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62期 总第277期
李聪甫一生,依据历代有关摄生论述,经长期研究和实践,注重多方面的综合养生及老年问题的探讨,曾撰写《摄生延年与老年学》《饮食·起居·运动·守静》等文,畅谈这一领域的感受和体会。兹结合李聪甫自身养生的实际和特点,摘要评述,可为后人提供这方面的理念和实用,得之参考而获益。
李聪甫首先谈到“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过程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人人皆能享有百年以上的寿命,为什么世上难逢百岁人呢?这是由于人们在某些方面没有掌握自然规律的缘故。1949年建国以来,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卫生知识也大量普及,因之,人们的寿命也就随之而显著的延长。为了不仅保证老年长寿,且要长寿而健康,在有生之年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天年的概说。李聪甫提到“益寿延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中医药学文献中随处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他们掌握了摄生延年的规律,那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天年”即指超百岁的“自然寿命”。认为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就能使机体生理活动适应于自然界阴阳运动的规律,生活上符合摄生延年的要求,如饮食有节制,不过饥过饱;睡眠有一定的时间,劳逸适度,不纵欲等,使“形”与“神”平衡协调,增强机体抗衰老能力,得到“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效果。
长寿的条件。李聪甫谈及中医药学相关健康长寿,需要先天、后天两个条件的密切配合。《灵枢·天年篇》说:“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所谓“使道隧以长”,表现为“骨高”,肾主骨,藏精髓以固真气,为先天之本;所谓“基墙高以方”,表现为“肉满”,脾主肌肉,受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与后天之脾的生理活动互相协调,阴阳平衡,营卫畅达,精髓足以强中,水谷充以御外,自然益寿延年。
人类的寿夭,既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又得力于后天的保养。如果先天不足,而得到后天的保养,那么就可以弥补先天而增寿;即使先天充足,而后天反加斫丧,亦难延长寿命。张介实说:“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责在吾心”(《类经》)。意即先天禀赋强实,发育健全,而后天的调养又合乎生理要求,其人便臻寿域;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断地违反生命发展的规律,可能中寿亦非易事。
起居摄生。起居方面,中医药学强调因时摄养,顺应自然环境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六淫之邪不致侵害形体,七情之气不致紊乱神志。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李杲认为要保持健康,在起居方面要做到“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言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得失既轻,气血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脾胃论·远欲》)。
