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8期 总第303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这一举措是对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坚持和深化,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医药实践要求。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重要部分,是确保中医药持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如何有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关乎中医药未来繁荣与民族健康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这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明确发展路径,让中医药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一、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药学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结晶,不仅是其薪火相传的精神象征,更是驱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其核心地位坚如磐石、不容动摇。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正是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一崇高使命的深刻践行与精彩演绎,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要完整保护并充分利用中医药典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整理、校勘和数字化,建立中医药古籍数据库,总结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多维呈现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要充分吸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成果,通过深入剖析病理机制、临床实践经验等,丰富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中医为道、中西协同”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要重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尝试对青蒿素、紫杉醇等天然化合药赋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药性,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予以归化用药,为中西医协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现代中医语境体系
现代中医语境体系,作为联通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桥梁”,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增压涡轮”。现代中医语境体系的建成,将显著增强中医药与现代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强效推动健康科技实现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优势。因此,要建立中医药现代科技语境体系。通过运用现代医学语言、现代科技语言对中医药进行解析,切实将中医药原理讲明白、把疗效机制说清楚,如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角度着手,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特色疗法、治法治则进行研究阐释,深入探索针灸、刮痧、耳穴压豆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神经解剖学原理,切实增强中医药在国际交流中的可理解性。要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语境体系。通过开发中医药科普书籍、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国际交流论坛或文化节等中医药主题活动,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等国际盛会上宣传中医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讲好中医药故事,全方位展示中医药独特的健康理念、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强化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
中医药创新平台,作为中医药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试验田”,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承载系统”。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和广泛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汇聚顶尖人才,为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产品研发、产业升级等多个维度的现代化转型保驾护航。因此,要加快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要强化中医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依托重大科技支撑平台聚力攻关,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病种、特色技术,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深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区域内中医药科技创新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协同共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中医药科技创新强大合力,全面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品质、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应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四、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对中医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更是适应新时代健康需求、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输出”。这一过程的核心要义,在于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速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药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中医药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推进中医药产业全面升级。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原始创新优势,打破技术壁垒,推动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如AI辅助新药研发,危重脉象监测仪、中药仿生提取器等中医药特色设备的研制,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探索中医药产业新业态,拓展中医药产品形态、功能与应用场景,打造可满足多种生活需求的中医药产品群,同步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使中医药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打造中医药体验多元场景,如中医药特色小镇,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
五、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
中医药标准体系,是对中医药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的现代诠释,也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高速通道”。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实现批量生产的关键前提,应坚持不失其本真、不丢其精髓的核心原则,充分展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因此,要健全现代中医标准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及研究方法,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深度学习、声音识别、信息化系统、高性能传感器等技术,开发面诊仪、AI问诊仪、脉诊仪等中医医疗辅助设备,客观呈现“望闻问切”环节,形成共识、指南、临床路径,为中医医疗服务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要构建中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生产等多个环节,避免简单套用、防止“水土不服”,切实为中药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要强化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实施监管,通过加大对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宣传解读,构建科学的标准执行检查评估体系,配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和执行反馈机制,确保各项标准得以严格有效地执行。要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深化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对话,以提升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认可度。
六、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中医药人才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驾驶员”“操盘手”。要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规模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提升中医药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国际竞争力,进而强化中医药现代化整体效能,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因此,要进一步优化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在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技能、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训练的同时,通过文化响应式教学而非交替式教学,促使医学生在稳固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地吸纳另一种医学思维范式,培养一批既懂中医又懂西医、既掌握传统中医药智慧又掌握现代科技前沿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师承教育基地,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传统中医药的“继承人”“发扬者”。要不断精进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强化中医药类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协同作用,确保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目标清晰、组织有序,引导各类教育机构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精准发力、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源源不断地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高素质医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THE END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