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 2013 字
净慧法师自1980年参与创办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并在主编巨赞法师的推荐下担任编辑。巨赞法师圆寂之后,净慧法师从1984年开始接任主编,全面负责《法音》编务,一直到2002年。这段经历,对净慧法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促使他在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中对佛教发展进行思考。
他自己说:“‘文革’以后近二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做佛教文化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比如编杂志。编杂志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非常有利的一面,做这个工作能够接触到各方面读者的呼声,读者不断地给你的杂志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他们的想法。在这个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经常思考佛教如何来引导现代人尤其是介乎信与不信之间的人信仰佛教。”可以说,这种不断的思考,是触发他提出并实践生活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担负《法音》编务
(一)《法音》创刊
1980年,赵朴初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各宗教团体可考虑恢复‘文革’前出版的宗教刊物,暂定为季刊”,于是责成中国佛教协会研究部副主任魏承彦等着手恢复佛教刊物。当时,关于刊物的名称,有人主张恢复《现代佛学》,有人提出改为《中国佛教》或《中国佛教通讯》等,最后赵朴初确定为《法音》,希望这本刊物能够起到“法音宣流,普摄群机”的作用。[ 魏承彦:《忆〈法音〉的初创期》,《法音》2001年第4期。]经过讨论和研究,初步确定《法音》的内容包括国内外佛教动态、佛教义理介绍、佛教研究论文、国外佛学研究译文等。巨赞法师力荐净慧法师负责创刊号的筹备工作及联络稿源,担任编辑一职。
1981年,《法音》正式创刊,创办人是赵朴初,主编是巨赞法师,编委一共26人,包括赵朴初、巨赞法师、正果法师、法尊法师、明真法师、观空法师、雪相法师、隆莲法师、圆湛法师、净慧法师、李荣熙、虞愚、周绍良、林子青、郭元兴、叶均、苏晋仁、张克强、王尧、王森、游有维、李安、游侠、田光烈、王新、任杰等。佛学论文由巨赞法师审阅刊登,新闻报道和其他文稿由魏承彦或游骧审核刊登,外事报道和敏感文字由赵朴初亲自审读。[ 倪强、黄成林编:《赵朴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3页。]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在改革开放以后宣传贯彻宗教政策、引领和指导佛教恢复发展、团结国内外佛教信众,以及报道和介绍国内外佛教动态、推进佛教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赵朴初在《发刊词》表示,《法音》致力于推动佛教教务工作,密切联系全国佛教团体,“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的发展和实现人间净土作出贡献。”
在筹备《法音》创刊的过程中,编辑部实际上仅有净慧法师一位编辑和一个发行人员,所幸全赖净慧法师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既联络稿源、负责编校,同时还要张罗经费筹措、出版印刷以及征订发行等事宜。[ 1982年《法音》改为双月刊,每逢单月月尾出版,由于工作量翻倍,又增加宽忍法师加入编辑工作,聘请萧兴林居士负责发行组。萧兴林居士,也是虚云老和尚法子,法名慈藏,是中国佛学院首届专科班毕业学员。]
他在第1期,将赵朴初、隆莲法师、苏渊雷等诗词辑成“禅林清韵”专栏,将中国佛学院开学、受戒,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等通讯消息辑成“法界春秋”专栏,这两个栏目一直延续至今。[ 魏承彦:《忆〈法音〉的初创期》,《法音》,2001年第4期。]每份来稿,都有专人登记,及时反馈作者信息。刊用稿件经过三审,小样印出进行三次校对,净慧法师都要认真校阅审读。由于中国佛教协会没有刊物印刷预算开支,《法音》编辑部白手起家,没有任何经费。净慧法师于是带着负责发行工作的金扬,趁着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到各地代表住所征订。这样,得到了一笔预订金,很多佛教大德长老都对《法音》特别支持。
之后,为了节约成本,净慧法师和《法音》编辑部找印刷厂也颇费周折,最后选定宣武区的广内印刷厂,黑白印刷,单色封面,首批印数2000份。这是“文革”之后佛教界自己出版的第二个刊物。此前,只有上海佛教界1980年2月油印发行的《佛教通讯》。
本期内容包括:1.周总理谈宗教信仰自由。2.鉴真和尚塑像将回国“探亲”。3.《天平之梦》电影已摄制完成。4.国内佛教研究概况。5.青海省各界人士集会追悼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上海市佛教界追悼持松、苇航、阿枟、余伯贤、方子藩等。6.法海点滴。7.通信处:上海市山西北路45号(前门)蔡惠明同志收。”[ 净慧法师日记(1980年),崇谛法师等整理,明海法师提供。]可以说,在当时政策环境下,《佛教通讯》的试办流通,为中国佛教协会复办会刊提供了一个实例参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