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 2543 字
《法音》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现代佛学》,最初是陈铭枢创办发行,主编是巨赞法师,由现代佛学社出版,1954年7月正式成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由中国佛教协会学习委员会直接领导。自创刊到1964年停办,共出版144期,也赠阅海外佛教团体,每期印数4000册。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向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提交申请出版《法音》的报告,后又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登记,获得批准。相比较《现代佛学》浓重的政治宣传性,《法音》的佛教定位更为准确。1989年,《法音》明确刊物宗旨是“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生”,并将之印于封面醒目位置。
1981年,《法音》作为季刊正式出版,刊物每年四期,赵朴初特题写刊头。创刊号最初发行2000份。首期内容围绕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等会务活动撰写新闻报道;佛学论文方面则主要向法师学者约稿,刊登了巨赞法师《评熊十力所著书》、正果法师《略说三宝义》、明真法师(笔名望云)《身非是“我”论》、赵朴初《〈解深密经·圆测疏〉后六卷还译序》、叶均《〈清净道论〉汉译前言》、传印法师《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颂》等。
邢台大开元寺风光
第1期出版后,深受欢迎,在寺庙、佛教团体、信徒和佛教研究者、佛学爱好者中反响强烈。不到一个月,2000份刊物即被订购一空,7月又加印了2000份。至1981年第2期,每期印数增加至8000册,国内订户6000份,并且订阅、赠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仅1981年当年,就收到来稿400余件,处理来信10000余件,收到捐款13000元。[ 《法音》,1982年第4期,第8页。]1982年,改为双月刊发行,每期印数增至12000份。之后,逐年递增,到1987年增加到2万份,这个数字一直保持到1996年。[ 魏承彦:《忆〈法音〉的初创期》,《法音》,2001年第4期。]而《法音》也从1988年改为月刊,固定订户达15000个,并一直保持每月出版至今。
由于发行量的增加,以及很多寺庙团体定期捐资,《法音》经费方面的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为了节省邮费开支,早期《法音》编辑部自己发行,之后才由邮件订阅发行。净慧法师特在刊物专门开辟“助刊鸣谢”板块,公布“功德芳名”并表达感谢。除了广大读者、佛教信众对《法音》的零星捐款,净慧法师1989年还代表《法音》编辑部拟定《征求荣誉订户及赞助单位试行办法》,将捐款赞助形成制度,得到各地大寺、佛教团体、僧俗信徒慷慨支持。[ 宽忍:《回顾与感言》,《法音》,2001年第4期。]这样,《法音》保证了募集赞助经费的相对稳定。
(二)《法音》编辑部出版佛学丛书
《法音》发行之后,在佛教界好评不断。净慧法师自1982年起,开始编辑流通佛学丛书。第一本书是巨赞法师、周叔迦、高观如、石鸣珂编写的《中国佛教史话》,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共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情况》《佛教翻译家》《西行求法》《大藏经》《中国佛教的宗派》《寺塔》《僧尼生活和宗教活动》《佛教石窟》《我国少数民族的佛教》《佛教和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中国佛教的国际关系》等12篇文章。
这本书语言通俗,内容简洁,非常成功,初版20000册很快售罄。于是,净慧法师与《法音》编辑部陆续编辑出版了“法音文库”丛书、“佛教文化”丛书、“佛教经典”丛书等,将发表在《法音》上的文章按照主题汇编成册。如赵朴初在《法音》连载的《佛教常识答问》,作为单行本流通,前后9次重印,发行量超过2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深受欢迎,到现在还是佛教方面的畅销读物。并且,这些佛学丛书的盈利,也作为《法音》经费的补充。
净慧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负责《法音》编辑工作期间,有机会在赵朴初身边学习成长,也得到赵朴初很多帮助支持。巨赞法师圆寂不久,1984年6月6日下午,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集体办公室正式宣布:“任命净慧法师为《法音》杂志主编”,并说,“净慧法师这几年在办刊工作中很辛苦,做了很好的工作,《法音》办得很好。”[ 净慧法师日记(1984年6月6日),崇谛法师等整理,明海法师提供。]由于曾在中国佛学院读书的缘故,净慧法师一直尊赵朴初为师长,自称“学生”,对赵朴初非常尊敬爱戴。
邢台大开元寺风光
加之工作的关系,净慧法师和赵朴初接触较多,对宗教政策的学习和认识也走在了全国佛教界的前列。他以爱国爱教、人间佛教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契理契机为方向[ 张雪松:《净慧法师的办刊思想探析》,载于李四龙编:《指月者——“净慧长老与生活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339、341页。],而他对政治形势的敏锐判断,对文件精神有分寸的把握,其实离不开编辑《法音》的历练,尤其是赵朴初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唯一的会刊,《法音》文字兼及政策性、学术性、可读性、资讯性,刊物具有官方的权威性和引领性地位,对于改革开放之后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佛教团结和发展、佛学研究的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早期,从《法音》组稿、审读,赵朴初都给予指导。在《法音》排版后,净慧法师首先呈送他过目,征询他的建议和意见。“朴老每看完新一期的《法音》,总要写一两个条子送到编辑人员的手中,或者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询问某篇文章作者的情况,或者写几句鼓励编刊人员的话。”[ 净慧:《迈开步伐 走向未来——〈法音〉200期感怀二三事》,《法音》, 2001年第4期。 ]在净慧法师的日记里,常见赵朴初对于《法音》的具体工作指导。如:
1981年4月1日下午2时30分,朴老(赵朴初)来电话内容:
《法音》的稿源问题:“《法音》马上要改双月刊了,稿源是个问题,希望你们拟定一些题目,约一些人写。我说了多次,要强调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比如:佛教与艺术、佛教徒的造林护林的事迹、佛教徒修桥补路的事迹、佛教徒的医药事业等等,都可以找人写。”
另外,佛教的通俗化的问题,也要组织人写稿,为不懂佛学的人和初学佛的人创造学佛学的条件。
佛教与艺术的稿子可找常书鸿写,他因工作上意见不一致,已经离开敦煌,回到北京了。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住。他的夫人叫李承仙,可找她联系,她也是个学者。
1981年6月16日下午,朴老当面指示要解决《法音》人力不足的困难,并嘱多注意报道国际佛教消息,要在“音”字上下功夫,要经常做到“法音宣流”。
1985年1月28日下午,在北京医院,朴老对《法音》提出三点意见:1.加强学术性和趣味性。2.沟通信息。3.少登应酬性文章。[ 净慧法师日记(1981年),崇谛法师等整理,明海法师提供。](待续)
传灯无尽 | 提出生活禅的思想背景——净慧长老主编《法音》期间的历练和思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