《寿世青编·修养余言》中载有汉末应球的诗:“昔有行路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亩。往前问三叟,何以得长寿?上叟前致词,独宿开窗牖;二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夜眠不覆首”。
还有陆定圃《冷庐医话》引宋李庄简公诗也写得很好,如:“人生百岁期,南北随炎凉。君看田野间,父老多康强。茅檐弄儿孙,春陇驱牛羊。何曾识丹剂,但喜秫黍香。……”都说明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参加劳动,节制饮食和性欲,心情舒畅,并不服丹药以求长生,因其常起居,皆暗合于摄生延年的规律,而克跻上寿。
更具体一点说,李聪甫提到《寿世青编》另一记载:“吾所居室,四面皆窗户,遇风即关,风息即开;吾所居室,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则身安矣。”依此所述,李聪甫平生,尤入老年,一直保持每天起床、睡觉有定时,形成规律,家居生活环境保持朴实安静、简明清洁。强调“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素问·四气调神论》)夜眠充分使一日疲劳得以消除,白天才有旺盛精力。每夜欲睡之前,常以散步缓行,而后始睡。睡眠时,“软枕头,暖盖足”,“先睡心,后睡眼”,这是安眠的好方法,李聪甫对家人常言以此屡见功效。早起“与鸡俱兴”,浣漱毕,临窗或户外面向东立,吸引清新空气,纳新吐故,保持良好的起居摄生。
饮食摄生。李聪甫谈到世俗都讲对老年人要“甘脂以奉”,实不尽然。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厚腻、炙博、辛辣、生冷等食物都应慎食或节食,应以清淡为宜。
引朱震亨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头昏目眩、肌痒尿数、涕流牙落、涎多寐少、腿弱耳聋、健忘眩运、肠燥面枯、发脱眼花、久坐磕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还认为“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生痰。至于视听言动,皆成废颓,怒火易炽。所以,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其不可食也明矣”(《格致余论·养老论》)。
又提示《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言:“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表明饮食尚淡薄以养脾胃,戒辛辣以保阴液,确是老年摄生的关键。
李聪甫的饮食摄生遵循了上述论说,据其家人所知确有节制、有规律。一、饮食保持清淡,荤腻少食,辛辣稍尝,从不过味。二、米饭宜软忌硬,肉食之类多久炖烂熟,去厚油腻味,入口细嚼慢咽,易于消化。三、少吃甚或不食烧烤炙博、火煨油炸食物,因有痔疮便秘,李聪甫常服蜂蜜或香蕉或梨或西瓜之类以润肠通便,不论便意有无,每晨按时登厕,形成良好习惯。四、每天三餐,定时开饭,餐时定量,从未见菜好而增加饭量,可谓餐量七分饱即止,极少见其胃肠不适。李聪甫常说早餐略“饱”,因为一夜之长,胃内空虚;中餐略“好”,由于中午脾胃功能较旺,应适当充实营养;晚上略“少”,是因夜晚睡眠之前,不能增加胃肠负担。五、特别是李聪甫平生无烟酒不良嗜好,因“烟辛损肺,酒热戕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本固,摄取营养充足,可供给老人生理代谢的需要。由上,李聪甫从饮食方面注重摄生,很少见有疾患,真正体现筋骨健壮,行动灵便,经脉流通,脏腑不衰,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寿至八十有五,表明李聪甫这种饮食摄生习惯是有良好作用的。
运动摄生。李聪甫提到“健身法”,亦称“劳动”。汉代·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为了运动有法可循,创立导引之术,如“熊经鸱顾,引挽腰体”,运动关节,以求难老,因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势。今日流传的太极拳,取“阴阳相抱”,外柔内刚的拳术,亦近似“五禽之戏”。李聪甫能简化太极拳,说每次反复2-3个轮回,运动量甚可。后来渐趋老年,在家每日起床与临睡之前常各做一遍,对健身是很有益处的。
