风附会,而是内敛修行,还愿造福,忠于诗人的独立性,扎根于身边熟悉的日常,不断在语言和技艺上精进和拓展,以自己的凝神洞见,在生活中发现庄严的诗光,展现爱,发现美,给人以向上向善的诗歌力量。“就像亚当寻找遗失的肋骨/我愿意做一个‘在路上’的人/我愿意把每次旅行都当作是一次还愿。”
(执行编辑: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