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里的“水精灵”•17 | 鳡:凶猛到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

文摘   2024-11-06 15:40   北京  



:凶猛到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鳡(竿鱼、水老虎、黄钻、黄颊鱼)

拉丁学名:Elopichthys bambusa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鳡属
中国保护等级:
IUCN红色名录:无危(LC)

淡水鱼“杀手”


鳡曾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黑龙江、黄河及东部沿海各水系,其中以长江流域最多。鳡生活在湖泊、水库的中上层,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常在敞水区捕猎其他鱼类,性情凶猛,发现猎物后主动出击,穷追不舍,直到将鱼咬住、吞入腹中。它们行动敏捷,游泳速度很快,冲击力强,其他鱼类一旦成为鳡的目标,就难以逃脱。鳡的捕食对象主要为身体细长的鲌类、𬶋类、鲴类等中上层鱼类,较少捕食鲤、鲫等底层鱼类。鳡在长14毫米的鱼苗期就能吞食其他鱼苗,一条成年鳡就可能导致一个小型水库绝收。因此,鳡是江河水库中的顶级掠食动物,有“江中猛虎”淡水鱼杀手”之称。

鳡生长十分迅速,自然条件下,一冬龄可以长到46厘米,体重达1千克,两冬龄达70厘米,体重达3.5千克,以后每年大约增长15厘米,1~5龄增长速度最快,最大个体可达2米,重量可达60千克。

人眼中的鳏鱼


在古代,鳡被称为“鳏[guān]”,引申指无妻或丧妻的男人,今有成语“鳏寡孤独”。秦末孔鲋所著的《孔丛子·抗志》篇中讲了一个关于鳏的有趣故事:卫人一开始用鲂鱼做饵,但鳏视而不见,又用半只小猪做饵,鳏这才上钩。由此可见鳏体量之巨大,一口可以吞下半只小猪,但最终也因贪饵而上钩。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写道:“鳏,鱼也。从鱼,眔声。”意思是说,鳏是一种鱼,鱼为形,眔为声。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释亲属》中解释:“无妻曰鳏。鳏,昆也,昆,明也。愁不寐,目恒鳏鳏然也,故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者也。”意思即说无妻的男人孤独无伴,忧愁郁闷睡不着觉,长夜漫漫,一直睁着眼睛,就像鳏一样。

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其性独行,故曰鳏。”意思即说鳡性喜独来独往,因此命名为“鳏”。

一边被“除野”,一边受青睐


在水产养殖中,由于鳡以其他鱼类为食,并且食量惊人,在天然鱼苗生产中,常被当作“除野”的主要对象。还因它经常会破坏网箱,造成大批鱼逃跑,而普通渔网根本拦不住它,在水产养殖常被看作是一种“害鱼”,如果渔民在养鱼池发现了它,总要千方百计除去。偏偏鳡生长繁殖快,常选择一些鱼肥水美的大水域、大池塘安家落户,大的个体常长到50千克以上,每天要吃掉大量的鱼,因此有些地方还专门组织捕鳡队来捕捉鳡。

事实上,鳡因具有特殊的形态和颅骨结构,在水生生物的相互关系中,能起到摄食淘汰病弱和抑制小杂鱼类的作用,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上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因性情凶猛,鳡颇受垂钓爱好者欢迎。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水质恶化,野生的鳡已日渐稀少,但仍有一定的渔获量。

随着鳡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仅仅依靠天然捕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多地着手开展鳡人工繁育技术攻关,浙江省于2005年首次实现鳡人工繁殖,湖北于2006年也获得成功。

在各产地的鳡中,名声最大的要数湖北丹江口鳡。丹江口鳡历史源远流长,清雍正年间就有记载。丹江口鳡与长江流域其他地方的鳡相比,形态结构有差异且品质更佳。丹江口鳡体背泛青、腹膜银白、体表光泽度好,腹鳍和尾鳍下部呈黄色,初次性成熟年龄比其他地方的鳡至少晚1年。在口感方面,丹江口鳡没有泥腥味,肌肉结实,出肉率高达54%,深受消费者喜爱,一直俏销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大城市,是丹江口市特色农产品之一,并于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中国渔业报
渔政新闻、水产品消费市场、疫病与防灾预报,世界渔业观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最新文章