另如“十二段动功”(附后),李聪甫经常告知家人。平时,自己亦能持之以恒,对祛病延年,亦有功效。
附:十二段动功,系导引按摩方法之一。其作法:
一、调匀呼吸,叩齿三十六下;
二、咽津,舌舐上腭,唾津满口,咽然咽下;
三、浴面,两手搓热擦面;
四、鸣天鼓,两手掩耳,以食指压中指、弹脑后如鸣鼓三十六次;
五、运膏育,两肩扭转二十七次;
六、托天,两手握拳,以鼻吸气运至泥丸(两眉之间,一曰上丹田),两手向上托起,随放左右膝上,每做三次;
七、左右开弓,屏息,左手伸直,右手做弯弓状,两目看右手,左右转换各三次;
八、摩丹田,左手托睾囊,右手摩脐下丹田穴三十六次,然后左右手转换;
九、擦腰,屏息,两手搓热,向脊后腰间命门穴左右各擦三十六次;
十、擦脚心,左手把住左脚,以右手擦左脚心涌泉穴,左右交换,各擦三十六次;
十一、擦尾骶,擦在骶骨之下,肛门之后;
十二、摆腿,先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摆动七次,然后右立左摆七次。
以上是谈形体运动摄生。在下应提到李聪甫特有的脑力劳动摄生,
即对诗词的深厚涵养和雅咏思维,伴随一生的心灵谐和,殊有养生作用。《老聪诗词剩草》自序有言:“回忆童年时代,塾师刘舜臣先生教授《千家诗》,朗朗背诵,虽不解其义,却知韵味悠然。弱冠,无他嗜。每于医务之暇,谒邑中士大夫之流学诗,初辨平仄音韵。越年,和友人梅源寺诗有‘石上寒梅容待腊,云中白鹤倦依松’一联,当时遐迩传诵,同声称赞最为警绝之句。益增激励学诗之兴,对于唐之杜少陵、宋之陆放翁、明末清初吴梅村之诗尤喜诵读。用词遣句,颇具基础。”先后加入萸江诗社、南社·湘集、岳麓诗社等,结识诗友甚多,“诗筒往还,唱酬为乐。”无论是1930年移寓江州行医,到1938年避寇颠沛流离,栖止上梅,及1946年定居长沙;还是1949年建国后,李聪甫参加国家工作,经“十年动乱”直到1990年离世,在长期一系列行医和各种公私事务行踪中,都要有感而发,作诗吟唱,其构思遣句,得以感怀抚慰心灵,雅丽古朴清、新以养神,神怡畅达,乐趣寓于养生之中,可说助之以鹤发童颜。人誉为荆楚诗人,著《老聪诗词剩草》传世,著名诗人宗子威先生曾有“半为医隐半诗隐,不作流人不隽人”的评价。兹举李聪甫诗词十首,略知其间蕴涵养生之意。
和友人梅源寺 1928年
读书挂剑抚焦桐,惊听如潮猎猎风。
石上寒梅容待腊,云中白鹤倦依松。
曾飞汤火鸡魂似,独绕林山鹿梦同。
尘世几无干净土,传来天外一声钟。
卖 书 1939年新化
频年为友更为师,万里峰烟走窜时。
无力负君挥手别,桃灯独坐最相思。
资水晚舟 1942年
山环水复夜迷茫,烟雨楼中太白狂。
散发扁舟歌一曲,疏灯明灭近崇阳。
题照 1951年长沙
二十年前一老聪,而今聪老众呼同。
知亲健在敢称老,对镜皤然却是翁。
医药本承先母志,安怀初负古人衷。
浮生久似玄珠失,此日重翻巨浪红。
老兴公社防病治病有作 1959年
连报疫情急,衣冠暇整齐。
路斜忙策杖,雨重迅冲泥。
犬在云中吠,鸡从天上鸣。
无心看好景,只为起炬赢。
南岳憩暑感赋 1962年
(一)
二十年前到此山,秋声萧瑟劫灰残。
即今老健重游地,如许风光着意看。
望海漫漫云作浪,登天步步霭为栏。
绿阴深处琼楼倚,暑退金蝉报晓寒。
(二)
晓钟声过翠峰来,云拥朱轮照石苔。
万壑松涛推宿雾,半天山雨助骄雷。
仰观岳顶银河近,俯瞰湘流玉带回。
最爱邺侯读书处,烟霞千万壮诗才。
安成公社巡迥医疗口占 1965年
风雨江乡往复来,严防二竖恐成灾。
虽非动地惊天事,却是披星戴月回。
耿耿丹心长保赤,丝丝白发不为灰。
党如日月经天地,有用何曾弃小材。
草市新洲早立二首 1972年
(一)
薄雾低烟绕橘林,雄鸡一唱早霞生。
桑田细看新添绿,为报农时不误耕。
(二)
披襟可敌晓春寒,乍听鸠鸣兴未阑。
油菜花开香满地,激人勤奋逗人欢。
移居二首 1983年
(一)
北窗晓望对西湖,展眼溁湾烟雨图。
山外笙歌频播送,鸢飞鱼跃绕新居。
(二)
朝听莺鸣夜听蛙,千行绿树拂轻纱。
春光掠过秋光淡,正是红榴放火花。
黄梅即事 1984年
少年意气走苍黄,百岁难忘是故乡。
梦里云山非旧物,看来城郭换新装。
乡音未改惊衰老,领导关怀问短长。
一度春风欣惠我,亲朋围坐话沧桑。
