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既需要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也需要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决策。孙正义与英伟达的故事堪称经典案例:他曾三次逼近英伟达的核心,但却需要在关键时刻错失1500亿美元的潜在收益;而黄仁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长期主义,将英伟达带上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巅。历史既令人叹息,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孙正义的遗憾:三次擦肩的教训
孙正义的投资生涯充满传奇:从阿里巴巴到ARM,他多次成功押注时代风口。然而,他在英伟达的经历却是一次痛彻心扉的错失。
1.三次错失英伟达的机会
第一次:收购与私有化的尝试2016年,孙正义倡议与英伟达联手,将公司私有化。这个计划虽然富裕远见,但因黄仁勋的拒绝而搁浅。黄仁勋后来坦言,他当时没有接受这件事笔资金支持,这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次:ARM与英伟达的合并计划
2020年,孙正义拟将ARM出售给英伟达,以实现两家公司的良好发展。这笔交易虽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因监管受阻最终失败,未能创造一个半导体领域的“超级公司”。第三次:退出持股的决策
2017年,孙正义通过软银以40亿美元购买英伟达近5%的股份,一度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然而,2018年末英伟达股价暴跌,软银为锁定收益,于2019年以70亿美元清仓英伟达股票。这一短期内在理智的决策,却让孙正义暴失了后续5年中股价上涨如今倍数的惊人回归。
2.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矛盾
孙正义的退出并非如此短浅,而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软银基金需要向投资者交付稳定的回报,这使得锁定收益成为当时的优先选择。然而,他忽略了英伟达背后的长期增长潜力这一决策付出了惨重代价:他损失的收益超过1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投资史上的一大教训。
英伟达的崛起:黄仁勋的远见与坚持
与孙正义的短期退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仁勋对英伟达的长期坚守。从一家以图形处理器(GPU)起家的公司,到全球AI计算领域的领导者,黄仁勋凭借卓越的战略和技术布局,带领英伟达完成了堪称奇迹的转型。
1.技术驱动的战略转型
1999年,伟英达推出全球GPU,奠定了其在GPU市场的核心地位。然而,黄仁勋很快意识到,GPU的应用场景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中也发挥巨大潜力。自2012年起,他大力推动AI芯片的研发,使英伟达逐步成为AI领域的技术提供者。
2.精准的市场布局
2019年,英伟达以69亿美元收购芯片公司Mellanox,这一决策显着增强了其在数据中心市场的竞争力。此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英伟达的AI芯片成为推动数据中心业务增长的核心力,AI芯片收入在2022年首次超过游戏,成为英伟达新的增长引擎。
3. 长期主义的胜利
黄仁勋始终专注于技术创新,并在市场低谷时坚守信念。2018年,英伟达因加密货币市场低迷和库存过剩导致股价暴跌,但黄仁勋未动摇其对未来AI计算需求的信心。这种最终长期主义推动英伟达实现了从低谷到巅峰的逆袭之路。
投资哲学:投得好,不如退得好
孙正义的遗憾和黄仁勋的坚持,不仅是两种投资理念的对比,更揭示了投资的核心问题:何时退出才是最佳时机?
1.短期波动≠长期价值
企业的股价可能会经历周期性波动,但基本面未变时,短期下跌可能是加仓而非退出的机会。英伟达在2018年的暴跌就是如此。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应注意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并非被短期市场情绪所左右。
2.退出的时机。
金沙江创投提出的策略值得参考:若企业年买入超过50%,继续持有;若低于20%,考虑退出。这一策略为投资者提供了量化标准,避免了过度的决策。
3.分散投资与风险控制
尽管坚持长期主义很重要,但过度集中投资也可能放大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分散投资于多个高成长性行业和公司,有助于在追求收益的同时降低潜在损失。
总结:投资的本质在于眼界、魄力与耐心
孙正义与英伟达的故事,是一个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博弈。孙正义未能克服短期财务压力而提前退出,而黄仁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坚守最终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这背后不仅反映出企业家的选择抉择,也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投资成功的前提。
长期的战略大幅决定了最终收益的高度。
时机与决策的平衡,在短期诱惑与长期信念中找到最佳点,是投资艺术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