守静摄生。李聪甫谈及守静乃“定神法”,亦名静功。《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系以静制动的道理。特别指出老年人越老越爱管闲事,人闲心不闲,往往导致心烦失眠,重言复语,易怒多虑,头昏目眩等,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如一天劳倦,又觉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应即时放下心来,宽衣解带,闭目静坐;“闲时必须常想丹田,睡时必须常想鼻准”,能息心,自瞑目,神不外驰,安心静养。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荡无私,无私则无欲而心清,精神内守,病不能侵。
李聪甫的守静摄生,正是遵循了上述静心养神的论述。其特点表现有二。一常说其清晨醒后,尚未起床之前,有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静心半闭目养神片刻,然后起床洗漱晨练,精神殊感旺盛且稳定。另一是午间餐后睡前,及晚间短暂活动后入睡前,亦要休整,静心闭目须臾,
此后即很快熟睡且深。这样,午间只须睡半小时左右、晚间实睡6~7小时,可说睡眠质量很高,应有功于这种守静摄生的良好作用。
老年养生常见的预防调治。李聪甫谈到人至老年,气血就衰,往往产生种种疾病,而且抗病能力有所削弱,容易传变、恶化,故老年当未病早防,有病早治,治疗时当注意老年的特点。
引尤生洲言:“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以至视听不甚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志,身体劳倦,头目昏眩,宿疾时发,或秘或泻,或冷或热,皆老人之常也。……其老弱者,汗之则阳气泄,吐之则胃气逆,下之则元气脱,立至不可救,此养老之大忌也。大率老人药饵只用扶持,只可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剂,调理三朝五日自然病退;惟是调停饮食,随其食性变馔治之,此最为良法也”(《寿世青编》)。李聪甫提示这一段话,说明老年病不可用峻厉之剂,注意食疗作用,确是经验之谈。
老年肠燥津涸,便秘为常见之候,张从正说:“有老人年八十,脏腑涩滞,数日不便,纵得便,结燥如弹,每临便时,目前星飞,头目昏眩,鼻塞腰痛,积渐食减。一日,友人命食血脏、葵菜、油谍菠義菜,日日不乏,前后皆利,食进神清,年九十,无疾而终。菠菜寒利肠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宽肠,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为急切,此亦偶得泻法耳”(《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瘳记》)。李聪甫特别提醒此所谓“泻”,实即滋养肠津而通便。张从正屡提菠義菜、葵菜之类为老年润肠通便的食疗良法,有利而无弊,值得推广应用。
另又引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记载:“老母年逾七旬,只因大便燥结,……因此苦思而得节养之说,时进参、术补胃补血之药,随天令加减,遂得大肠不燥,面色莹洁,虽觉瘦弱,终是无病,老境得安”。
综上,李聪甫表明老年气血衰弱,需要滋补,但不能温热药峻补;有病需要祛邪,但不宜猛烈药峻攻。如张从正所谓“泻”,实即食物润养通导,朱震亨所谓“补”,也不过参、术平补。老年不要轻用参、茸、桂、附大剂温补。特别提到陆定圃选用制首乌、狶签草、菟丝子、川杜仲、川牛膝、女贞子、霜桑叶、忍冬藤、干地黄、桑椹子、黑芝麻、金樱子、旱莲草、白蜜糖,制定成方,名曰延寿丹。据称“服此年登耄耄,神明不衰,须发白而变黑,精力耗而复强,真延年却病之方。”李聪甫很有感受地说,方中各药补养精血,不热不燥,一般老年人较为适宜。凡老年用补,当仿此方之意,以清润和平之品为贵,再根据体质、时令,加减变化,方无流弊。
往期回顾
|推荐阅读|
【大院大师】亦师亦友亦如父——回眸与孙光荣老在一起工作的岁月
THE END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